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在哈佛大學商學院MBA課堂上,一次圍繞"全球氣候變化"的課程正在熱烈進行。遠景科技集團作為引領全球綠色科技創新的案例,登上了哈佛商學院的這一課程。
"從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與技術發展看,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沒有發達國家。這就為中國提供了很多機會。"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先生參與了此次案例教學,在遠程觀摩師生們對遠景案例的討論分析之后,張雷在回答師生的問題和總結發言時,提出了這個觀點。
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命題的提出,不過十來年;大部分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和承諾,更是近兩三年的事情。張雷的這個判斷,是基于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包含了對未來能源領域即將發生的趨勢性變革的洞察,也包含了對中國在碳中和領域成為國際引領者的信心。
中國一批具備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已經涌現,憑借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影響力,活躍在全球各國的綠色和數字化轉型領域。遠景科技集團被寫入哈佛商學院課程,張雷先生被邀請參與的哈佛商學院課程,就是案例之一。
哈佛師生深入分析了遠景提出的"五新戰略",即推動風電光伏和儲能成為"新煤炭",電池和氫能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成為"新電網",零碳產業園成為"新基建",并基于零碳產業園培育"新工業"體系,引領綠色工業革命。
遠景科技集團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設的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成為了哈佛課堂討論的焦點。
哈佛師生為何對中國的零碳產業園感興趣?零碳產業園的創新點在哪里?在中國建設零碳產業園為何成為實現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01哈佛商學院課堂上的遠景零碳"中國方案"
2022年,哈佛大學首次開設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MBA課程。該課程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公司進行了研究,旨在討論商業社會以及公司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并希望將這些公司的理念與經驗推廣,加速全球碳中和轉型。
遠景科技集團成為入選該教學案例的唯一一家來自中國的綠色科技企業,其他企業來自美國、印度和歐洲。
遠景案例的作者包括哈佛商學院教授Gunnar Trumbull,以及哈佛商學院研究員Bonnie Cao和副總監Dawn Lau等。
Gunnar Trumbull教授在課堂上介紹,遠景從風電技術開始,目前已經在動力電池與儲能系統、智能物聯網軟件等領域確立了領先優勢,Trumbull教授認為,遠景能夠成功的原因在于不斷地前瞻到行業面臨的挑戰,并專注于解決挑戰,從解決新能源的發電成本的挑戰、儲存成本挑戰、再到解決系統協同成本的挑戰。
而零碳產業園,則被認為是能源成本、儲存成本和協同成本這三大挑戰的綜合性應用場景,也是工業領域脫碳的重要途徑。
在問及零碳產業園的創新意義時,張雷說:"工廠誕生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并從此成為了產業社會的基礎單元。從現在起,零碳產業園將會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基礎單元。零碳產業園有機集成了綠色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不僅是新型零碳電力系統的載體,更是培育新工業體系的載體。"
目前,遠景零碳產業園的創新實踐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希望遠景引領打造國際零碳產業園。"新能源+新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方案。哈佛商學院"全球氣候變化"課程邀請中國企業參與,并把中國企業創新模式作為案例,就是希望在全球成為可復制和分享的經驗。
02
零碳產業園的創新與必然
在中國建設零碳產業園為何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這需要從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決心和基本國情開始說起。
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約103億噸左右。根據劉科院士的估算,其中,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排放達到95億噸,約占排放量的92%,另外一部分是各種小的,比如沼氣、生物質,還有一些其他養殖方面的排放。
所以,所謂碳中和,從根本上來說,其實主要就是清潔能源的替代。用風能、太陽能、氫能、抽水蓄能、生物質發電、核電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這個路徑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實現非常艱難。因為能源替代是從源頭上實現碳中和,但能源的應用場景存在于廣泛的工業體系之中。中國既是碳排放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經濟體。只有在能源供應端和能源消費端同時實現碳中和,才能真正基本實現凈零排放。這兩端,都存在漫長的路要走。
首先,從能源的供應端看,雖然中國目前占全球太陽能組件產能的近70%,風力渦輪機產能的50%,但這些產能對應總發電量,還屬于少數。截至2021年,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0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量的約43%。從發電量看更少,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占比是30%左右,這里很大一部分是水電,來自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更低。要實現新能源占主導地位,達到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路還很漫長。
其次,從需求端看,即使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用電量的主流,如何上網輸送、平穩地到達需求側,尤其是工業體系用能側,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受客觀因素限制。
中國現有工業園區中,煤炭占據供能的87%,高于中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60%的占比,第二大來源是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比率僅為0.92%,包括生物質,沼氣,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
著名的胡煥庸線,既把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分成不對稱的兩部分,也把煤、氣和風光等自然資源分成不對稱的兩部分。中國的經濟和人口重心80%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大量的重工業也在這個區域,但80%的國土面積和風光等自然資源在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北部和西北)。
在以煤電和燃氣為主的時代,西電東輸和北氣南送成為常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輸送體系。但在風光發電為主的時代,這一套設施發揮的作用有限,這主要是由風光發電的不穩定造成的。專家估算,目前中國的電網,當風光發電占電網容量15%左右時,還能調節,超過15%,電網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威脅。
目前,國家在打造特高壓路線,還有一些柔性直流電網的示范項目,在局部范圍內,還在建造一些智慧電網。這些,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也能容納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電源,但一是需要時間,二是成本非常巨大。
空間分布上的不均衡,加上產能與用能的錯位,以目前的條件,無論如何平衡和協調,都存在效率低、能耗損失大,而且在清潔能源逐漸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這種調節顯得更復雜和艱巨,既不經濟,也不環保,還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成本。
而遠景科技集團提出的零碳產業園解決方案,則在歷史上首次做到將可再生能源生產與可再生能源消費相結合。這種結合不僅能提供綠色能源,而且價格相當低廉。2020年,我國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平均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38元和0.36元左右,比工業客戶從電網買電的價格低近60%。
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則從技術上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的平衡和穩定性問題。太陽能、風電再加上儲能技術以及數字解決方案,提高了靈活性和可調性,還可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平衡供需。
在張雷看來,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技術建立協調和指導能源供需的平臺,相當于為能源系統建設了"交通信號燈",而零碳產業園就像"交通疏導" 。與十年前相比,技術的推動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語,零碳產業園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
03
中國或可引領這場綠色工業革命
遠景零碳產業園的創新,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觀念轉變和思想突破。
通過產業轉移,在三北地區建立零碳產業園,就地消納清潔能源,既解決了能源長距離的輸送問題,又實現了工業體系的脫碳問題。用新能源賦能新工業體系,可謂一舉兩得。
比如在鄂爾多斯,風能儲量超過5000萬千瓦,而且有著廣闊的戈壁高原地帶可用于興建太陽能光伏發電站。2020年,內蒙古太陽能發電量居全國首位,占比達到9.26%。但可再生能源只占到其用電量的五分之一。
這些地區,還有著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工業發達地區,又因為能耗控制找不到清潔能源。
把這些大型工業用戶遷到零碳產業園,既解決了能耗控制問題,又可以實現凈零排放,還可減少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2021年10月,張雷曾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峰會發表演講時提出,零碳產業園的建設,可能帶來兩大變革:
首先是引領綠色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工廠開始,新工業革命的單元則是零碳產業園。只有當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用智能物聯網組織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綠色、穩定、可靠的能源系統。通過零碳產業園,綠色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有機結合在一起,這相對于能源生產和使用分離的工廠模式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第二是經濟地理的大變遷。碳中和未來的三十年,可再生能源革命將會突破胡煥庸線,黃河幾字彎這片廣袤的地區憑借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未來將會成為零碳新工業的策源地,就像英格蘭中部成為工業革命起源地一樣。
中國的決策者其實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今年1月份,包括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滿足產業、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條件下,支持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和環保、能效、安全生產等標準要求的高載能行業向西部清潔能源優勢地區集聚。
一場以新能源革命為發端的中國經濟地理大變遷以及綠色工業革命即將來臨。作為新能源的生產大國和工業大國,中國或許可以引領這場綠色工業革命。
新能源革命才剛剛開始起步。各個國家在獲取清潔能源的技術,以及在實現凈零排放的路徑選擇上,都在探索和規劃之中,包括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在內的工業大國,在零碳技術發展和道路選擇上,各有千秋,差距不大。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經濟增長還處于上升階段,同時也是全球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中國依然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跟一些發達國家相差不過十年左右。
市場也在不斷證明,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的新能源供給與新能源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新能源細分領域蓬勃發展,競爭力跟國際先進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有些甚至在領跑。
龐大的工業體系,大規模的能源使用,巨大的碳排放量,這些場景,對中國而言,既有挑戰,更是機遇。如果在這次新能源革命和凈零排放轉型中有意識提前布局和籌劃,加速建立"新能源體系+新工業體系"模式,中國有望在全球新能源領域占據主導權地位,比如遠景科技集團打造零碳產業園,就是在中國企業把握住這一機遇的成功實踐。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