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五大電力集團上市公司碳交易收入出爐

2023-05-23 10:12:27 光伏資訊

近日,上市公司都完成了2022年度報告的披露。本文就來和大家盤點一下五大電力集團下屬發電上市公司的相關情況。

一是碳交易收入差距較大。

全國碳市場的履約期目前仍然是兩年一履約。雖然2022-2023年履約是按年度履約,但2022年和2023年的配額清繳時間仍然統一在2023年底。所以2022年度的交易量并不如2021年度活躍。

即便如此,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很重視碳資產交易。

本文分析的電力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的年度碳資產交易額為千萬元級別,僅有兩個公司的交易額上億,其中一個上市公司2022年度最高的碳交易凈收益達3.74億元人民幣!

二是產業鏈越完善的電力公司,其營收受能源成本影響較小,盈利能力越強。

過去兩年,燃料價格經歷暴漲,新能源也加大發力,部分火力發電企業生存艱難。但電力行業的特殊性又在于它肩負著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

從下文分析的電力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分布、主營收入及成本情況可以看出,產業鏈上下游經營越完善的公司,受上游燃料成本上升波動的影響越小。同時,新能源加大發力,能源結構豐富的電力公司相對受益。

三是大多數上市公司實施了節能降碳改造、CCUS技術。

在雙碳背景之下,節能減碳是大勢所趨,也是眾多大型企業正在實踐的情況。作為電力行業的代表,CCUS技術、超低排放改造等是主要實施的節能降碳措施。

本文的數據均來自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本文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且披露了碳交易情況的上市電力企業(順序不分先后,名稱均為上市公司的簡稱),包括:

華能集團下屬上市公司:華能國際

華電集團下屬上市公司:華電國際

國家能源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中國神華、國電電力

國家電投下屬上市公司:電投能源

大唐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大唐發電

華能集團

華能國際是華能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之一,主營業務包括燃煤、燃氣發電廠,新能源發電項目等。公司熱力和電力銷售收入約占營業收入的95%。

在發電方面,火電同比減虧,風電和光伏發電同比增利。全年各燃煤電廠稅前利潤虧損,但風電和光伏表現亮眼,風電稅前利潤62.35億元,光伏發電稅前利潤11.48億元。

在碳交易方面,2022年華能國際出售碳排放配額交易收入約4.78億元,購買碳排放配額支出約1.04億元,凈收益約3.74億元。碳交易收入是本文統計的上市電力公司中最高的!

總體來說,本年度碳排放配額交易的凈收益大于上一個年度。

在節能降碳措施方面,主要實施了CCUS技術,包括在華能北京熱電公司、華能上海石洞口發電公司、華能長春熱電廠等建設了二氧化碳捕集裝置。

華電集團

華電國際是華電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之一。主營業務主要為建設和經營發電廠,包括燃煤、燃氣發電機組及可再生能源項目,目前控股的發電企業有44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人民幣9981萬元。

在發電方面,華電國際主要電力為火電,其次為水電。發電的毛利率約2.32%。

   

在碳交易方面(未區分配額或CCER),2022年度收入16715千元(即1671.5萬元),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營業外支出未列碳排放權交易支出。

   

在減碳措施方面,華電國際主要采取了節能技術改造,如超低排放改造、汽輪機通流改造,加強設備管理優化運行等。

國家能源集團

中國神華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之一,是以煤炭為基礎的綜合能源上市公司,主要經營煤炭、電力、新能源等七大板塊業務。2022年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696.26億元,其中煤炭利潤占總利潤約75%。

神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于擁有煤炭、電力、運輸、煤化工一體化開發,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模式。

在發電方面,發電毛利率達14.3%,發電的利潤占總利潤的8%。

   

在碳交易方面,2022年度凈收益約1100萬元。

   

在節能降碳措施方面,主要提升新能源裝機占比(如光伏項目),建設CCUS示范項目,實施以電代油、以電代煤等技術和設備改造等。

國電電力也是國家能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火電和新能源發電,其中火電的裝機容量占比約60%,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7.47億元。

在發電方面,火電板塊凈利潤37.54億元,水電板塊凈利潤18.76億元,風電及光伏板塊凈利潤28.46億元。風電和光伏的發電量較往年大幅增長。

在碳交易方面,2022年碳排放配額交易收入達2.46億元。營業外支出未列支碳排放交易。

    

在節能降碳措施方面,主要推進現役煤電機組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建設CCUS示范項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還有一家上市電力公司長源電力,其下屬子公司2022年出售約30余萬噸碳排放配額,交易金額超過1700萬元。長源電力還投資了試點地區某個碳交易所,過去幾年累計投資收益約255萬。

國家電投

電投能源是國家電投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其主營業務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煤炭產品、電力產品、電解鋁產品。2022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約39.87億元。

在電力產品方面,電力銷售主要為火電機組,面向東北市場。三大主營業務板塊中,電力營收占比約10%。

在碳交易方面,電投能源披露了通遼盛發熱電公司1130萬元碳排放權資產采購的關聯交易。

   

節能降碳措施:機組節能綜合性改造、靈活性改造等。

大唐集團

大唐發電是中國大唐集團控股的大型發電公司。主營產品包括電力銷售、熱力銷售、煤炭銷售等。

在電力板塊方面,電力銷售占總主營收入的87.88%,而電力板塊又以火電為主。據年報披露,火電發電單位燃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59%。

在碳交易方面,2022年的碳排放權交易收入約1256.5萬元。

 

節能降碳措施:超低排放環保改造、研發減碳新產品等。

五大發電集團賺超8億,新時代“賣碳翁”錢景大好

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碳減排、碳中和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發展的戰略共識。以此為基礎,碳交易也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

2021年是我國碳市場開啟元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正式鳴鑼開市。碳排放權交易收益成為不少公司的盈利點,既有新能源公司,也有傳統企業。

對于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企業來說,在碳交易市場中具有先天優勢。通過出售碳排放權,這些企業可以獲取紅利。同時,這種市場機制也鼓勵和引導了綠色能源生產行業的發展壯大。

而比起其它行業,發電行業的碳排放強度更高,是碳排放和碳減排的重要陣地。

去年,2225家發電企業被列入了重點排放單位,其中大部分為五大發電集團下屬發電公司。如果管理得當,通過減少排放出售的碳排放額,將成為這些企業直接的利潤來源。

五大發電集團作為第一批入市的發電企業,去年雖因受煤價高企影響拖累了業績,但其新能源表現依然亮眼。不僅如此,它們還因出售碳排放權獲得了真金白銀的財務收入。

而兩網也因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取得發展先機。

那么,去年,從新能源汽車,到風電光伏新能源,以及發電行業的減碳表現和收益如何呢?

新能源企業的碳減排紅利

賣碳比賣車賺錢。

2021年,特斯拉銷售碳排放積分獲得收入14.65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向其他汽車制造商銷售碳排放積分獲得收入6.79億美元,同比增長31%。

而反觀2020年,特斯拉的財務數據的確應了“賣碳比賣車賺錢”這個判斷。它通過出售積分賺了15.8億美元,當年特斯拉全年的凈利潤只有7.2億美元。除去出售碳積分的收益,特斯拉的財務是虧損的。

而我國早在2018年初,針對于汽車行業就出臺了“雙積分”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就是汽車行業碳交易市場化的雛形。為整個汽車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打下牢固基礎。

因為傳統車企需要用新能源車省下來的“碳”,去彌補傳統燃油車型中消耗的額度,因此有碳積分的車企將通過出售積分賺錢。

如果依照特斯拉的模式推進,那么有些國內企業也將大為獲益,比如比亞迪。

特斯拉中國銷量14.7萬輛,獲得86萬碳積分,比亞迪銷量18萬輛獲得75萬碳積分,相對于比亞迪賣一輛新能源車可以獲得4個積分。

對標特斯拉,2021年比亞迪碳積分價值超80億元,居中國車企第一名。此外,上海通用、北汽、廣汽也有較為不錯的表現。

風電和光伏企業尚未大規模進入碳交易市場,但根據其歷年排放等數據,可以推測出這類企業未來的大體碳交易收入。

以光伏發電為例。在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清潔生產研究報告》中指出,光伏發電與化石能源在能耗等方面的表現相比優勢突出。

光伏發電的能量回收周期僅為1.3年,而其使用壽命為25年。這便意味著,在光伏發電余下的近24年中皆為零碳排放。

具體來看,光伏發電的碳排放為33-50g/kWh,而煤電的碳排放為796.7g/kWh,燃油發電的碳排放量為525g/kWh,燃氣發電的碳排放量為377g/kWh。

盡管近年來,傳統發電的碳排放也在下降,但光伏發電仍為傳統發電碳排放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而從光伏項目開發CCER的經驗來看,100MW光伏項目每年可開發11萬噸CCER,全生命周期最長25年,全生命周期最長275萬噸。按照北京CCER 20元噸的交易價格,100MW光伏電站,便可以通過碳交易增加4620萬的收入。

“兩網五大”碳減排價值幾何?

“兩網五大”一改傳統電力公司給人的刻板形象,在雙碳市場中率先行動,并搶占先機。

電網企業主要通過發行碳中和債等方式,探索碳減排產品。

例如,2021年2月9日,南方電網等6家企業注冊的首批碳中和債發行。

qi其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產業項目,項目領域包括風電、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和綠色建筑,募投項目建成運營后預計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合計4164.7萬噸。

2021年3月24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碳中和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

其募集資金有效保障白鶴灘—江蘇±800千伏、南昌—長沙1000千伏、雅中—江西±800千伏等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達成投產后每年減少約77萬噸碳排放的目標。隨后又發行兩期共105億元綠色中期票據。

該舉措將推動信貸、租賃、信托等領域產生更多支持碳減排項目的產品,對于探索綠色金融工具和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而五大發電集團早已經開始數錢。

據其主力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顯示,多家公司新增了一項“碳排放權交易收入”——大唐發電、華能國際、華電國際的碳排放權交易收入分別達到約3.02億元、2.69億元和1.4億元,國電電力碳排放配額本期發生額接近1.17億元。

毋庸置疑,隨著其新能源裝機量的持續增加,未來“兩網五大”有望獲取更高的碳排放權收益。

其實,為迎接碳中和使命,“兩網五大”早已成立了自己的碳資產管理公司。

如為滿足全社會各行業碳服務需求,2021年1月12日,國網英大股份有限公司將子公司置信智能全資控股的上海置信碳資產管理公司,劃轉至國網英大股份直接管理。2021年2月該公司更名為國網英大碳資產,提供“管理+技術+資金”整體解決方案。

國網英大披露,其全資子公司英大碳資產2021年完成營業收入2577.67萬元、同比增長18.41倍,凈利潤達217.68萬元,成立以來首次實現經營性盈利。

在政策和市場真金白銀的引導下,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

2021年,我國的用電量增速達到近10年來新高,但也同時是在這一年,我國的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煤電。不僅如此,2021年新增的各種發電裝機類型中,非化石能源占到了70%。

能源央企參與碳市場的若干活動

1.組建碳資產管理專業機構

碳資產管理是以獲取碳資產、優化成本、擴大利潤、提升影響力為目的的現代企業管理行為,由于各能源央企在發展戰略、自身定位、已有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其碳資產管理的組織架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現有碳資產管理部門獨立運營。2016年成立的大唐碳資產有限公司(簡稱大唐碳資產)的前身為中國水利電力物資集團的CDM辦公室;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廣核)2012年成立的中廣核碳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前身為集團CDM辦公室;上海置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置信碳資產)2021年劃轉至國網英大碳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二是,整合下屬部門職能。中國石油2020年成立的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將碳資產管理劃入該部門;中國石化2013年專門成立能源管理與環境保護部;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油)2020年成立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成立東方電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三是,新成立碳資產管理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華能集團)2010年成立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簡稱華能碳資產);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家能源集團)2008年成立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龍源碳資產);中國華電2021年成立中國華電集團碳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簡稱國家電投)2021年成立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南方電網)2022年成立南網碳資產管理公司。

2.開展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與服務

能源央企長期以來持續開展碳排放核算與核查工作,不僅自身主動開展碳排放數據核查,并基于自身經驗為其他企業提供核算核查服務。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大唐集團開展了下屬火電廠溫室氣體排放摸底工作;中國華電組織安排對108家火電企業2010年至2015年碳排放進行全面盤查;中國海油2010年啟動了“中國海油溫室氣體盤查項目工作”。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國家能源集團連續對所屬167家電力企業和14家化工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做盤查和整理,發布了三個廠級碳排放管理制度模板;中國石化完成基于各項排放源的全系統碳盤查,發布《中石化碳排放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為更好地把握企業自身碳排放數據,2021年南方電網率先建成首個能源消費側碳排放監測平臺國家電投碳排放管理系統2.0版2022年全面升級上線。基于自身經驗,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潤電力)承擔并完成廣東省8家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核查任務。

3.參與配額和CCER買賣

無論是早期國際市場、國內碳市場試點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還是全國碳交易市場配額交易,能源央企都在積極參與。2015年中國海油節能環保公司主導申請了惠州石化煅后焦余熱利用熱電聯產CCER項目;大唐碳資產累計注冊成功163個CDM項目,開發近50個CCER項目;國家能源集團的龍源碳資產注冊226個CDM項目,共完成43個CCER項目備案,6個CCER減排量備案;華能碳資產注冊了24個CDM項目,CCER開發備案數及減排量備案數占全國總量近10%;中廣核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完成103個CDM項目注冊,100個CCER項目備案;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冊53個CDM項目;中國石油的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我國石油贊助北京冬奧組委會20萬噸碳中和減排量配額交易。

 

五大電力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10家企業,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批成交企業。從首輪碳配額清繳工作看,全國履約完成率達99.5%,大多數能源央企表現優異。100%實現履約的企業包括國家電投、大唐集團、中國華電、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網等,具體交易活躍度以中國石化為例。根據《中石化年度社會責任報告》,近6年中國石化碳交易總額與碳交易量總體穩步增長。中國石化2021年度碳交易總量為970萬噸,總交易額為41407萬元。

4.參與碳市場規則研究和制定

多個能源央企在交易系統運行、碳配額分配、交易流程模擬等多個環節,積極深度參與研討和初期實踐。例如中國華電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核心規則研討,配合開展“全國碳排放報送系統”“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等測試;2015年,成立的華電電科院碳排放技術支撐團隊搭建了電力行業首個碳排放在線檢測實驗平臺;國家能源集團先后對全國碳市場的關鍵制度提出意見和建議,還深度參與了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的制定,多次參與配額試算,還參與了《發電企業碳交易技術指南》全文編寫;大唐集團參與編寫《火力發電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實施指南》國家標準和中國電力行業碳交易發展報告;國家電網下屬的上海置信碳資產承擔了數十個低碳規劃和課題項目。

5.參股碳交易機構

多家能源央企投資參股了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碳交易機構,國家電網、中國石化、華能集團、申能(集團)有限公司等能源企業均入股上海環交所。其中,國家電網旗下的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公司、國網上海電力公司分別持股16.67%、1.67%;大唐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水利電力物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18.18%的股權,國家能源集團控股的國電長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則持股9.09%。此外,國家能源集團、中國海油、中國石化入股北京綠色交易所;中廣核、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團等入股深圳碳交所;重慶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入股重慶碳交易中心;中國石油入股天津碳交所;福建省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福建閩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則入股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6.探索金融模式

能源央企已探索出多種碳排放權融資模式,除常見的CCER融資外,還包括抵質押融資、擔保貸款、碳債券、碳基金、碳信托和碳配額回購等。配合各大銀行及地方碳交易所的廣泛參與,各央企集團子公司、集團特設的碳資產公司等積極擔任融資主體。表1列出了部分能源央企,參與的碳金融創新的多項“首次”實踐。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五大電力集團,碳交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