資深作家、《世界經濟論壇》撰稿人安德里亞·威利格(Andrea Willige)上月底在網上發文,談1.5℃與2.0℃之間半度的溫差,氣候變化會有多大差別[1]。專業人士需要研究更深入的專業資料,普通公眾也需要知道某些淺顯、容易理解的知識……
溫升半度聽起來可能微乎其微。但對我們的星球來說,0.5℃會使世界有所不同。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一直在上升,但最快的時期是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和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為了穩定氣候,《巴黎協定》旨在把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前水平遠低于2℃,但目標是到2050年控制在1.5℃。
無論達到1.5℃還是2℃,會對地球上人的健康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并不奇怪,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次締約方會議上,巴黎協議的目標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有些人主張追求“更軟”的2℃目標,而另有些人則加強了對“更硬”的1.5℃目標的支持[2]。
調整氣候變化的規模
1.5℃的增加將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說,如果讓這種上升達到2℃,其影響將會大得多[3]。
干旱已經對世界大部分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但如允許增加2℃,經常暴露在極端高溫下的人數將增加到接近1.5℃時的三倍。
增加2 ℃,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高度,將在1.5℃的基礎上再增加0.06米。植物和脊椎動物的種類再損失50%,昆蟲的數量再損失將近70%。
2℃,海洋漁業的捕魚量為2-300萬噸,只有1.5℃的50%。而農作物的產量,如玉米可能下降的幅度是某些地區的50%以上,將威脅到糧食安全。
應對全球變暖
由于現在氣溫已經上升了1.18℃,很明顯,即使到2050年將氣溫保持在2℃以下也將是一場斗爭,更不用說再少“半度”了。
IPCC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盡管迄今為止做出了所有努力,全球變暖仍在加劇。在未來20年里,我們的氣溫很可能超過1.5℃。聯合國報告的作者強調,除非我們能夠實現快速、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無法將溫升控制在接近1.5℃甚至2℃范圍內。
表:氣溫0.5℃之差,會對我們和我們的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為了把溫度控制在2℃以內,需要到2030年,把CO?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至少降低25%,并在2070年實現凈零排放。要實現1.5℃的宏偉目標,則需要2030年,在2010年的基礎上降低45%,然后在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
像這樣地降低CO?的水平,取決于COVID-19疫情大流行帶來的許多變化能否成為永久性的。包括航空旅行和通勤減少,所有商業部門的活動放緩。考慮到同時還需要讓世界經濟重回增長軌道,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國際能源署(IEA)已經預測,2021年的最終數據將看到能源需求整體反彈,與所有可再生能源的總和相比,化石燃料的消耗將顯著增加。
繼續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將不得不找到不同的方法,包括新技術,以實現這些升高的碳減排目標。
對抗全球變暖的技術
應對這些挑戰,取決于有效和大規模地部署凈零技術。
然而,IEA在其“2050年實現凈零”報告中預測[4],現有或計劃中的能源轉型政策,即這個機構的“既定政策設想”,只會帶來微小的改善。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幅增加,煤炭產量也呈下降趨勢,但該機構預計,在未來30年,天然氣供應會繼續大幅增長,石油供應趨于平穩。
為了到2050年達到CO?凈零排放,即IEA的“2050年凈零排放情景”,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中的份額,則需要從2020年的29%增加到2030年的60%以上,到2050年接近90%。
只有通過大規模擴大儲能方案,才能在電力組合中擁有如此高比例的間歇性可再生電力。
除此之外,在實現1.5℃的道路上,制氫和碳封存,如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以及直接空氣捕獲(DAC),甚至更加關鍵。
此外,還需要為已捕獲的CO?建立價值鏈。其中很好的例子是把它作為化學部門的原材料,用于碳增強的混凝土中,也可把它轉化為工業碳黑,或制成動物飼料和農業用的蛋白質。
與此同時,到本世紀30年代初,預計最初的藍氫及其后的綠氫將能與灰氫(化石燃料衍生的)競爭。這將增加它們對現有的氫氣用戶和探索新應用用戶的吸引力:氫氣可以補充或取代天然氣,用于發電、工業過程和運輸。
到本世紀30年代初,綠氫將和灰氫一樣,具有成本競爭力
控制氣候變化,是50萬億美元的機遇
碳定價是另一個杠桿,政府可用來幫助減緩氣候變化。能源分析師伍德·麥肯齊(Wood Mackenzie)建議逐步改變碳定價,到2030年把每噸二氧化碳提高至160美元。例如,目前歐盟排放交易系統的碳成本約為每噸63歐元(72美元)(截至2021年11月15日)。
但這并不全是懲罰犯規者的“大棒”政策,也是“胡蘿卜”。
這是因為,走上1.5℃的軌道是個巨大的投資機遇。麥肯齊稱其規模至少為50萬億美元,包括建成新能源裝機容量、創造足夠的儲能、開發綠氫電解槽和外圍的基礎設施。
這對投資界是開放,對石油巨頭或大型基礎設施公司也是開放。但要讓這個“胡蘿卜”發揮作用,各國政府有責任建立支持性的監管框架和激勵措施,以啟動和降低市場風險,特別是對仍處于起步階段的脫碳技術。
據IEA最新公布的承諾方案,半度的溫升可以產生顯著的影響;參與者們在COP26會議上表示要采取各種措施,朝著1.5℃的目標前進。但各種預測也表明,為更接近目標,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啟示
0.5℃,指的是全球所有地區平均氣溫升高0.5℃。與2.0℃的差距很小,但影響巨大。
評估報告保持政策中立。全面、客觀、公正、平衡地反映溫升1.5℃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減排的途徑,沒有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加編寫報告的專家來自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專家[5]。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遭受日益強烈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但溫升1.5℃與2℃相比,能降低更多風險和損失。
如以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2030年到2050年之間的某個時間,溫升將達到1.5℃;能否到2050年把溫升控制在1.5℃以內,取決于全世界、全社會、各個方面快速和深遠的轉型。
會議目標的“軟”或“硬”,代表們取得了“共識”,科學界的認識分歧也得到澄清:“有必要考慮自然變化、模型不確定性和其他可能使情況變得模糊的因素”[6]。重要的是,“對與高溫有關的極端事件,額外增加0.5℃,標志著當前自然變異性上限事件與新氣候現象特征(new climate regime)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熱帶地區。”這些知識就太專業了,還需要專家們仔細研究,是否需要對“上限事件”跟蹤研究,以防進入“新氣候現象特征”范圍。
資料與注釋
1 Andrea Willige, 1.5°C vs 2.0°C: What’s in half a degree for climate change? MHI, 2021-11-24
2 Fiona Harvey, What are the key points of the Glasgow climate pact? Guardia, 14 Nov 2021
3 IPCC 2019, Global warming of 1.5°C, SPECIAL REPORT, https://www.ipcc.ch/sr15/
4 IEA, 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IEA Flagship report, May 2021
5 中國氣象報,《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引關注,0.5℃,可能帶來更多風險,2018-11-22
6 Bárbara Ferreira, 1.5°C vs 2°C global warming: new study shows why half a degree matters, EGU, 21.04.2016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