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鋰電池領域火熱異常,鋰電池板塊內公司也掀起通過定增方式股權融資的“補血熱潮”。
據業內媒體統計,截至今年3月初,鋰電池板塊內近80家上市公司已經完成和尚在申請階段的定增合計募資金額約達2000億元,其中超30家通過定增已完成融資,合計實現募資超900億元。
3月1日晚,廈鎢新能披露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公司擬募資35億元用于海璟基地9#車間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30,000噸擴產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2月8日,天華超凈披露定增預案,擬募集不超過46億元資金,用于四川天華時代鋰能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建設項目、宜賓市偉能鋰業科創有限公司一期年產2.5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收購宜賓市天宜鋰業科創有限公司7%股權及補充流動資金。
企業不斷募資擴產顯然意在滿足下游市場需求,隨著市場行情變化,國內鋰電池及相關材料供需關系逐步轉變為供不應求。
電池方面,面對新能源汽車快速釋放的需求,當前,國內動力電池廠商普遍產能仍顯不足。從靜態產能缺口角度看,2022-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將會出現30GWh、273GWh、628GWh、1151GWh的產能缺口。
為此,電池廠商不斷擴張產能,拉動市場對電池原材料的需求。面對動力電池產量將迎爆發式增長,鎳、鈷、鋰等資源供應長期不足的擔憂情緒也在提升,部分企業囤貨情緒高漲,進一步加劇了材料緊張,材料企業也將擴產提上日程。
在鋰電行業高強度競爭壓力下,企業擁抱資本已成為必然。而電池廠商動輒百億的項目投資均在暗示著,新能源動力電池擴產戰的背后,實際乃資本的較量。
但接連不斷的融資擴產也不禁讓人質疑,行業中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
業內人士認為,鋰電及材料項目擴產存在一定周期性,預計部分產能將在今年下半年落地,產能過剩的風險或最早出現在今年下半年。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有部分擴產公告僅為意向性協議或者是處在董事會剛剛審議通過階段,項目尚未啟動建設,產能落地時間上不確,同時,受終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的影響,市場對鋰電池及材料需求存在高于此前預期的可能性,產能過剩風險出現時間可能會往后推遲。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