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亳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22-03-04 09:14:23 北極星環保網

近日,《亳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實施。《規劃》總結了“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未來五年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總體目標、規劃指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為“十四五”期間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規劃》指出,亳州市“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逐步形成“綠色、共享、高效、低耗”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規劃》設置了包括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四大類17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1項,預期性指標6項。明確亳州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主要包括加快綠色發展轉型、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土壤環境安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筑牢環境安全屏障、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等任務。同時,提出了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并確定了重點實施的項目,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各項重點任務落細落實。

亳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為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好亳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亳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了《亳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的空間范圍為亳州市行政區域,含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譙城區、亳州高新區、亳蕪現代產業園區。規劃基準年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2025年。該規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五年規劃,是開啟新時代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的五年規劃,也是生態環境管理機構改革之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對服務全市“六一戰略”,加快建設“一都一區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三五”回顧

“十三五”以來,亳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地凈、路暢、水活、天藍、林擁城”工程,堅持市委常委會直接領導、“11+1”工作組、市縣鄉村分級負責、領導干部分工負責、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體制,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市委、市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圓滿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PM2.5等大氣污染物持續降低,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全面達到考核要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中央、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機構改革基本完成,鄉鎮環保工作站實現全覆蓋,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明顯提高,環境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以嚴格執法倒逼企業守法的成效初步顯現,全市未出現一起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較大以上污染事件。

(一)主要成效。

1.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如期完成。深入開展突出環境問題大起底、大排查,建立問題、任務、標準、責任“四項清單”,對標對表進行整改,對整改重點任務和薄弱環節開展專項督查。修訂完善《亳州市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行業分類標準》,指導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規范整改。落實“縣區整改初驗、市級核查驗收”的動態銷號管理制度,跟蹤督促整改到位,不斷查漏補缺,鞏固整改成效。“十三五”期間,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交辦的360個問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931個問題均已完成整改并驗收銷號。

2.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十三五”末,我市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9%,優良天比率70.2%,比2019年增長13.7個百分點,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一是堅持高位推進。將市中心城區及周邊鄉鎮劃分為9個大網格、73個中型網格、441個基礎網格,市領導帶頭履行網格化包保責任,下沉一線。通過手機APP對空氣質量實時管控,發現問題,依照《大氣污染防治“九查九做”表》及時清除“病灶”。二是開展精準有效治理。抓好精細管理,變革生產方式,強化科技支撐,做到精準管控,落細落實道路沖洗保潔、柴油車深度治理、中藥材初加工污染治理等具體舉措。城區主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95%以上;深度治理城區范圍內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1016輛;完成140家中藥材加工企業的粉塵治理;強化建筑工地、道路管網施工現場、混凝土攪拌站日常監管;整治木材加工企業479家;抓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做好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三是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取締燃煤小鍋爐及燃煤設施3500余個,全市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10%。新增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80%以上,創新研制機械化、使用燃氣的新型烘炕,取代4000多個原始土炕,有效解決中藥材初加工污染問題。治理“散亂污”企業1000余家,通過土地置換激勵,拆除復墾磚瓦窯廠30家。

3.碧水保衛戰穩中提質。水環境持續向好,“十三五”期間納入國家考核的4個斷面水質均達到要求。已建成投運城市污水處理廠11座,日處理能力達50萬噸,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建設鄉鎮污水處理設施80座,日處理能力達11萬噸,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45%以上,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市中心城區12處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縣城建成區24處黑臭水體已基本完成整治。推廣使用“河長通”APP開展巡河,進一步提高河長巡河效率。整治320個入河排污口并加強監管。215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設立水源地保護區。積極推進引江濟淮入亳工程建設,建成投運了城南調蓄水庫,封閉自備井228眼,進一步壓減地下水開采量,有效抬升地下水位。完成230個農村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2683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成糞污處理設施。

4.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完成40家重點行業企業基礎信息采集、7家地塊采樣和風險等級初步結果存疑地塊復核工作。每年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開展監督性監測并向社會公開。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5%,完成288個耕地土壤-農產品的5種重金屬協同監測,開展亳州市中藥材產地土壤質量調查評估工作。推進亳州永康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項目擴建,日處理能力由5噸提升到15噸。

5.生態環境監管得到加強。將服務“六穩”“六保”工作貫穿環境監管全過程,辦理6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確定正面清單企業94家,對3家企業輕微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免罰。2020年環境行政處罰卷宗評查獲全省第一名,2020年全省環境執法大練兵獲第一名。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共普查污染源7454個。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污許可核發登記工作,共納入企業7211家,其中發證562家,登記6649家,基本實現排污許可管理全覆蓋。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項目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法工作,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尚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

6.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逐步健全。完成生態環境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任務,組建了亳州市生態環境局,完成縣區分局人員編制上收和經費保障。在全省率先組建了鄉鎮環保工作站,2019年全省推進鄉鎮環保站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試點開展環境監督長制工作,建立了三級環境專項監督長體系,成為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有力抓手。制定了市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明確工作職責,壓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問題。

1.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與綠色產業發展不充分的矛盾一直存在。當前,城鎮化持續推進,城市人口總量持續增加,產業經濟仍保持較快發展,資源消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通過末端治理進行減排的潛力已十分有限,綠色低碳發展轉型進程有待加快。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環境污染負荷仍占一定比重,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的特征短期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壓力較大,公路和柴油貨車為主的運輸模式給區域大氣環境帶來較大影響。總體看,結構性環境問題亟待破解,綠色低碳發展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農業、林業生產的生態化步伐有待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矛盾日益凸顯,特別是煤炭消費總量進一步控制,面臨用能用煤總量控制與下降空間不足的雙重挑戰,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不斷增加。

2.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不穩固。“十三五”期間,全市空氣質量雖然整體趨于改善,完成目標任務,但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距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仍有差距,濃度依然偏高,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治理難度較大。受秋冬季靜穩天氣和輸入性污染等多重因素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效不穩固,極易反彈反復,形勢依然嚴峻。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任務艱巨,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仍不穩定,受河南上游來水水質影響,有的河段和時段超標現象依然存在,提高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壓力依然較大。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存在短板,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壓力較大,土壤環境污染管控任重道遠,農業農村污染歷史積累問題較多,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突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任務艱巨,畜禽糞便、垃圾處理、水產養殖等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較為突出,農藥、化肥和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3.生態環境風險隱患需關注。部分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不盡合理,企業生產區域與居民住宅、商業區混雜帶來的污染糾紛問題較難化解。外地非法傾倒危廢案件在我市時有發生,風險隱患比較突出。新污染物不容忽視,防范體系亟待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夠,外來生物入侵危害性認識不足,對全市生態系統安全構成一定威脅。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建設不夠規范,管理壓力較大,存在飲水安全隱患。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存在問題多、分布廣、易反彈的特點,個別問題解決不夠徹底和全面。

4.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待加強。面臨生態環境治理需求與治理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距離落地見效仍有差距,一些地方責任落實、壓力傳導不到位,部分領導干部生態環保認識有偏差,不能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仍需完善,責任考核體系有待健全,環境問題發現查處機制、生態補償機制還需調整。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常態化、集成化創新機制及其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公眾參與機制不夠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市場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相對滯后,環境資源市場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環境風險管控和應急能力建設還比較薄弱。農村環境整治缺乏統籌性、系統性、協同性。環境基礎能力保障仍有不足。環保執法隊伍建設、監管能力、監測能力、管理手段亟需提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有待加強。

(三)面臨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期間,國家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力度不會變,以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基調不會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工作方向不會變,將更加注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更加注重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十四五”期間,我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實施“六一戰略”,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為建設亳州綠色美好家園帶來新契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中部崛起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系列發展戰略在我市疊加,政策紅利加速釋放,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推進,為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新動力。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戰略布局,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系統性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新路徑。

“十四五”期間,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多重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未消除,經濟復蘇過程中部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業回暖較快,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增加。國家對溫室氣體減排、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尚需進一步提升。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數不大,污染物排放壓減空間不斷收窄,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較大,距離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期盼還有差距。

綜合研判,“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依然任重道遠,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強化系統觀念,堅持底線思維,充分把握新機遇新形勢,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努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減污降碳總要求,注重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好亳州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新階段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全過程、各領域,更加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

2.質量核心,強化協同。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生態環境統籌保護和協同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相統籌,預防和治理結合,減污和降碳并重,推動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實現改善環境質量從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頭預防有效傳導。

3.穩中求進,重點突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4.全民行動,共治共享。落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責任,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激勵與約束并舉,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匯聚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的社會合力,實現環境改善成果全民共享,提升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

(三)總體目標。

展望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到2025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逐步形成“綠色、共享、高效、低耗”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化美好亳州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綠色發展更加深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產業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應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進一步拓寬,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穩步提升。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全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臭氧(O3)濃度持續降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優良天數比例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提升,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達到或優于III類水質比例達到考核要求,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環境安全得到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全面推進,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更加鞏固,生物安全與生態風險防范水平顯著提高,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全面提高。

——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態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四)規劃指標。

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我市“十四五”指標體系包括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四大類17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1項,預期性指標6項。

三、重點任務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認真做好綠色承接產業轉移,毫不放松推進環境治理,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環境問題整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一)加快綠色發展轉型,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倒逼、引導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農業結構調整,廣泛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制造業深度結合,全面推動綠色制造水平提升。強化開發區和產業集群升級改造,在重點行業施行“一行一策”,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環境治理水平。嚴格實施“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清潔生產審核,以清潔生產一級水平為標桿,加快傳統產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技術改造,加強“散亂污”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藝和設備,持續推動中藥、白酒、煤炭、農副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進不具備整治條件的化工企業關閉或搬遷至合規化工園區,并加強化工園區管理。嚴把項目準入關,做好綠色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低碳等產業,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新引擎。

2.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強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費增量,推進能源供給清潔、消費節約高效。優化熱力供應布局,擴大集中供熱能力和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強化天然氣供應保障,提升天然氣消費比重。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引導能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新、改、擴建用煤項目嚴格實施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到2025年,完成國家和省對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要求。不斷降低煤炭、電力等行業綜合能耗,進一步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系統提升清潔低碳能源使用比例,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推進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有序發展生物質能和其他新能源,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

3.積極推進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完善鐵路和水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貨運運輸結構調整力度,針對煤炭、糧食、建材等大宗物料及工業產品等運輸,深挖運輸結構調整潛力,謀劃貨運運輸“公轉鐵”和“公轉水”重大工程。努力實現大宗物資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優化中心城區快速路網規劃布局,構建以常規公交為主體、共享交通為特色的綠色出行體系,推動慢行系統和無障礙設施全覆蓋。增加集裝箱多式聯運比重,開展綠色物流體系建設,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城市配送企業創新實施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及政府機關的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的應用,2023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80%以上。加快加氣站、充電站(樁)等配套設施建設,滿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發展需求。

4.深入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推廣新型生態化種養模式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術,積極開展循環農業示范創建。完善農業資源利用循環體系,加快廢棄農膜、農藥包裝物等農業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以秸稈還田和能源化利用為重點,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進“無廢農業”建設。鼓勵有機肥替代普通化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改造提升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鼓勵沼液還田,提升土壤肥力。控制農業源氨排放。推動養殖業減量用藥,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推進養殖過程清潔化。優化種養業布局,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全產業鏈綠色化標準化發展。

5.加快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圍繞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源、垃圾發電等生態環保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做好“雙招雙引”,加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招商力度,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和典型示范企業。著力提高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加大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應用力度。大力推進廢物智能處置系統、生態環境立體監測網絡、智慧環保監管系統等新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培育發展節能和環境服務業,進一步支持生態環境修復、綠色認證、環境物聯網等新興環保服務業發展,推動先進環保技術及服務應用示范。

6.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優化完善綠色生活設施。推進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推廣節能照明、節水器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加強社區垃圾分類宣傳與督導。深化綠色公交建設,完善公共交通換乘系統。完善自行車道、步道系統建設,鼓勵群眾低碳出行。引導全民綠色消費。加大綠色產品推廣應用力度,鼓勵引導節能、環保、低碳綠色產品消費。推行“光盤行動”,倡導節約糧食、抵制餐飲浪費,禁止濫食野生動物。鼓勵賓館、酒店、景區推行綠色旅游、綠色消費措施,嚴格限制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長效管理機制,逐步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創新推動快遞、外賣包裝“減塑”,切實減少白色污染。

專欄1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重大工程

1.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升級與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推動中藥、白酒、煤炭、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行業改造升級工程,推進企業清潔化改造,推進不具備整治條件的化工企業關閉或搬遷至合規化工園區,并加強化工園區管理。

2.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工程。圍繞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源、垃圾發電、醫療廢物處理等生態環保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

(二)做好協同防控工作,鞏固提升大氣質量。

落實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抓好NOX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加快補齊臭氧治理短板,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力爭消除重污染天氣,使“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常態。1.推動大氣污染精準科學防控。深入推進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制定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攻堅實施方案,確保全市NOX和VOCs排放量持續下降。統籌考慮PM2.5和臭氧污染區域傳輸規律和季節性特征,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

優化污染天氣應對機制。加強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建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控聯動機制,實現污染成因快速識別及污染源精準管控。健全污染天氣預警應急啟動、響應和解除機制,加強與周邊地市的聯防聯控。

提升大氣污染科學治理能力。完善現代化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天地人”一體化大氣觀測網,加快重點污染源監測體系建設。推進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與更新工作常態化,建立重點污染源動態排放清單。開展臭氧形成機理研究和源解析,推進臭氧和PM2.5協同治理科技攻關。開展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情況和污染防治成效跟蹤評估,動態調整優化大氣污染防治方案。

2.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嚴格控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污染排放。深入推進重點行業VOCs治理,嚴格管理新、改、擴建生產和使用高VOCs原輔材料的項目,優先推行生產和使用環節低VOCs原輔材料的源頭替代。強化工業VOCs治理,大力推進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源頭減排,推動園區涉VOCs重點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推進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重點行業企業VOCs排放在線監測建設,落實“源頭-過程-末端-運維”全過程管控。強化企業治污指導幫扶和執法監督。推進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因地制宜建設涉VOCs“綠島”項目,推動統籌建設集中涂裝中心,活性炭使用量大的區域建設活性炭集中處理中心,有機溶劑使用量大的區域建設溶劑回收中心。優化涉VOCs工業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程序,完善VOCs總量控制制度及排放清單動態更新機制。全面推進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加強汽修、干洗行業VOCs綜合治理,加大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力度。

落實重點行業NOX等污染物深度治理。推進玻璃、建材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強化燃煤機組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監管,確保按照超低排放運行。針對磚瓦、水泥、建材等行業嚴格控制物料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重點涉氣排放企業逐步取消煙氣旁路,因安全生產無法取消的,安裝在線監控系統。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禁止建設企業自備燃煤設施,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加快現有燃煤設施天然氣替代步伐。推進天然氣亳州—池州干線譙城—太和段等天然氣供氣項目建設;推進天然氣儲氣項目建設;嚴格節能審查制度,開展煤電節能行動,推動用能綠色化發展。

強化電廠和工業鍋爐排放治理。持續推動天然氣鍋爐實施低氮燃燒改造,進一步提升電廠污染治理水平,完成生物質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嚴密監控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削減非電力用煤,開展燃煤鍋爐整治,加快淘汰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業鍋爐。加大散煤清理力度,大力推進中藥材加工、農副產品烘干、畜牧業生產設施等領域的散煤治理。

3.深化移動源污染防控。加強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管理。嚴格執行汽柴油質量標準,加強油品監管執法,加強車用油品、車用尿素、船用燃料油的監管。嚴厲打擊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動加油車。強化源頭管控,確保新車、新機械環保達標;加快發展新能源車輛,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加大老舊機動車、工程機械尾氣治理改造和限期淘汰力度,基本消除柴油貨車和工程機械冒黑煙現象。加強船舶污染治理,推動船舶尾氣治理,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完善港口碼頭岸電設施,提高岸電使用率。

4.強化面源污染防控。持續強化揚塵污染治理。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將綠色施工納入企業資質評價、信用評價。落實工地揚塵“六個100%”防治措施,建設用地面積大于5000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混凝土攪拌站、砂石建材堆場安裝大氣環境在線監測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提高城市道路保潔標準和機掃比例,推進低塵機械化濕法清掃作業,加大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等重要路段沖洗保潔力度,渣土車實施覆蓋與全密閉運輸,強化綠化用地揚塵治理。完成城市裸露地面、物料堆場抑塵設施建設,推進干散貨碼頭的物料輸送系統封閉改造。

加強生活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強化餐飲污染排放監管,督促餐飲單位每季度對油煙凈化設施進行維護保養,加強餐飲服務場所檢測與督查。全面禁止秸稈、垃圾等露天燃燒,納入網格管理。

5.加強其他污染治理。積極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管理工作,健全ODS申報登記、核查和監管制度,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惡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防控,提升臭氣異味治理水平。加強聲環境功能區管理,提升城市噪聲敏感區域管控水平,強化夜間施工管理,完善降噪措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管控,落實光污染防控要求。

6.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制定碳達峰工作方案,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努力降低煤炭使用增量及占比,推廣使用非化石能源。大力發展城市公交、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推動公眾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綠色消費,推進綠色建設。創新推動低碳試點示范。研究建立“互聯網+大數據”系統,引導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行為。加強森林、農田林網、濕地公園等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鼓勵基礎較好的城區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和碳匯試點。發展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業務,做好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利用規劃工作,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支撐。

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大對現有基礎設施的維護或改造,提升電力、交通、通訊等關鍵系統的氣候防護能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氣象風險預警管控和應急聯動,建設支撐適應氣候變化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保護、恢復和改善土地、河流濕地、綠地等措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韌性和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固碳功能,提升各類自然資源碳匯水平。依托亳州機場項目建設,開展飛機增雨平臺建設,加強地面人影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提升人工增雨改善修復生態作業能力,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空中云水資源科學開發利用。

專欄2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工程

1.VOCs深度治理工程。實施含VOCs產品源頭替代工程。到2025年,溶劑型工業涂料、溶劑型油墨使用比例分別下降20%、15%,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下降20%。規模工業涂裝行業電泳、噴涂、干燥等環節,包裝印刷行業烘干環節,建設適宜高效VOCs治理設備。到2025年,工業涂裝、包裝印刷VOCs綜合去除率不低于60%。

2.NOX深度治理工程。推進玻璃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到2025年,實現全市玻璃行業超低排放。強化燃煤機組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監管,確保按照超低排放運行。

(三)強化三水協同共治,持續提升水體環境質量。

以水生態環境改善為核心,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努力實現“有河有水、有草有魚、人水和諧”。

1.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持續加強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以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為重點,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快推進引江濟淮入亳引水工程建設,完成譙城渦北水廠、古井水廠等地表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強茨淮新河、西淝河等清水廊道水質保護,加強水質監測能力建設,建立供水網絡上下游水質數據互聯互通機制,增加城南地表水庫采樣點與監測頻次。持續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穩步推進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面源治理。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以突出環境問題排查和整治為抓手,推進“千噸萬人”及其他鄉鎮級飲用水源地監測和水質提升工程,加強供水安全保障。開展亳州市飲用水源水質環境基準研究,全面摸底調查水質變化成因。建立飲用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預報預警機制,完善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組織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增強水源地風險應急響應及處置能力。到2025年,城市基本實現集中式飲用地表水水源全覆蓋,水質達標率穩步提升。

2.深化水環境治理。狠抓企業污染防治。加強農副食品加工、中藥、釀造、養殖等行業水污染防治,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并加強運行管理。強化排水許可管理與日常巡查,實現源頭污染削減與長效治理管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數,實施規范化管理,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范的入河排污口監管體系。

強化生活污水治理。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統治污體系,完善排水系統,調查雨污分流管網覆蓋盲區情況,持續推進管網修復與改造,解決雨污分流不徹底問題,實現管網正常運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展“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解決污水處理能力片區不均衡問題,精準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合理建設再生水利用基礎設施,推進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理工作。到202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

深化河流綜合治理。落實河長制度,強化河流監管,重點做好渦河、茨淮新河、西淝河、芡河、北淝河等主要河流保護,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健全部門協同、全民參與工作機制,實施河流全流域、全要素、全聯動管理。強化河流水質目標管理與跨界斷面監測預警。加強入河污染精準溯源治理,提高水質數據分析能力,提升水質數據的智慧管理與分析應用水平,增強綜合評估、精準預測、污染溯源、靶向追蹤能力,加強上下游數據共享,信息互通,聯防聯治。到2025年,主要河流國控斷面水質改善達到考核目標。

3.大力推動水生態修復。強化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探索建立以水質改善為基礎、統籌開發建設需求的水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對渦河等跨境河流,強化生態流量保障,因地制宜實施生態補水,加強水質監測,合理調度流量,結合利用人工或天然濕地提升自然凈化能力,提高補水質量。

推進河流濕地環境修復。加強河流整治,恢復河流岸線自然狀態,系統打造水生態廊道。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努力實現長治久清。構建城市建成區河流和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等水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恢復水生植被,探索恢復土著魚類和水生植物,打造“有河有水、有草有魚、人水和諧”的生態型河流。到2025年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專欄3水生態環境提升重大工程

1.城鎮污水管網及處理設施建設提標改造工程。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建設、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與提標、污水資源化利用、地表水達標和消劣、排污口排查整治工程。到2025年,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0萬噸/日。

2.黑臭水體消劣工程。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開展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基本消除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國控劣Ⅴ類斷面。

3.水生態修復工程。以引江濟淮入亳清水廊道保護為重點,開展水系生態修復,加強水生植被恢復、自然濕地恢復和污染源整治,沿岸截污、清淤疏浚等工作。

4.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水源替代工程。加快引江濟淮入亳工程建設,做好清水廊道污染防治及城南水庫保護工作,逐步關閉市城區自備水井,提高地表水供水量。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亳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