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清潔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
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當前,我國傳統電力系統正向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開放互動、智能友好的新型電力系統演進。國家電網爭當能源革命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堅持發揮好電網‘橋梁’和‘紐帶’作用,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辛保安表示。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國家電網如何推動源網荷儲各環節協調聯動?記者近日走進江蘇、福建、四川等地進行了采訪。
電源——
提升電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支撐非化石能源高效開發利用
從成都向東驅車約兩小時,記者來到四川資陽市樂至縣。占地面積相當于30多個足球場的成都東1000千伏變電站建設正忙。這里,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壓交流工程——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電網白鶴灘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四川段放線現場。盧忠東 攝
“川西地區電量富余,川東中部地區供應緊張,我們既要打‘保供戰’又要打‘消納戰’。”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董事長衣立東介紹,川西地區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現有外送通道已滿載運行,亟須新增通道。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后,可進一步提高省內“西電東送”能力,既滿足川西地區清潔能源高效送出需求,也提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供電保障能力。
往東千余公里,跨越長江、“北電南送”的揚州—鎮江±2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同樣施工火熱,這是國內首個交流改直流工程。目前,江蘇99%的風電和67%的光伏發電分布在蘇北地區,富余電力需通過跨江通道送至蘇南地區消納。
“受生態保護、成本等因素限制,長江江蘇段很難再新建其他跨江輸電通道。揚鎮直流工程相當于把‘小石橋’改造成‘大跨橋’,投運后將增加120萬千瓦輸送容量,約占鎮江最大用電負荷的25%。”國網鎮江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馬生坤說。
新型電力系統中,水、風、光等非化石能源發電將逐步成為裝機主體和電量主體。然而,從全國看,這些清潔能源的資源和需求一直存在逆向分布問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風光資源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區,而用電負荷主要位于東中部和南方地區。
與煤炭方便遠距離運輸不同,水、風、光等資源只能就近轉化為電能,再通過電網送到負荷中心。這樣一來,推動跨省跨區輸電通道“聯網”、省內主網架“補網”,提升電力資源配置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22年底,國家電網累計建成33項特高壓工程。“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將持續完善特高壓和各級電網網架,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支撐和促進大型電源基地集約化開發、遠距離外送,力爭2025年公司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送電量中,清潔能源電量占比達到50%以上。
風光等新能源“靠天吃飯”,具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等特點,隨著其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除了保障“送得出去”,還要著力解決棄風棄光問題、推動“消納得了”。這就需要它們與煤電、氣電等常規電源“打好配合”。比如,風電光伏出力高峰時,常規電源就需壓低發電出力、為其讓路,而這也意味著常規電源發電收入的減少。
那么,如何通過市場化方式激發常規電源調峰的積極性,合理補償調峰電廠的成本?調峰輔助服務補償機制提供了解決方案。
“今天風光發電出力較大,需要1、2號機組執行深度調峰。”這天一早,國家電投協鑫濱海發電公司當班值長李釗接到國網江蘇省電力調控中心發布的調峰需求。兩小時后,1、2號機組的出力負荷從50萬千瓦平穩降至30萬千瓦。“之前我們通過江蘇調峰輔助服務系統提前申報了兩臺機組的調峰能力。今天響應了40萬千瓦的調峰需求,預計能獲得100多萬元補償。”目前江蘇已有109臺燃煤發電機組完成了深度調峰能力改造,裝機容量占全省30萬千瓦以上統調燃煤發電裝機容量的93.1%。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年,通過輔助服務市場化機制,全國共挖掘全系統調節能力超過9000萬千瓦,年均促進清潔能源增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煤電企業由輔助服務獲得的補償收益約320億元,靈活性改造的積極性有效提升。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