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于綠證來說,可謂多事之秋。先有碳市場擴圍方案剔掉用電碳排放導致綠電綠證進入碳市場這條路被封死,后有I-TRACK宣布不再簽發I-REC,導致申請的I-REC項目全部作廢,不知又有多少I-REC開發商們哭暈在廁所。
其實這兩件事情早有預兆,我認為遲早都會發生。對于國際綠證來說,我國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規則》里本來就明確了不承認國際綠證。所以國內在發綠證的時候根本不在乎你有沒有申請I-REC,即使追起來發現重復了,那也是I-REC理虧。所以I-TRACK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只好停止發放中國項目的I-REC。
而碳市場這邊可謂是一波三折。
我們如果往前翻碳市場的相關政策文件,會發現好多文件都提到了要加快碳市場與綠電綠證市場的銜接。今年初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產》(征求意見稿)里面,用于配額分配的碳排放核算公式里更是直接出現了扣減使用綠電部分的碳排放相關內容,讓人直呼綠電價值即將比肩CCER。
然而,前兩天剛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直接將新版的水泥的核算指南打回原形,隨后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水泥行業(CETS—AG—02.01—V01—2024)》更是直接取消了電力部分的碳排放核算,綠電綠證進入碳市場徹底涼涼。
至于為什么,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考慮到與國際碳市場規則對接。這里的國際碳市場是指的即將正式收費的歐盟碳關稅(CBAM),關于CBAM是啥可看一下這邊文章歐盟碳關稅,公平競爭還是貿易壁壘?。因為CBAM的覆蓋范圍正好包含了鋼鐵、水泥、電解鋁這三個行業,且歐盟碳市場里這幾個行業的用電碳排放是不納入管控的。
這么說有些道理,但我記得CBAM在填報碳排放的時候會參考歐盟碳市場的核算方式,這樣即使中國的碳市場納入了用電碳排放,在歐盟碳關稅計算的時候也會扣除,影響不會太大。
另一個電力碳排放可能的原因是綠色電力地區不平衡造成的公平競爭問題。我在文章新版水泥碳核算指南放大招,售電公司歡呼雀躍!我卻在擔心這可行性問題中曾經分析到,假如碳市場納入用電碳排放且允許綠電抵扣,那么可再生電力地區優勢帶來的行業競爭力將超越一切其它優勢,這將導致能效高低碳的企業在這場碳競爭中并不一定占優勢,這是碳市場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綠電進入碳市場并不是那么可行。
但碳市場說一千道一萬,從來都沒有說過要跟綠證有什么關聯,人家一直說的都是綠電啊!所以不管碳市場考不考慮用電碳排放,那都只會影響綠電價格不會影響綠證價格。
那么綠證為什么價格一跌再跌?未來的趨勢又如何呢?我覺得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思考思考。
首先是從綠證的供給側看。未來的供應量一定會越來越大,因為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還在急速增長中,而開發碳資產的路子基本已經封死了,那就只能走綠證這條路。再加上國內綠證的申請基本屬于一鍵掃蕩,不需要I-REC的申請那么麻煩,對于業主來說是不要白不要,所以申請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所以在可預見的越來,國內綠證的供應將會越來越大。 這個量有多大?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總量為31,907億千瓦時,如果全申請的話得有31億張綠證,想想得有多大的市場才能消納這個綠證。
其次從消納側來看,目前我國國內綠證主要的消費需求還是滿足能耗雙控的需求,估計一半以上的需求都來自這里。但是,我國目前已經明確了能耗雙控要逐漸轉為碳排放雙控,未來這部分的綠證市場預計會慢慢消失,這才是對綠證市場的致命打擊。但舊市場需求可能會由新的市場需求來填補,比如之前一直沒起太大作用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可能會成為新的需求點,不過這還有待觀察。
另外因為經濟不景氣,那些做碳中和的企業也大大減少了綠證的需求,進一步導致綠證價格下跌,這部分的需求預計短期內也很難恢復。
最后總結一下,綠證跟碳市場本來沒啥關系,所以碳市場沒納入電力碳排放也不用傷心。綠證開發商們真正應該傷心的是:國外綠證申報通道關閉,國內綠證市場幾乎無限的供應,以及可預見的綠證需求市場的萎縮。
所以那些純做綠證交易的,建議還是考慮一下業務的多樣性吧。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