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儲能
  • 四川成都: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以上

四川成都: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以上

2024-02-06 10:58:02 成都市發改委

2月5日,成都市發改委發布關于成都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報告指出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提質構建多能互補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市級虛擬電廠平臺,在城市新區和舊城改造區域開展集中供能試點,實施新型充換電“一張網”攻堅,新建充(換)電站300座、充電樁4萬個以上,加強“源網荷儲”“光儲直柔”等應用推廣,推進儲能設施建設,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以上。

原文如下:

2024年2月1日

在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市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是成都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一年再次親臨四川視察指導,作出“三個牢牢把握”“四個發力”等重要指示,出席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并舉行系列主場外交活動,推介“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歡迎大家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體驗并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為我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磅礴力量。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認真執行市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凝心聚力辦大運展形象、千方百計辦實事惠民生、慎終如始防風險保安全,全市經濟回升向好、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大局穩定,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連續15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成都實現良好開局。

——地區生產總值22074.7億元、增長6%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3%和7.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01.6億元、增長10%

——外貿進出口總額7489.8億元、下降9.7%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9.3億元、增長12%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0.3%,提高0.4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7%和6.9%

——城鎮新增就業26.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3%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

——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一)舉全市之力圓滿舉辦成都大運會,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綜合效應持續釋放

成都大運會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我國舉辦的首場國際體育盛會,也是西部地區首次舉辦的大型綜合性國際賽事。堅定扛起主辦城市責任,2100多萬市民以不同方式積極響應、支持和參與賽事籌辦,向世界呈現了一屆具有中國特色、時代氣息、青春風采的國際體育盛會。全面落實“簡約、安全、精彩”辦賽要求,高標準完成場館建設、設施配套、賽事組織、服務保障、安全保衛等各項工作,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余名大學生運動員赴蓉參賽,超70萬觀眾現場觀賽,3400余場比賽圓滿完成。推動賽事側、城市側、外事側、文化側統籌聯動,火炬傳遞跨越大半個中國,系列主場外交活動在蓉舉行,開閉幕式高水平呈現,推出11條文化體驗線路,開展“世界遺產之旅”等文化交流互鑒,以成都為窗口向世界多方位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一體推進辦賽營城興業惠民,吸引贊助企業落地投資超235億元,超1000萬人次參與“喜迎大運惠民消費券”主題活動,舉辦全民健身活動6500余場次,大運場館累計開放超8萬小時、服務市民超510萬人次。充分發揮“后大運”效應,延伸發展賽事經濟,體育產業總規模超1100億元、較申辦前增長超70%,建成開放成都大運會博物館,大運場館、大運文化、大運精神持續造福全體市民。

(二)多措并舉助企業擴需求,經濟運行回升向好

1.服務保障切實增強。創新制定實施經濟高質量發展月季調度指標體系和調度機制,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量質齊升態勢。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86.8億元、增長6.2%,政府采購合同授予中小企業279.3億元、占合同總額的84%。聚力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全社會新增貸款7304.2億元、居全國第3位,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分別增長30.9%、27.3%,“蓉易貸”普惠信貸規模達424.5億元、增長21%,累計發放再貸款再貼現資金582.5億元、增長13.2%,開展產融對接活動270場、達成意向協議金額1488億元。落實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490億元,惠及經營主體超380萬戶次。全面落實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31條,打造12345親清在線親商助企服務品牌,受理各類訴求720萬余件,實施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經營主體增至389萬戶,凈增涉稅經營主體34.9萬戶。

2.消費活力快速復蘇。全面落實國家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成功爭取出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省級支持政策,實施“十大場景、十大平臺、十大創新”系列舉措,打造“新十二月市”品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70%。開展大運營城惠民消費場景營造提升專項行動,建成大型商業綜合體6個,新落戶首店813家、居全國第3位,春熙路、交子公園入選全國示范智慧商圈。搭建“進口+消費”新場景,消費品進口118.1億元、增長39.8%。舉辦糖酒會、成都國際車展等重大消費型展會,開展“到成都街頭走一走”等主題促消費活動600余場次。發放文旅、新能源汽車等多輪惠民消費券,重要節假日旅游熱度居全國前列,累計接待游客數量2.8億人次、增長71%,旅游收入3700億元、實現翻番,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48.7%。政企聯動開展“萬千商家齊參與”、新春歡樂購等線上線下融合促消費活動,限上企業網絡零售額增長6.7%。

3.項目投資穩步回升。優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機制,實施“六個一批”揭榜掛帥專項行動,上線運行項目智慧調度平臺,實施主動預警、高效排查、協同處置、循環跟蹤“線上+線下”閉環管理,開展分級分類協調和提級調度,推動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智造基地、成渝高速擴容工程等251個項目開工建設,空客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新川AI創新中心二期等196個項目按期竣工,996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85億元、超年度計劃6.8個百分點。引進第8.6代AMOLED柔性顯示等重大項目362個、總投資超5600億元,謀劃儲備重大項目532個、總投資6565億元。全面落實國家促進民間投資17條,向社會資本推介示范項目85個、總投資1062億元。

4.外貿外資轉型提質。積極應對外需收縮壓力,實施產業出海拓展、外資招引攻堅等專項行動,全力以赴打好穩外貿外資攻堅戰。出臺推動外貿轉型發展支持政策,加快引育平臺型、供應鏈型貿易主體,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6.2%。大力培育外貿新增長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外貿“新三樣”出口增長43.8%,二手車出口額增長4.5倍。出臺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交易規模達1059億元、增長15.9%。市場采購、保稅維修等外貿新業態分別增長14.7%、41.6%。開展“千團萬企出海”行動,組織企業參加進博會、東博會等高能級國際展會,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9.3%。全面啟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獲評國家首批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優秀”等級。全面落實推動外資擴量提質支持政策,落地全省首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13家、外商直接投資22.9億美元,均居中西部首位。

(三)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起勢見效

1.雙核聯動聯建深入推進。全面落實川渝黨政聯席會議部署,健全成渝雙核聯動聯建三級工作機制,成功召開第二次會議,制定體育、文旅合作實施方案,新簽署住房公積金、檢驗檢測等7個合作協議,第一批34個合作項目事項累計完成22個,啟動實施第二批50個合作項目事項,25個共建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86.6億元。成渝中線高鐵(四川段)加快建設,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及綜合運行指標均保持全國第1位。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成渝地區)正式授牌,汽車零部件配套率超80%,醫藥研發服務平臺實現共用,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居全國第4位。協同爭取國家出臺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政策措施,共建重點合作項目30個,生物創新券實現共享共用。聯合開展全國首個跨區域外債便利化試點,推動57家金融機構成立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3只子基金落地規模超62億元。實施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和39項便捷生活行動事項,實現全國范圍內首個電子口岸業務跨關區通辦、業務辦理時間壓縮2/3以上,推動兩地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112項、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達249萬人次、高校和優質中小學等結對合作166對,聯合發布成渝雙城核心商圈指數,共推紅色、文博等文旅精品線路18條。

2.都市圈同城化轉段提速。全面啟動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統籌實施年度重點任務283項,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2.78萬億元。市域(郊)鐵路成德線開工建設、成眉線加快建設、成資線實現電通,成都外環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隧道全線貫通。實施都市圈產業建圈強鏈攻堅行動,出臺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資協同開放走廊建設方案,打造9條都市圈重點產業鏈,跨市域協作配套企業增至1551家,成德、成眉、成資協同創新中心建成投運,啟動共建國家級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獲批省級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實施第三批同城便捷生活行動,結對共建學校增至292對,154家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同城化無差別受理”政務服務事項增至241項。舉辦第三屆都市圈建設論壇,發布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指數,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促進五區協同共興,成自宜高鐵建成通車,四川區域協同發展總部基地實現6個市(州)入駐運行,成宜裝備制造產業園(一期)竣工投產,成都·廣安生物醫藥產業協作研發基地正式開園。傾情傾力對口支援甘孜州、阿壩州,高標準實施幫扶項目397個,成阿、成甘工業園區實現產值424億元。

3.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整體推動重點突破。全面落實《總體方案》和《行動計劃》,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提級調度。系統推進先行示范探索,評選推出“十大領域百佳案例”,發布全國首個公園城市標準體系,第四屆公園城市論壇納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聚力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中的“示范區”,出臺“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片區建設支持政策措施和基本功能擴容下沉專項方案,開展24個重點片區規劃編制和城市設計,523個在建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超1200億元。推動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結對聯動發展,規劃建設8個結對聯動合作區,金堂縣成功創建全國百強縣,百強區(縣)增至12個,新增3個省級百強中心鎮。啟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實施基礎設施提升、鄉村風貌塑形等“十大行動”,選培先行村和重點村各50個,新增4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四)聚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體經濟支撐更加堅實

1.產業建圈強鏈提質增效。出臺聚焦產業建圈強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調整8個產業生態圈、28條重點產業鏈,明確“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產業鏈布局,創新產業園區體制機制,健全“鏈長制”,構建產業建圈強鏈指標體系和監測評估機制。實施企業“四上”培育攻堅行動,新增規上工業和服務業企業971家、上市過會企業15家、上云企業2.2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4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增至4家。優化構建“5+N”產業生態體系,簽約落地重大產業化項目408個,新引進“鏈主”企業投資項目50個、產業鏈關鍵配套項目332個、頂尖人才(團隊)110個,577個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832.4億元,“重產+科創”基金群規模突破1250億元。

2.制造強市建設深入推進。出臺制造強市建設“1+1+6”政策體系和細分產業專項支持政策,規上工業企業增至4408家,新增航空制造和新能源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開展制造業招商引智百日攻堅行動,新引進沃爾沃純電新車型等制造業重大項目281個,重產基金投資鏈主及鏈屬企業項目30個,489個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014.3億元,通瑞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等106個項目開工建設,中航鋰電等93個項目實現竣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舉辦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中國質量(成都)大會,航空大部件、生物技術藥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獲評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人工智能等12個產業集群獲批省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1%和10.1%。出臺“工業上樓”專項政策,新建多層產業空間100萬平方米。

3.服務業發展擴量提質。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2%,工業設計、檢驗檢測認證、智慧物流等產業加速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北交所西南服務基地在蓉設立,落地全國首個“公司債+信用保護工具”試點項目,全省首家公募基金正式營業并發布首單產品,境內外上市公司達148家、居中西部第1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5.81萬億元和6.05萬億元、分別增長9.2%和13.7%。促進接觸性服務業加快恢復,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7.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15.1%,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6.4%。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等重大展會活動1058場,會展業總收入實現倍增。“金牌球市”火爆回歸,中超比賽上座率居全國第1位,舉辦首屆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第十一屆世界體育舞蹈節等高能級賽事。舉辦音樂演出超4000場,文創產業增加值突破2500億元。

4.現代都市農業穩定提升。打造高質高效“天府良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增至15個。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設施蔬菜產業集群(彭州、金堂)納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直采直銷、訂單農業等新型銷售模式,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300億元。深化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實施“公園+”“林盤+”行動,推出鄉村精品旅游線路30條、新消費場景38個,休閑農業實現營業收入445億元、增長15.8%。積極培育“成都農匠”,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達3萬人。開展集體經濟“清零消薄”集中攻堅行動,21個“零元村”全部清零。

5.數實融合深入推進。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獲批建設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新建5G基站1.5萬個、累計近8萬個,基本實現五環路范圍內5G網絡室外連續覆蓋。深入實施企業“數轉智改”行動,新增智能工廠35個、數字化車間73個,創建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家、優秀場景20個,引育航天云網、積微物聯等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30余個,培育本土首家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獲批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出臺算力、衛星互聯網等專項支持政策,組建成都數據集團,創新推出“算力券”,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五)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城市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1.創新策源動能持續積蓄。布局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西部(成都)科學城高標準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揭牌運行,5個國家和省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啟動。提質構建實驗室體系,國家實驗室園區開工建設,新增1家、重組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首批4家天府實驗室搭建科研平臺55個、開展科研項目攻關80余項。集聚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一期、全國首個民航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成投運,中科院光電所科學城園區全面竣工,新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7家、總數達146家。大力推進創新研發,29家在蓉企業和機構獲批承擔46項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以“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14個,建成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55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超10%,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0.6件。全球創新指數城市排名提升5位,居全球第24位。

2.成果轉化水平加快提升。拓展成果轉化通道,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出臺“科技成果轉化28條”,組建成立技術轉移聯盟、技術經理人協會,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對接活動300余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610億元、增長10%。搭建成果轉化載體,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揭牌運行,科創生態島1號館建成開館,建成備案40家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壯大成果轉化主體,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總數達76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1.35萬億元,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62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增至62家,引進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113個。

3.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啟動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推進科技成果評價、科技人才評價等改革試點,成功揭榜7項國家全面創新改革任務,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城市。強化科技金融服務保障,設立西南地區首只科創接力基金、全省首只專精特新基金和成都天使母基金,建立企業創新積分評價體系,探索創新積分貸等支持措施,落地西部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產品,新增“科創貸”系列貸款86.8億元、增長11%。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開展“蓉漂人才矩陣”行動,新吸引落戶青年人才6.9萬人、累計達72.4萬人,評選命名“成都工匠”593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分別增至237萬人、282萬人。

(六)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高端資源要素集聚運籌能力穩步提升

1.重點領域改革蹄疾步穩。迭代升級營商環境建設5.0版政策措施,推行企業開辦、遷移、簡易注銷“一件事一次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獲國務院激勵通報,獲評“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鞏固拓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突出主責主業完善國資布局,“一企一策”提升現代企業治理質效,市屬國企資產規模突破3.6萬億元。制定實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創新、重大工程、疏堵點任務清單,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出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1.58萬畝、閑置土地1.13萬畝,入選國家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210項國家改革試點任務落細落實,推進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集成授權改革試點。

2.國際門戶樞紐功能拓展。完善“兩場一體”協同運營機制,雙流國際機場啟動提質改造,天府國際機場完成客運航線轉場、形成中樞輪輻式航線網絡和“五進五出”航班波結構,天府國際機場口岸通航投運,國際(地區)定期直飛客運航線恢復拓展至47條、貨運航線穩定運行20條,成都航空樞紐客貨運吞吐量分別達到7492.4萬人次、77.2萬噸,分別位居全國第3位、第6位。聚力提升陸港樞紐能級,打通中吉烏、中緬公鐵聯運新通道,蓉港高鐵、瀾湄蓉歐快線、越桂蓉歐快線開通運營,首發“東南亞—濛陽”水果班列、鐵水聯運“長江班列”,全國首列整列貨運動車組列車試點開行,國際班列連接境外城市108個、開行超5000列,成都國際鐵路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

3.對外交流合作恢復擴大。實施自貿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舉措,新登記企業4.25萬戶。加快建設中法、中德等7個國別合作園區,新增入園企業1824家,實現總產值1034億元。開展首屆中法體育日等“蓉歐產業對話”品牌活動,成功舉辦第十七屆歐洽會、RCEP區域產業合作交流大會等經貿交流活動,首屆金熊貓獎、“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成都活動年”等文化交流活動在蓉舉行。組織代表團赴境內外開展交流合作,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增至110個,土耳其駐成都總領事館正式開館、外國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達23家,在蓉世界500強企業達315家。

(七)大力促進山水人城和諧相融,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

1.“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推進。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啟動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實施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項目235個、總投資超9000億元,創新推出“零碳券”,“碳惠天府”機制不斷深化,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全面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國家試點有序開展,推進TOD綜合開發項目39個。啟動家具、建材、鋼鐵、石化四大行業綠色轉型攻堅,開展7個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16家,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2600億元。連接雙機場的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600公里,地鐵站點50米范圍內公交接駁率達91%,實現中心城區“12+2”區域公交“同網、同質、同價”,新建成充電站595座、充電樁7.7萬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63.3萬輛、增長52%,入選全國首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西部地區首座虛擬電廠上線運行,啟動金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60.7%。

2.生態優勢加速集聚。持續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全面落實林長制,修復大熊貓棲息地6.2萬畝,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5.8萬畝,新增城市綠地1833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4.7%,開展野生動植物監測和普查,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揭牌。加力塑造公園城市大美形態,新建天府綠道845公里、累計突破7000公里,建成天府藍網220公里,新建及提升改造各類公園113個、總數達1556個,青羊區、成華區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新推進生態價值轉化,健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累計開發生態類碳減排項目40個,西部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正式上線,大邑縣探索川西林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入選國家典型案例,四川天府新區獲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3.污染防治扎實推進。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大督查”,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建成投用,以移動源、工業源“小切口”推動車、油、路、企綜合治理,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空氣優良天數達285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名提升17位。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新建改擴建市政排水管網160公里、城鎮污水處理廠20座,強化農民集中居住區、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114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保持優良。開展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攻堅,實施大件垃圾便民集中收運,探索建筑垃圾減量資源化利用,工業危廢、醫療廢物處置實現全覆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動態開展噪聲、油煙、揚塵等問題整治,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4%。

(八)提質建設幸福成都,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日益增進

1.重點群體就業抓實抓牢。全面強化就業政策扶持,實施“降、貸、返、補、提”系列穩就業政策,制定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14條措施,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強化失業、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幫扶,發放“擴崗貸”專項貸款130億元、失業保險金40.6億元,開展線上線下就業培訓超530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26.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1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除。優化提升就業對接服務,完善崗位需求庫、勞動力供給庫、就業對接服務平臺供需匹配機制,舉辦“百日萬企高校畢業生招聘”等就業服務活動超3800場、發布就業崗位超260萬個次。扎實推進創業帶動就業,打造省級以上創業孵化基地15個,開展創業培訓7萬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8億元。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

2.公共服務擴容提質。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546個重點民生項目完成投資1115.9億元,86項年度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加快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新投用中小學和幼兒園88所、新增學位9.7萬個,創新打造市級教師共享中心,建成區域教育聯盟6個、市域產教聯合體8個,基礎教育規模居全國第2位,優化義務教育優質課堂教學標準,延續長幼隨學政策,隨遷、集體戶等人員子女在蓉上學得到有力保障,小學入學報名實現“一網通辦”,深化“雙減”改革,發布中小學“作息令”。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新增三甲醫療衛生機構5家、總數達61家,成功申報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達12個、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建成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15個,平穩渡過疫情轉段后的救治高峰。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摩訶池公園、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推行文博場所延時服務,成功舉辦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第八屆國際非遺節等品牌文化活動,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超10萬場。

3.社會保障鞏固加強。出臺“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34項為老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建成街道(鎮)級為老服務綜合體28個,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95%,建成兒童友好社區1612個,成功創建首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累計參保63.2萬人,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規模達3190.9萬人次,職工醫保門診共濟改革平穩落地,在全國率先實現長護險全齡覆蓋。加強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新增供應人才公寓1.5萬余套,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6.1萬套(間),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持續深化。建成運營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超1600個。實施片區更新項目106個,改造老舊院落616個、棚戶區3151戶、城中村3236戶、農村危房158戶。發放困難群眾救助資金13.7億元,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2917戶,為5.38萬名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九)加快健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城市智慧安全韌性水平有效提升

1.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推進。迭代升級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臺,全面筑牢“王”字型城市運行管理架構,高效運行三級城運中心和市級部門分中心,形成數字體征指標1800項,上線運行“蓉政通”,打造智慧停車、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195個,有力支撐大運會指揮調度等專項工作協同。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優化調整一般網格1.4萬個、微網格12萬余個、專屬網格1.15萬個,推動人房、小區、物聯感知等城市數據資源賦能網格,集成打造社會治理平臺,促進綜治維穩、應急管理、民生服務等“進網入格”“多網合一”,線上線下聯動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1.2萬件。

2.糧食能源安全鞏固提升。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首創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前置評價機制,建立耕地“非糧化”管控和撂荒地動態監管機制,積極推動自然資源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恢復耕地16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33萬畝,天府種業創新重點實驗室揭牌成立,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建成投用,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77.8萬畝,糧食產量231.9萬噸,蔬菜產量640萬噸,生豬出欄435.2萬頭。實施“蓉耀工程”三年攻堅行動,迎峰度夏17項電網工程和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投運,電網安全承載能力提升至1880萬千瓦,彭州燃氣調峰電站開工建設。

3.安全發展底線有力維護。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和城市運行隱患排查,整改工貿、建筑施工、城鎮燃氣、交通運輸、消防等領域重大事故隱患,升級社區微型消防站1940個,累計建成綜合減災示范社區81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25.1%,連續16年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妥善應對主汛期5輪區域性強降雨,入選首批聯合國“創建韌性城市2030”項目試點。有效防范處置金融、房地產、勞資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隱患,存量隱性債務妥善化解,完成“保交樓”2.97萬套。實施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一規劃兩方案”,扎實推進天府中央法務區建設,有序開展“八五”普法和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全國試點,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服務54.7萬次。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違法犯罪警情數、刑事立案數分別下降12%、33.8%,成為首批全國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

我們始終堅持依法履職,主動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指導,通過當面聽取意見、現場調研、專題座談等方式,深入了解及時回應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切實轉化為工作舉措和政策措施,千方百計解決就業收入、教育醫療、養老托育、住房保障等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統籌解決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事關全局的重點問題,努力做到讓代表委員滿意、讓人民群眾受益,全市政府系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609件、政協委員提案772件,切實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全市上下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應對復雜嚴峻形勢,克服多重困難挑戰,既確保成都大運會成功舉辦,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實現“兩手抓、兩手硬、兩戰都贏”。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市委總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指導、大力支持的結果,是2100多萬成都市民團結奮斗的結果。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經濟運行整體仍處于恢復期,持續向好基礎尚不穩固,部分指標增速未達到預期目標,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和挑戰;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優勢發揮不夠,科技成果就近就地產品化產業化程度還不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結構不優,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需加力加勁;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較為明顯,促進共同富裕還需下更大功夫;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需要久久為功,綠色低碳轉型還需持續攻堅突破;城市基礎設施存在短板,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均衡還需持續加勁;超大城市轉型發展路徑還需加快探索,防范化解風險隱患需要持續用力,等等。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采取務實管用舉措,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

(一)總體要求。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更高水平推進“三個做優做強”、“四大結構”優化調整、產業建圈強鏈、智慧蓉城建設、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重點工作,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新篇章。

(二)主要預期目標。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深入研判國內外形勢變化、宏觀政策取向和經濟發展規律,綜合分析經濟發展基礎潛力,與“十四五”規劃目標相銜接,統籌設置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擴大開放、綠色生態、民生福祉、安全保障6類25項發展指標,提出202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主要考慮:一是落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保持適度經濟增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經濟量質齊升。二是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全省發展大局,確保經濟增速高于全國、不低于全省,更好發揮全省“壓艙石”和“主引擎”作用,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貢獻更多力量。三是銜接“十四五”規劃目標,以必要的增速推動經濟持續修復向好,彌補疫情導致的增速缺口,為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2.6—2.8萬億元奠定堅實基礎。四是基于努力鞏固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中的位勢,縮小與標兵城市的差距。五是基于穩預期強信心防風險,努力以較快經濟增速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更多就業增收機會,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拓展更多財源,在發展中化解各類風險和歷史遺留問題。六是重大戰略機遇疊加賦能、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龐大的市場優勢、富集的資源優勢、通達的樞紐優勢、宜居的生活優勢增強城市發展潛力,將有力支撐實現既定目標。

2.其他相關目標。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5.5%和6.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5%。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5%。力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0天以上。做好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啟動“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

三、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錨定強化“四大功能”構筑“兩地”目標定位,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1.聯動聯建協同高效的雙城經濟圈。突出相互賦能,加強相向協作、對上爭取和前瞻研究,推動50項聯動聯建項目事項落地見效,謀劃一批標志性重大合作項目事項。協同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深化空鐵公水通道功能延伸拓展、綜合樞紐聯建聯運,積極謀劃天府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共同爭取航權航線航班資源,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成渝高速擴容等工程,協同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推動中歐班列(成渝)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保持全國領先優勢,開工四川跨境公路運輸集散中心。協同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編制重點產業鏈產業圖譜,促進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發展,共同爭取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重大布局,聯合爭創成渝地區汽車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建立科創資源雙向流動、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機制,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開展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爭取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獲批,探索打造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協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進成渝金融標準創新建設試點任務,促進金融市場和監管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五大特色金融”,推進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共建共享。協同共建現代化國際都市,促進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養老、公積金等融合互通,深化實施“成渝通辦”事項。推進文旅體聯動發展和商圈交流合作,爭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動,聯合舉辦特色消費活動,做大成渝新消費品牌。

2.引領建強動能更充沛的現代化都市圈。深入落實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統籌實施10件大事和324項年度重大項目事項活動,增強都市圈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作用,扎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托底性幫扶工作,推動五區協同共興。提質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開工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改造二期工程,提速建設川藏鐵路引入成都樞紐天府至朝陽湖段和市域(郊)鐵路成德線、成眉線,開通運營成資線。推進都市圈高快速路“優軸密網”、擁堵路段擴容,加快打通彭什沿山路等“斷頭路”。提質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組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科創母基金,設立都市圈區域協同創新專項,力爭共育新型中試研發基地實現突破。提質打造跨區域產業生態圈,編制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搭建企業供需對接平臺,發布制造業協作機會清單,建立招商引資項目跨市域流轉機制,推動9條重點產業鏈強鏈補鏈。實施同城文旅融合IP建設行動,加快建設成資協同開放走廊、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提質打造便利共享公共服務圈,實施同城便捷生活提質擴面行動,推出30項同城便捷事項和18項可感可及民生實事。實施營商環境同城化建設行動,推進241項政務事項無差別辦理。提質打造聯防聯控聯治生態環保圈,聯動開展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對,協同推進跨界河湖污染整治,開展交界區域土壤污染聯合監管和毗鄰區域固廢協同處置。提質打造安全韌性共同體,深化應急聯動體系建設,一體規劃布局應急基礎設施、救援力量、儲備基地,實現成德眉資瓶裝液化石油氣一體化監管。

3.聚力建好形神兼備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突出外塑形象、內強功能、引領示范,提升公園城市規建管運水平,增強“兩新”“三高”示范效應。夯實功能承載增強內生動力,加快推動超大城市轉型發展,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加快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功能結構。聚力打造公園城市示范區中的“示范區”,突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綠色低碳、集約節約、安全韌性、文脈傳承、智慧治理,深化24個重點片區規劃和城市設計,加快項目集群建設,推動基本功能擴容下沉,完成投資1400億元以上,切實提升產業和人口承載力。深化理論創新提升示范水平,構建公園城市理論體系、標準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集成攻堅34項改革任務,評選百個先行示范點位,組建公園城市規劃研究聯盟,申報公園城市國家標準,辦好第四屆公園城市論壇、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會議活動。促進“三生融合”塑造大美形態,編制美麗成都建設戰略規劃和行動方案,實施“五綠潤城”“百花美城”“千園融城”行動,建設天府綠道1000公里,開工天府藍網200公里,打造公園城市示范街區30個,新啟動25個未來公園社區建設。擴大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試點范圍,培育生態價值轉化十大示范品牌,爭創2-3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二)同時發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建強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標準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開工建設準環對稱仿星器、磁浮飛行風洞等大科學裝置,建成投運國家實驗室園區,加快重組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出臺天府實驗室支持政策。夯實產業創新平臺支撐,啟動建設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落地,提速打造精準醫學、超高清視頻、同位素及藥物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爭取布局國家無人機產業創新中心和工業云、信息安全等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國家醫學中心落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型企業集群梯度培育行動,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以上,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5萬億元,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40個以上、牽頭開展科技攻關100項以上。增強校院企地協同創新效能,支持重點產業鏈與實驗室結對合作,提質打造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推動校院企共建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建成投運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創新中心、西工大先進動力研究院等重點校地合作平臺。

2.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開展中試能力建設攻堅行動,打造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40個,搭建中試共享平臺,組建中試服務協會,構建各具特色、行業共享的中試服務體系。增強創新平臺溢出效應,依托大科學裝置等策源核心,組建專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運營公司,探索“平臺+基金+公司+基地”轉化模式,規劃布局成果應用轉化基地,加快建設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構建高標準技術市場體系,推動在蓉高校技術轉移學院建設,運營技術轉移聯盟,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化機制,建強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引培知名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0家以上,中高級職稱技術經紀人突破100名。強化成果轉化對接服務,落實“科技成果轉化28條”,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活動200場以上、引進成果轉化重大項目100個以上,創新首臺套、首版次、首批次政策,鼓勵政府類項目首購首用。

3.優化構建科技創新生態。支持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開展以任務和需求為導向的實驗室運行機制等創新,實行國有創投企業差異化考核,探索財政科技資金“先投后股”機制,推進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強化高品質功能服務平臺支撐,全面建成科創生態島2號、3號館,打造“地上科創生態島+云上科創通”服務生態。面向重點產業鏈布局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認證、高性能算力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和資源開放協同共享。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揮產業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作用和成都天使母子基金功能,強化“重產+科創”基金群招投聯動,聚力投新、投早、投小、投硬,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推出企業創新積分貸,擴大科創貸規模,提升人才貸、研發貸、成果貸覆蓋范圍,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優化完善人才“引育評用留”制度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保障,動態調整人才分類目錄,探索組建市級人才集團,探索開展人才管理授權規范試點,做好人才安居工程,引培并舉構建人才發展雁陣,爭創國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

(三)精準發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1.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圈鏈協同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充分發揮鏈主項目引領作用,建立產業鏈細分賽道“先鋒隊”培育機制,實施上下游左右岸集聚攻堅工程,培育“四鏈”融合示范鏈主企業50家以上。實施企業培育攻堅行動,構建“屬地+產業鏈”網格化服務體系,修訂總部經濟支持政策,推動在蓉企業做優做強。深化企業“四上”攻堅,力爭新增上市過會企業15家以上、上云企業2萬家以上、規上企業800家以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以上。優化構建“5+N”產業生態,聚焦重點產業鏈建立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15個以上,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50項以上,遴選領軍人才300人左右,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120個以上,開展產融對接活動200場以上。實施主要承載地品牌塑造工程,開展終端產品補鏈強鏈攻堅行動,打造新型顯示、工業無人機、衛星互聯網等“成都造”終端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一鏈一策”推進基礎部件、工藝、材料、軟件等攻關突破,加強東部沿海產業對接,積極爭取重大生產力布局。實施開發區整合優化,支持雙流經開區創建國家級經開區,推動都市工業、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

2.實施制造強市建設“一號工程”。出臺新型工業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實施工業揚長補短追趕跨越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381個,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轉型升級傳統優勢支柱產業,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力高端芯片、柔性顯示、工業軟件補鏈強鏈,辦好世界顯示產業大會。提速汽車產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化,豐富封閉測試、車路協同應用場景,大力促進新能源整車品牌車型上新上量。與德陽聯動共促高端能源裝備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提檔升級。鞏固擴大白酒、調味品等綠色食品產業優勢,聯合德眉資申報省級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建設重大新藥創制試點示范基地、軌道交通智能裝備及建設材料研發制造等項目。提質打造天府動力源,加快構建以大飛機、工業無人機為核心的航空全產業鏈,爭創高端航空航天裝備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大力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加快發展商業航天,開展衛星互聯網生態補齊攻堅,大力推動北斗應用。推動新型材料向動力電池、先進儲能、晶硅光伏延伸,聯合眉山申報省級鋰電新材料制造業集群。打造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出臺未來產業培育實施意見和支持政策,推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大模型、類腦智能、人形機器人、空天動力、生命科學等細分領域加速技術突破和產業布局。

3.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全面推進1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任務,爭取前沿醫療服務、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等重點領域政策突破和權限下放。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機構集聚、市場提升等“七大工程”,實施金融科技產業建圈強鏈三年行動計劃,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入實施“蓉易貸”普惠信貸工程和“交子之星”經濟證券化行動,新增信貸投放6500億元、直接融資3600億元以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價值發展,提質發展檢驗檢測、現代物流、會展博覽等服務業,加快打造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國家鋰電材料及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天府中央法務區,建設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做強總集成總承包、工業設計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型制造。促進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延伸,加快發展現代商貿、醫療美容、醫養康養等服務業,促進住宿餐飲、家政服務、快遞配送等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推動社區服務功能復合、品質提升,建設5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4.促進現代都市農業提質增效。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實施千億級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集群培育提升行動,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工程,建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優做強“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建成“一帶一路”農副產品供應鏈中心。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16個千畝和100個左右百畝科技研發應用核心區,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做優做精“科技小院”。深化一二三產業、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等精深加工業態,做精土特產文章,高效運營天府農業博覽園、天府現代種業園,辦好豐收節、農博會、科轉會、種博會,建強以“天府源”為引領的農業品牌體系,休閑農業營業收入突破470億元。

5.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數字新基建,增強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功能,爭取國家級算力調度中心落地,構建“超算+智算+云計算+邊緣計算”算力供給網絡,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加強千兆光網、衛星互聯網、物聯網建設和融合應用,推動5G網絡深度覆蓋。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建強區域一體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場景實驗室,分級推動大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分類推動細分行業“鏈式”轉型,完成300家企業數字化改造,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00個以上,爭創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提質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落實國家“數據要素×”行動,建強數字軟基建,構建數據、算力、算法、應用場景協同的數字產業生態,拓展“算力券”應用場景,推動醫療、制造、電商等領域行業大模型應用,制定科幻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及配套政策,深化軟件名城建設,打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千億級產業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綜合施策促進市場需求潛力有效釋放,聚力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量質齊升

1.聚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產業投資擴規模,深化產業建圈強鏈招商引智攻堅行動,引進重大項目380個以上,其中制造業項目200個以上,健全簽約注冊移交項目促建機制,提高落地轉化率,重大產業化項目完成投資1100億元以上。深挖基礎設施投資潛力,聚焦國家“三大工程”和政策性資金投向領域及城市建設重點方向,開展重大項目謀劃儲備行動,抓實城市“里子工程”和生命線工程,加快推進地下管網建設、燃氣管網改造、天然氣“村村通”、“四好農村路”建設、城鄉“斷頭路”打通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五環路貫通工程、天新邛等快速路,開工成溫邛高速擴容改造工程,提速建設久隆水庫、三壩水庫,基本建成李家巖水庫。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實施片區更新項目44個,改造老舊院落630個,規劃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30個、保障性住房5000套、城中村改造項目70個,以需求為牽引推動公共資源擴容下沉、優質均衡,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促進民間投資信心提振,用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參與重大項目、產業項目、特許經營項目建設。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升級項目智慧調度平臺3.0版,實施重大項目“擴面強基”行動,統籌實施省市重點項目900個以上。

2.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出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做優“十大場景、十大平臺、十大創新”,增強消費集聚力、引領力、吸引力。實施消費場景營造工程,編制“一圈一區一帶”全域消費空間布局規劃,制定消費場景導則,提質打造國貨“潮品”、和美鄉村等“成都味、國際范”線下特色消費場景,持續推動夜間經濟發展,推動春熙路、交子公園、蓉北、東安湖等商圈和步行街特色化智慧化發展,建成投運一批商業綜合體,新增首店500家以上。開展消費業態升級行動,做強線上購物、國際消費、供應鏈協同等新型消費平臺型企業,推動“三城三都”特色消費品牌擴規模提能級。開展文旅消費新業態示范,打造龍門山湔江河谷等生態旅游區,培育龍泉山山地消費,實施旅游景區街區品質提升行動,嵌入式開展文明培育活動,打造“到成都街頭走一走”文旅新品牌。推動醫療美容、蜀錦蜀繡等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辦重大展會活動1000場以上。提升金牌球市影響力,爭創國家級體育消費活力城市。豐富消費促進活動,出臺入境旅游加快恢復政策舉措,實施進口消費促進計劃,增強“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功能,推廣跨境消費國際支付便利化場景,新增離境退稅“即買即退”門店100家以上。煥新打造“新十二月市”,辦好糖酒會、國際車展、進口商品展、國際美食節等促消費活動,爭創全國放心消費示范城市。動態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3.促進外貿外資恢復提振。搶抓制造業全面開放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機遇,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做強“蓉歐產業對話”品牌,更大力度爭取外資外企外單。出臺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支持政策,實施一般貿易主體引優育強工程,新增貿易主體500家以上。開展“成都造”出海拓市場行動,拓展東盟、中亞、南美市場,促進智能終端、綠電產品、整車等出口,推動二手車貿易提檔升級。加快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擴大關鍵設備、重要零部件、國際消費品、大宗商品等進口。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保稅維修、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提質建設數字、文化等國家服務出口基地,推動服務外包轉型升級,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5%,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全面落實吸引外資政策措施,出臺外資研發中心支持政策,發布外商投資指引,開展服務專項行動,招引落地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節能環保等領域外資項目。

(五)深化智慧蓉城建設賦能營商環境優化,更好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1.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一號工程”。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營商環境建設,用好科技手段服務經營主體,實施“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優化惠企政策制定執行全流程,推動“政策精準找企業”,統籌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策要素“一網通享”、企業訴求“一鍵回應”、市場運行“一網統管”,創新集成“蓉易+”系列服務品牌,整體提升12345親清在線平臺功能。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標先進開展營商環境集成改革和制度創新,實施營商環境建設6.0版政策措施,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推進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減少政策、執法等自由裁量權,健全營商環境監測評估和優化提升機制,加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2.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政策措施,動態發布城市機會清單,加大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支持力度,堅決破除“玻璃門”“旋轉門”“卷簾門”。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實施親商助企行動,常態化推進“蓉易見”政企互動交流,支持民營企業公平參與政府采購,完善拖欠企業賬款預防和清理機制,盡早完成清欠任務,大力幫助民營企業解難題、拓市場、增訂單、擴產能、提能級。

3.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招投標領域治理,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招投標領域系統整合,升級打造跨部門、跨領域的招投標交易監管一體化平臺,充分發揮信用作用規范招投標活動,分階段探索實施中標候選人“評定分離”機制改革,加強招標代理機構及從業人員綜合監管,構建統一專業、公開透明的招投標體系。規范中介機構發展,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場景應用為基礎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健全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流通體系,探索數據產權和收益分配制度,形成一批先行先試的數據制度、政策和標準,謀劃建設公共數據授權中心等數據業務創新平臺。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在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強化重點領域保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縱深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革,深化工業用地制度改革,實現省級及以上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全部“標準地”出讓,穩妥有序推動工業上樓,新建多層次產業空間100萬平方米。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全面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探索形成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和制度機制。

4.持續增強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兩場一體”提升國際空港樞紐能級,優化國際航線支持政策,加快恢復拓展國際航線,適度超前加密樞紐航線航班頻次,全覆蓋拓展亞洲重點城市直飛航線,培育國際中轉業務,開通國際通程航班。加快建設雙流環港經濟區,協同推動兩場貨運設施布局優化和功能提升,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建成投運天府國際機場綜合性進境指定監管場地,封關運行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保持20條國際貨運航線穩定運行。提質打造國際陸港樞紐,優化“四向拓展”網絡,加大中亞五國、東盟十國鐵路及海鐵聯運班列開行力度,常態化開行“蓉歐速達”五定班列和中歐班列運郵。完善集裝箱共享、鐵公多式聯運等基礎性功能,高質量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做強“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成都集結中心。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完善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出入境“關地協同”監管模式,探索跨境貿易新模式。深化“五外聯動”,積極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辦好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等品牌活動,加快建設成都國際友誼公園、國別合作園區、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用好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等載體平臺,促進經貿、旅游、體育、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

(六)全面發力推進鄉村振興,突出“七個融合”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城鄉經濟布局

1.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優化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社區城鄉體系,構建“鄉村振興示范走廊+城鄉融合發展片區”空間形態。健全城鄉規劃編制管理制度,統籌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先行村、重點村按需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級片區規劃,實現村級片區規劃按需應編盡編。統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布局、公共服務優質均衡配置,推動資源優先向人口流入區域、供給不足區域傾斜。全面實施市場準入“一張清單”,優化城鄉一體化營商環境。運用“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推進農業技術攻關,支持農業園區與科創平臺結對合作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編制鄉村人才振興發展規劃,實施人才返鄉入鄉行動。全面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質量。持續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探索開展農田集中連片整理,出臺規范全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管理等制度規定,穩慎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深化國家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建設,探索發行公益性城鄉融合政府債券。

2.建強縣城和鎮(街道)支點功能。深入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示范,全面開展縣城“城市體檢”和精修細補工程,扎實推進城市更新和危舊房等改造提升。實施縣域工業提質發展行動、縣域商業三年建設行動,布局建設規模適度、特色突出的工業集中區和商業集聚區,優化縣鎮村三級商貿節點及商業網絡布局,升級改造商業綜合體、連鎖超市和集貿市場,開展“三生融合”產業新城培育示范。優化鎮(街道)功能布局,分類推進都市農業型、先進制造型、文化旅游型、商貿物流型、生態涵養型鎮(街道)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實施中心鎮提能發展行動,建立中心鎮培育名錄,新培育1—2個省級百強中心鎮。實施小城鎮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分批推進100個新市鎮改造提升。

3.高標準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建設水平、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出臺分類建設標準,深入推進“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十大行動”,培育50個先行村、50個重點村,爭創50個以上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2個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探索壩區、丘區、山區差異化建設模式,分類打造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文脈傳承類、生態保育類等特色功能村。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

4.強化城鄉融合利益鏈接。大力推進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結對聯動發展,制定實施方案,高標準編制合作區規劃,出臺專項配套政策,創新合作共建、飛地園區、托管建設等結對模式,探索實踐“研發+制造”“總部+基地”“頭部+配套”等深度協同發展路徑,合作實施產業引育、產業協作、公服配套“三個一批”項目,建立利益分享和考核評估機制,增強郊區新城發展動能。按照法定程序批量賦予區(市)縣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動態調整職責任務、公共服務、屬地管理“三張清單”。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施集體經濟“消薄”行動,探索多村合作、整鎮組團、跨鎮抱團等多樣化發展路徑,實現村村收入突破10萬元。實施集體經濟強村培育行動,健全集體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運營機制,推廣農業共營型、村企合作型等多種發展模式,開展“村莊經營計劃”試點。開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培育提升行動,實施農業生產“大托管”示范工程,新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1萬名。

(七)持續發力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1.攻堅突破“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優化構建集約高效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細化落實“三區三線”,加快市縣鎮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市級專項規劃報審報批,深化立體空間開發和存量空間利用,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畝均產出規模效益,新啟動9個TOD綜合開發項目。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更新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開展家具、磚瓦等行業轉型攻堅,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培育壯大光伏、氫能、鋰電、儲能等產業鏈,建成投運東方氫能產業園等項目,提質打造淮州綠谷。全面構建軌道引領的綠色高效交通體系,推動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項目加快建設、第五期建設規劃獲批,開通試運營8號線二期、27號線一期,優化軌道公交接駁和鐵路公交化開行,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分擔率提升至71%。大力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深入推進大宗物資“公轉鐵”、貨運車輛一繞轉二繞。提質構建多能互補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市級虛擬電廠平臺,在城市新區和舊城改造區域開展集中供能試點,實施新型充換電“一張網”攻堅,新建充(換)電站300座、充電樁4萬個以上,加強“源網荷儲”“光儲直柔”等應用推廣,推進儲能設施建設,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以上。

2.加快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出臺碳達峰配套方案,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開展第三批近零碳排放園區、工業企業、社區、景區、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5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持續降低。積極申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從標準、認證等方面幫助出口型企業提高低碳競爭力。攻堅推進垃圾減量分類,實施垃圾投放點標準化改造,60%的鎮(街道)實現提標提質,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激勵機制,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能力實現全覆蓋。實施資源全面節約集約行動,深化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推進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完成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任務,提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升級打造長安靜脈產業園2.0。深化“碳惠天府”正向引導機制,激勵市民綠色出行和低碳消費。

3.厚植生態本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龍泉山、川西林盤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深化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提升林草碳匯能力,實施營造林7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8%以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進成都國家植物園建設,修復大熊貓棲息地6萬畝,高水平共建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和移動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打好污水治理三年攻堅收官戰,實施飲用水安全提升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質增效計劃,新改擴建市政排水管網16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萬噸/日,抓實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全市優良水體率保持100%。強化污染地塊管控治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平方公里,保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全力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

(八)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動城市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1.全力促進就業增收。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強化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產業發展與就業促進協同融合,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3萬人以上,新增吸納高校畢業生7萬名以上,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高質量培育產業技術工人,強化企業用工保障,著力化解“就業難”“招工難”矛盾。深入實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管理等制度,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拓寬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渠道,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聚力推動公共服務擴容下沉優質均衡。建立與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布局、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精準配置機制,統籌實施十大民生領域重點項目500個以上。促進教育資源供給優化提質,深化重點片區合作辦學,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擴容提質,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5所,新增學位7萬個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6%以上,義務教育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65%,做強教師共享中心,加快推動優質網絡遠程教育資源在郊區新城共享使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全市覆蓋,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爭創本科職業大學和國家級“雙高”學校,支持成都大學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應用型城市大學。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智慧醫療攻堅行動,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1+2+N”體系建設,探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市屬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啟動市級公立醫院10大專科(專病)中心建設,實施華西東部醫院、市三醫院高新院區等重大醫療衛生項目,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深化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傳染病防治。加快“一館一園一基地”等紅色地標建設,實施基層文化設施“親民化”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寶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金沙演藝中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網入格行動,舉辦文化惠民活動10萬場。舉辦湯尤杯、中超聯賽等高能級賽事,辦好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推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惠民、豐富公益性服務,組織全民健身賽事活動5000場次以上,爭創全國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

3.提質建設全齡友好包容社會。落實“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發展銀發經濟,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強化普惠優先、形式多樣的養老托育服務,布局建設公共服務綜合體和嵌入式服務設施,建成鎮(街道)為老服務綜合體30個、老年人助餐服務設施460個,支持利用國有閑置資產等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社區普惠托育服務。深入實施“蓉城女性六大行動”,完成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全國試點任務,加快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社區覆蓋率提升至75%。完善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和關愛服務體系。持續深化雙擁共建。

4.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開展社保擴面提質專項行動,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4%,加大新就業群體保障力度。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試點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3萬套(間)、配租1.5萬套(間),新增供應人才公寓1萬套,加大住房公積金支持力度。加強低保提標擴圍精準兜底,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強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提升農貿市場服務能力。

(九)縱深推進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1.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方式變革。夯實“三級平臺、五級應用”城市治理體系,深化智慧蓉城與“微網實格”雙向賦能,依托“王”字型城市運行管理架構,加強線上線下業務協同和流程再造,深入推動城市治理末端向村(社區)、網格(小區)拓展延伸,構建形成智慧蓉城“一網統管”全域覆蓋運行格局。增強城運平臺支撐保障效能,推動市級部門城運分中心全量接入市城運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業務聯動、指揮協同,加快感知終端“應接盡接”、在建項目感知源共建共享,探索“一事多源”綜合應用,切實提升物聯感知智能預警處置水平。構建城市運行體征評價體系,形成城市風險實時預警感知能力。健全應用場景體系增強實戰能力,探索建立應用場景分級分類供給機制和復制推廣機制,統籌推進應用場景孵化培育、展示交流和上架推廣,打造一批市級示范性、區(市)縣特色化應用場景。提升“微網實格”治理效能,開展城鄉網格營建行動,因地制宜優化鄉村網絡設置,加快構建專兼結合、平急轉換的網格員隊伍。

2.提質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加強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管理,健全耕地“非糧化”防控機制和撂荒地動態清零機制,抓好低效果木騰退恢復種糧,推進環城生態區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實施天府良田攻堅提質行動,推進東部丘區等灌區現代化建設,開展整灌區整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4萬畝。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制種基地提升攻堅,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提質擴面建設“一帶十五園百片”糧油產業園區,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570萬畝、綜合生產能力230萬噸以上。推進新一輪糧食增儲計劃,提升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水平。

3.夯實能源安全保障。提速建設彭州燃機和萬興環保發電廠三期等調峰電站,加快簡陽燃機和大邑、崇州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推進天府、川西氣田勘探開發,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7200萬噸標準煤。建成投運甘孜—天府南—成都東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全面建設175個“蓉耀工程”項目,建成投運500千伏十陵等25個輸變電工程,電網安全負荷提升至2040萬千瓦。健全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生產生活用能服務保障,確保迎峰度夏(冬)能源供應平穩有序。

4.持續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加強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防控,堅決維護網絡、數據、生態等安全,積極穩妥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全力做好“保交樓”,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聚焦道路交通、城鎮燃氣、自建房、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完善隱患判定標準和排查事項清單,推動25個行業、57個細分領域安全風險辨識分級提質擴面。強化食品藥品全鏈條監管,扎實做好基礎測繪工作。加快建設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成投運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組建航空消防救援大隊,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堅決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社會治理“深耕善治”,依托“微網實格”防范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風險,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自覺接受市人大的監督指導,認真聽取市政協的意見建議,堅決落實市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決議,牢記囑托、擔當實干、砥礪奮進,扎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加快超大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2024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注: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剔除留抵退稅政策影響后同口徑增長5.9%。

②2022年及以前,由省統計局自行核算各市(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2023年起,國家統計局開始核返各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因核算方式和口徑調整,該項指標有較大變化。

③2021年及以前,成都市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僅統計市內生產能源部分。2022年起,按照能源統計口徑新要求,統計報表報數在成都的能源產量均計入成都市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因此,2023年預計完成情況和2024年預期目標較前值提升較大。

④地區生產總值及其三次產業增加值絕對值為現價,增速按可比價格計算。

⑤報告和草案中的2023年部分指標數據為預計數,正式數據以統計公報為準。

名詞解釋

三個牢牢把握、四個發力:“三個牢牢把握”指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四個發力”指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

強化“四大功能”、構筑“兩地”:強化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創新資源集聚和轉化功能、改革集成和開放門戶功能、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

七個融合:規劃融合聯動、功能融合提質、產業融合共興、人才融合互動、文化融合發展、創新融合賦能、治理融合聚力。

十大場景、十大平臺、十大創新:“十大場景”指國際潮購、川釀佳肴、余音繞蓉、今夜無眠、熊貓家園、天府文化、和美鄉村、會展博覽、運動賽事、天府綠道。“十大平臺”指線上購物、生活服務、社交娛樂、反向定制、消費金融、供應鏈協同、算力交易、智能網聯、國際消費、國際傳播。“十大創新”指培育消費品牌、數字消費供給、激勵綠色消費、金融賦能消費、擴大進口消費、入境消費便利、包容審慎監管、城市公共服務、培育市場主體、“雙圈”共建共享。

新十二月市:傳承發揚唐宋時期成都每月舉辦的商品交易會,結合現代消費特點煥新打造的消費品牌。

三城三都: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

六個一批:謀劃儲備一批、招引洽談一批、落地投運一批、培優育強一批、激活提升一批、政策扶持一批重大項目。

兩新、三高:“兩新”指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三高”指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

制造強市建設“1+1+6”政策體系:制造強市建設的1個指導意見、1個政策措施和6個行動計劃。

“五進五出”航班波結構:通過優化調整時刻分配,在一天內形成五個進港航班高峰時段、五個出港航班高峰時段,科學合理引導進出港客流,提升樞紐機場中轉效率。

“兩高一低”項目: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

“12+2”區域:主城五區和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新津區。

五綠潤城: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城市“綠心”、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綠肺”、天府綠道體系活力“綠脈”、環城生態區超級“綠環”和錦江公園精品“綠軸”,夯實公園城市生態本底,塑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優美形態。

“5+N”產業生態: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中介機構、產業基金、領軍人才,以及重點產業鏈N個特色產業生態。

“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優質糧油、生豬畜禽、綠色蔬菜、特色水果4大保障性產業和現代種業、數字農業、智能裝備、冷鏈物流、休閑農業、農業博覽6大引領性產業。

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

城市生命線工程:供水、排水、電力、燃氣、電梯、通信、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石油管線等維持城市生存的功能系統和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工程。

一圈一區一帶:城市時尚文化消費圈、田園林盤農耕消費區、龍門山等生態消費帶。

兩場兩港:“兩場”指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兩港”指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五外聯動:外事、外資、外經、外貿、外宣聯動。

“9+8”區(市)縣結對聯動: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雙流區與簡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大邑縣、蒲江縣結對聯動。

“四大結構”優化調整: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優化調整。

一館一園一基地:紅色場館、成都市烈士陵園、成都公園城市教育實踐基地。

“1+2+N”體系:構建公立醫院“一超兩強多一流”體系。“一超”即繼續支持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設國家級超高水平醫院,“兩強”即市三醫院和省人民醫院綜合實力比肩強大,“多一流”即市級公立醫院建成一批國內一流臨床重點專科。

蓉城女性六大行動:巾幗心向黨行動、創新創業巾幗行動、創優創美巾幗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家庭工作提升行動和巾幗維權服務行動。

一帶十五園百片:1個環城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5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和100個以上的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四川成都,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