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兵”臨危受命,找到碳捕獲利器

2024-11-25 08:56:20 中國科學報   作者: 趙宇彤  

如果明天就要開組會,但實驗卻毫無進展,你會怎么做?

這種煎熬的生活,周子暉過了兩年。作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他一直學著和失敗打交道。看著不盡如人意的數據,以及老師下意識地搖頭,他能做的只剩一次次地嘗試和期待。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實驗中,他終于得到了理想數據,此后更是“一路綠燈”,順利發現了一種能夠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新型多孔材料。

近日,以周子暉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從投稿到被接收,僅僅用時4個月。

“抓走”二氧化碳

直接從空氣中“抓走”二氧化碳,被許多科學家視為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但從技術層面看,能不能實現、該怎樣實現,始終沒有得到答案。

周子暉告訴《中國科學報》,二氧化碳吸附有兩大方向,一是從工廠排放的煙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從源頭避免碳排放;二是直接從空氣中“抓走”二氧化碳,通過吸附空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讓其濃度不再升高,甚至逐漸回落至原始水平。

其實,從空氣中“抓走”二氧化碳的想法并不新鮮。早在1999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化學工程師Klaus Lackner首次提出了該設想。此后,不少科學家圍繞二氧化碳的酸性特質“大做文章”,試圖利用各類堿性物質實現酸堿反應,吸走空氣里的二氧化碳。

然而,種種嘗試都鎩羽而歸。

“一類材料復用條件高,通常需要600℃至900℃的高溫,才能讓這類材料‘再生’;另一類材料穩定性差,哪怕是在無水無氧的理想條件下,10次左右就出現了明顯的性能衰退。”周子暉解釋說。

周子暉則另辟蹊徑,在導師提出的共價有機框架結構基礎上,開發出一種新型多孔材料。它使用穩定的共價碳-碳鍵作為材料骨架,并在孔隙內部“裝”上盡量多的氨基,讓其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不同于僅通過小分子間弱范德華力的非共價連接,該材料采用共價連接方式,通過共享電子將原子緊密連接在一起,使得骨架更加堅固、穩定。

“此外,共價有機框架是具有疏水性的有機材料,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吸水量小,在二氧化碳脫附過程中耗能小,整體的再生溫度低。”周子暉說,它在25℃的室溫條件下就能有效釋放捕獲的二氧化碳,且20天100次的循環測試顯示,材料性能無衰退跡象。

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2021年,從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后,22歲的周子暉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

周子暉所在的課題組從2019年就開始了這項材料的研究。當時只有一個模糊的思路,即把盡可能多的氨基作為二氧化碳的吸附位點,并通過共價連接的方式建造一個穩定的骨架結構。不過,最初為了降低難度,團隊選擇先設計一個穩定性稍差、合成難度也相對較低的骨架,再通過后續優化提升穩定性。

然而花了兩年時間,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材料、設計了無數連接方案,他們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骨架結構的穩定性遠遠達不到要求。

很顯然,這個看似捷徑的方式把課題組引入了死胡同。沒辦法,只能“上難度”。團隊成員很快調整思路,決定直接進攻穩定性強且難度高的骨架結構。

交給誰來做呢?導師看了看被折磨了兩年的“老兵”們,一時間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正在這時,周子暉加入了課題組。

“很快,設計材料的重任就交給了我。我至少試了20種不同的骨架結構,無論怎么改進設計方案,就是做不出多孔材料。”回想起那段晝夜不分卻“顆粒無收”的日子,周子暉依舊“很崩潰”。

課題組每兩周的周一舉行組會。“周日下午,實驗室里基本坐滿了人,大家都在補數據。只有測出滿意的數據,大家才會離開。”周子暉說,“當時我們課題組發表過的最好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是0.3毫摩爾每克,但前兩年我所有的實驗數據都沒有超過0.05。趕上組會,如果實在沒數據,就只能改改上次的PPT,調調順序,重新匯報一遍。”

就這樣,被失敗反復打擊的周子暉被迫養成了好心態。當第一次看到0.4的吸附量時,他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

沒看錯!周子暉情難自禁,一個箭步把導師拉了過來,告訴他這一喜訊。

命運的轉折總是悄然而至。從那以后,實驗變得非常順利,數據從0.4慢慢優化到0.9。2023年底,周子暉測完了所有數據,開始著手寫論文,并于2024年4月底將論文投出。

“導師當時說,這么好的材料要選一個好記的數字,于是將其命名為COF-999。正好我的生日是1999年9月27日,年份有9,月份有9,27也是由3個9組成。”周子暉笑著說。

不光名字有紀念意義,2024年9月,他驚喜地得知,論文已被《自然》接收。

“這真是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周子暉興奮地說。

要走的路還很長

“直到實驗結束,我都沒想過成果能在《自然》發表。”周子暉告訴《中國科學報》,2023年底,在和導師總結數據時,他們突然想到,既然測試數據這么好,不妨試試能否在室外吸收二氧化碳。

“當時導師沒抱什么希望,因為此前大家的研究都是基于實驗室展開,很少有人在室外測試。”周子暉說。

他買了一些器件進行改造,前前后后花了快一個月時間,終于開發出了合適的設備和程序。

“我們在校園里做了這項實驗,通過一根管子將空氣送進儀器,發現經過COF-999處理后,二氧化碳濃度從0.04%降到0。”周子暉驕傲地說,如果把20天的實驗數據延展到365天,意味著只要200克COF-999,一年就能吸收20千克二氧化碳,相當于一棵成年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這項研究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認可:“這項工作非常扎實,為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提供了理論支持。”

但周子暉明白,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實現COF-999的大規模應用,這項研究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的部分。”周子暉解釋說,“但我相信柳暗花明,只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一定能有所收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080-x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碳捕獲利器,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