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用AI幫助解決電池材料目前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在日前舉辦的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全球先進電池前瞻技術專題會議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拋出此問題作為演講開場白。
本次專題會聚焦前沿技術最新突破及關鍵問題,打造了行業公認的學術專業高地。動力電池如何向“新”而行,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在《AI for Science助力電池材料技術新質發展》的主旨演講中,鄂維南從AI賦能的智能化實驗模式、建立電池材料學多尺度物理模型、AI高精度自動識別三方面,介紹了AI如何助力電池研發。基于此,他給出兩條建議,要建立電池研究基礎平臺及建立AI賦能的智能化、自動化電池實驗平臺。
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CTO孫華軍認為,持續的技術創新是必需的,在材料設計、材料篩選、電池自動化設計以及工藝制造質量管控、電池管理等方面,AI的應用可以提高設計效率,甚至會有產生新材料、新體系的機會。
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忠偉表示,電化學能源是低空經濟、新能源汽車、氫能、人工智能等諸多新質生產力新興行業的重要交匯點。為此,他們團隊在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和氫混動力電池技術方面開展研究,指出鋰離子電池仍面臨寬溫域、高安全、高比能等重大應用需求。
憑借優越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等特性,全固態電池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會上,針對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發展階段研判、量產時間節點、應用場景等話題,與會嘉賓展開熱烈討論。
目前,全固態電池正處于從研發工程技術攻關到量產的關鍵階段。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會根認為,在固態電池規模化生產和應用方面,需要重點做好電芯性能的一致性,這是固態電池真正能夠應用于汽車動力電池、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電池的關鍵前提。從目前攻關進展來看,全固態電池容量可以做到5—10安時級別,有望在2027年上車進行小規模驗證。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電池研發部負責人李進表示,對于固態電池實現裝車應用,還存在諸多技術性難題需要克服,他判斷2027—2030年會是固態電池小規模示范運營階段。
會上,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發布了《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究與趨勢展望》《動力電池關鍵資源與供應鏈分析》《動力電池碳足跡及綠色循環》三個研究報告,以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行業洞見,透視前沿技術創新進展、產業化態勢與格局,為產業鏈各企業戰略制定、政府部門頂層規劃、產業投資等提供決策參考。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