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7月15日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2年3月21日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時隔不過8個月,國家針對新型儲能頂層政策設計的推動不可不謂緊迫和重要,2021年10月重磅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也更加讓我們看到,儲能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使命中發揮“提高電網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的價值、作用和意義。不僅如此,急備用電乃至常規電源用電的便利性、靈活性和安全性,都非新型儲能莫屬。
2022年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再次把新型儲能的規模化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該規劃指出,新型儲能和氫能有望規模化發展并帶動能源系統形態根本性變革,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蓄勢待發,能源轉型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趨于多元化。時隔一日,3月23日,《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又隆重出臺,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路線圖按下快進鍵。相比氫能的專一性不同,新型儲能本身就是一個先天具備技術創新百花齊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多元化的技術路線都有其精彩之處,無論短時儲能還是長時儲能,都有發揮的空間和余地,無論是在電源側、電網側還是用戶側,都有可以優化匹配的應用場景。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清晰地指出,我國在步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階段后,呈現出明顯的“四期”并舉的特征:一是能源安全保障進入關鍵攻堅期;二是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窗口期;三是現代能源產業進入創新升級期;四是能源普遍服務進入鞏固提升期。這“四期”對新型儲能產業來說,同樣既是重大挑戰也是巨大機遇。
面對攻堅期,挑戰在于新型儲能產業是否安全高效運行,其規模化水平能否達到風光配儲的開發消納能力,能否補足電網完全冗余度的缺口,以及工商戶用的所需急需。
面對窗口期,挑戰在于風光配儲能否到達預期目標,實現源-網-荷-儲的協同優化和多能互補。
面對創新期,挑戰在于如何降本增效,使得新型儲能能夠滿足市場所需。如《“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特別提出到2025年,要讓電化學儲能技術達到提升降本30%以上的目標,攻堅的任務顯然是繁重的,不同的儲能電池技術路線選擇也充滿了難度。
面對鞏固期,挑戰在于新型儲能的商業模式能否真正確立,更好地圍繞建立起來的統一電力體系與市場發揮服務價值。
今年2月,國網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到2030年,公司經營區抽蓄電站裝機由目前263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電化學儲能由30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與此同時,《南方電網公司新興業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計劃“十四五”期間,公司將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探索推進新型儲能電站建設運營,調峰調頻電源裝機容量將突破1500萬千瓦,新型儲能規模達到200萬千瓦。如此算來,兩大電網合計到2030年的新型儲能規模已超120GW以上,巨大的投資和增量空間將遠超市場預期。在頂層設計政策的推動下,可以預料,新型儲能產業鏈正加速技術攻關與市場化布局,行業賽道前景廣闊。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表示,這“四期”正是考驗我國全面提升新型儲能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水平和發展韌性的關鍵時期,在當下新型儲能產業鏈還不夠強壯甚至多存薄弱環節的生態下,唯有不斷通過建鏈、延鏈、強鏈和補鏈,方可加快新型儲能的規模化水平提高,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提升新型儲能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真正發揮儲能應有的價值和地位。(作者:何卓新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政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