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稱為“CCER元年”。這一年,主管部門多次釋放信號表示,“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年內將重啟”,各方面的工作也準備就緒。
7月7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9月1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這被業內解讀為CCER重啟保駕護航。
9月22日,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披露,生態環境部正在審核并將于近期通過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方法學或將開放4類項目,包括造林碳匯(含竹林)、紅樹林修復、并網海上風電、并網光熱發電等。
這一消息后來得到官方確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介紹,上述四個領域的項目方法學“基礎較好”。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已于9月上旬,將上述項目方法學建議移交生態環境部內司局及有關部委征求意見,擬于近期視情況由生態環境部發布。
受這些消息刺激,A股相關概念股,特別是林業碳匯概念股近日迎來一波上漲行情。
激動的不只是資本市場,碳圈人士也很興奮。他們開始重點尋找這四類項目標的,廣撒網,搶項目,簽署框架協議,等待開花結果和來日變現。
為什么造林碳匯、紅樹林修復、并網海上風電、并網光熱發電等會入選第一批CCER方法學?甲烷和生物質為何沒有納入?CCER和綠證權益重復計算將給項目帶來哪些風險?業界未來看好哪些項目?
綠證與CCER權益如何劃分?
在CCER暫停之前,在發改委備案的方法學累計有200個,涵蓋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氣利用、公共交通、建筑、固體廢棄物處理、甲烷利用、生物質利用、農業等十幾個行業領域。
隨著時間推移,有些方法學過時了,有些爭議很大,有些隨著技術發展提出了新方法學,所以生態環境部在今年年初向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
經過幾輪篩選,把造林碳匯、紅樹林修復、并網海上風電、并網光熱發電等4類項目納入第一批方法學。
林業碳匯納入CCER,符合大多數人的預期。在2012年啟動CCER體系時,林業碳匯就是重要的固碳增匯途徑。這類是屬于“原來爭議不大、又比較成熟的項目方法學”。
紅樹林修復屬于海洋碳匯,也就是業界所說的“藍碳”,以前不屬于CCER體系,這次被入選第一批CCER方法學,說明國家非常鼓勵,潛力也非常大。
紅樹林濕地具有防風消浪、促淤護岸、固碳儲碳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紅樹林植被修復項目可以通過人工種植紅樹林植被,增加紅樹林生物質和土壤有機碳的碳儲量,實現二氧化碳的清除。
我國紅樹林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紅樹林面積歷史最高值有2500 km2,但2020年總面積才289 km2,相當于最高值的1/9,恢復空間巨大。
固碳效果明顯,潛力又非常大,這可能是紅樹林植被修復被納入第一批方法學的重要原因。
最受爭議的是并網海上風電、并網光熱發電兩類項目。
這兩類都屬于可再生能源,屬于國家政策支持的產業,技術他也較為成熟,項目邊界界定也比較清晰。
但這兩類項目都屬于可以拿綠證的,按說不應該納入CCER。
根據8月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門發布《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綠證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并將綠證可開發范圍擴大至幾乎所有可再生能源項目類別。
如果并網海上風電和光熱發電拿了綠證,又納入CCER市場可交易,人為的重復計算環境權益只會削弱CCER及綠證的信用。以后這兩者怎么計算,綠證與CCER權益如何劃分,如何避免重復計算,需要有關部門協調。
但是,這次把這兩者納入進去,可以看出主管部門的矛盾心態。
這次重啟CCER,主管部門肯定希望把交易量搞上去,但如果沒有可再生能源只靠林業碳匯,短時間肯定搞不上去。所以這次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在新能源領域,選擇了海上風電而沒有把陸上風電納入,選擇了光熱發電而沒把光伏發電納入進去,那是因為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太大,一旦納入,那CCER池子一下就太多了,價格恐怕要跌到地板價。
既要保證一定的交易量,同時又不能量太大,防止價格受到挑戰,也許是主管部門的良苦用心。
此前業界看好的甲烷和生物質能源項目,這次沒有選入方法學,據說是爭議太大,生物質能源存在跟糧食爭地的擔憂,甲烷也是方法學沒有理順,甲烷的減排和利用渠道太分散也很難計量。
爭搶優質項目
當然,這只是第一批,遴選評估工作還在進行。按照生態環境部的說法,將按照“成熟一個發布一個”的原則,擇優發布減排效果明顯、社會期待高、技術爭議小、數據質量可靠、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的方法學,逐步擴大自愿減排市場支持領域。
但很顯然,第一批方法學確定的項目,會有優勢。因為隨著以后減排空間逐漸減少,項目開發的窗口期也會越來越短。
為什么?這跟CCER方法學的基本原則有關。
CCER方法學有一些基本原則需要遵守,除了公平、公正、公開、誠信和自愿的基本原則外,減排項目的真實性、唯一性和額外性,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應當可測量、可追溯、可核查等,也很重要。
其中,跟額外性密切相關的是基準線的更新和確認。減排項目要有額外性,一定要定義基準線,只有確定了基準線,才能測量減排效果的真實性和額外性。
舉個例子,以前垃圾都是填埋處理,當垃圾焚燒發電出來后,這個技術就會產生減排空間,具有額外性,但當垃圾焚燒發電成為普遍現象后,比如2019年以后,垃圾焚燒發電就成為基準場景,以后垃圾焚燒發電就可能不具備減排空間,基準線提高了,也就沒有額外性。
所以,對于項目的額外性論證,基準線的認定非常重要。
這次林業碳匯納入第一批方法學,很多業界人士看到了一些商機,那就是有些林業碳匯不需要額外性論證,該方法學免予額外性論證的條件包括:
(1)在年均降水量≤400mm地區開展的非經濟林項目;
(2)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的非經濟林項目;
(3)在國家和地方生態公益林區開展的生態公益林造林項目。
符合以上條件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干旱區和極干旱區,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的一些縣市。其中內蒙古和新疆又是重中之重。
最近,很多開發碳匯的機構都在搶人搶項目,并到以上地方尋找優質項目,跟當地農林草和畜牧部門搞關系,希望拿到好資源。
碳匯空間巨大
上一次國家關停CCER市場,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比較混亂,項目的真實性、數據的可靠性受到質疑。這一次重開,肯定會在項目的質量上有更高要求,審核也會更嚴格,項目通過的難度也會增加。
但是,方向和大趨勢不會變,那就是CCER市場要越做越大,一是配合雙碳目標轉型,二是作為全國強制性碳市場的重要補充。
納入全國強制性碳市場的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消年度應清繳配額量的5%。
目前僅電力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據相關人士測算,對應需求約2億噸左右,未來伴隨鋼鐵、建材等其他行業納入,機構預測對應需求有望增長至4億噸。當下存量CCER僅5000萬噸左右,且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清繳中已用3273萬噸。
所以相對市場需求,CCER目前差額還是很大的,一旦以后跟國際接軌,未來增長空間更大。
相對以前一些老項目,可能一些新項目和新技術更被看好,包括海藻養殖、海洋貝類、直接空氣捕集(DAC)、CCUS,甚至綠氫使用等,會受到追捧。
而且,以后碳排放權越來越稀少,減排要求越來越嚴格,碳資產也將成為企業的財產和現金流,所以不只是碳匯開發企業和新能源企業會積極參與自愿減排市場,有減排需求的企業,甚至個人,都將參與到碳市場之中。碳資產如何保值增值,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企業繞不開的必答題。
參考資料:
[1]21世紀經濟報道:一批CCER方法學或將開放 含并網海上風電等4類項目
[2]界面新聞:CCER還是綠證,誰該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環境屬性
[3]界面新聞: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徐華清:中國“雙碳”工作已走向縱深階段
[4]碳中和洞見:CCER重啟信號:方法學更新的背后邏輯
[5]優發碳典:四個CCER方法學擬于近期公布
[6]叢談從碳:CCER解惑之項目開發會更簡單還是越來越難?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