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汽車路在何方?

2010-08-08 08:14:39 《投資有道》雜志   作者: 鄧若楠  

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新能源汽車是指除汽油、柴油發動機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

本策劃從產業鏈角度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走勢作了梳理。結論是,未來三條腿走路的可能性較大,具體哪一種車型會成為主流,還要視技術創新和行業標準具體怎么制定以及相應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定。

《誰殺死了電動汽車》(WhoKilledtheElectricCar?)是索尼電影電視公司在2006年拍攝制作的一部紀錄片電影,曾在圣丹斯等幾個電影節上獲得廣泛好評。但之所以至今少為人知,是因為影片在上映之初就遭到了幾大汽車公司的聯合抵制,導致最終沒能公映。

這部紀錄片電影的主角是通用汽車公司曾經推出市場的一款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電動車1號(EV1:ElectronicVehicle1)”。當它“在一場陰謀中被謀殺”后,影片中依次“調查”了“嫌犯”:石油巨頭、汽車制造商、消費者、立法者和作為其競爭對手的氫能源技術,試圖發掘出“真兇”。

這部意味深長的電影背景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過《零排放法案》,規定1998年加州出售的新車,零排放汽車要達到2%,2003年達到10%。于是通用汽車在1996年投資10億美元研制出商業化純電動汽車產品EV1,汽車核心部件是電池,無需汽油和更換機油,沒有消聲器,很少進行制動維護,其典型的定期維護檢修僅包括補充風檔刮水器液和輪胎換位。在能源日益緊張的社會里,它與燃油車、混合型動力車和氫燃料電池車相比,擁有“環保節能費用低廉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上市后曾一度引起轟動。但是,僅僅6年后,EV1“神秘死亡”,充電站像墓碑一樣結滿灰塵和蛛網。

電影最后“真兇”是誰,以及故事架構立場不需贅述。此時提及這部影片是因為,在目前石油等能源危機和氣候變暖等環境危機的雙重挑戰下,純電動汽車又開始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也成為各級市場投資寵兒。而今天這一產業鏈上下繁榮的蠢蠢欲動,發生在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

“彎道超車”的理想

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兩個事件特別引起關注。

一個是“股神”巴菲特斥資18億港元入股內地在港上市公司比亞迪股份(1211.HK),比亞迪股價應聲大漲17%,并創出上市以來股價新高。隨后就傳出戴姆勒汽車公司與比亞迪合資建廠共同生產電動汽車的消息,如今這一消息已塵埃落定,比亞迪-奔馳電動汽車項目正式落戶深圳。分析稱,這兩個“國際大鱷”看中這個中國車界“小字輩兒”的,無非是其相對成熟的鐵鋰電池及電動車動力驅動技術市場前景。

在比亞迪與奔馳“聯姻”后兩個月,沉寂多年的車界風云人物仰融,通過其香港公司正道集團,在今年5月以1.8億元收購一家浙江“小民企”——佳貝思綠色能源,在國內鋰電池供應商中引起轟動。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公司專職研發制造新能源車所需的電能動力總成,“擁有一項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其制備方法的專利權”。仰融此舉被認為是通過收購鋰電池企業曲線挺進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收購消息公告后,正道集團股價三個工作日內大增20%。

“目前全球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已占城市空氣污染物的70%至80%,汽車節能減排的確是大勢所趨。”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現在來看,新能源汽車領域混合動力車生產技術基本成熟,依然會是近期市場主流。純電動汽車雖然有技術基礎,進入市場推廣仍需時日。燃料電池汽車可能會成為未來主流,但眼下難以產業化。”

政策層面,“十五”期間我國曾把燃料電池汽車置于優先發展的地位,“十一五”期間又轉向盡快實現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

今年上半年,在接連出臺《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實施細則》之后,《2010-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7月正式提交國務院審批,有望年內出臺。

顯然,這一時間跨度長達十年的規劃,才真正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及其相關政策導向明晰。

“起碼在十年內,我國將優先發展電動汽車,而混合動力(非插電式)等節能汽車將得到一定的支持。”徐錠明說。

在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連做事一向穩健的”大眾汽車也帶來了兩款電動汽車——高爾夫和朗逸,集成大眾的藍驅技術,各自帶著一個重達315公斤的鋰電池組。

“中國有電動車發展所需的鋰電池制造原料,技術基礎與國外基本一致,發展純電動車可以讓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更重要的是,電動汽車的發展將推動新一輪能源革命,因為這個產業不僅僅是電動汽車,還要有巨大的儲能裝置。人類發明電以來,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即發、即送、即用,未來將改變這種狀態,這是一個新型戰略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全球鋰資源儲量達3000萬噸,折合1.6億噸碳酸鋰,中國鋰資源儲量占全球17%,是世界主要的碳酸鋰生產國。過去的6年中,由于鋰在電池領域的需求擴大,導致碳酸鋰價格上漲了4倍。中國可觀的鋰資源儲量和碳酸鋰生產能力,為電動汽車發展帶來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特約專家郭宇峰長期研究低碳金融與投資,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國內電動汽車在核心技術方面尚與國際有差距,但這個差距“肯定比內燃機技術要短”。

誰會消費新能源汽車?

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上海項目負責人王利民博士來說,他理所應當是新能源汽車的擁躉。2008年,他在上海買了第一款在國內生產和銷售的油電混合動力車豐田普銳斯。

“上海當時只有兩家店銷售,其中一家店還是一輛試駕車,因為試駕的人太少,才打算賣掉。拿到車去上牌時,他們在數據庫里找不到這輛混合動力車的任何數據指標,只能讓我自己先去檢測。第一次去保養,4S店工作人員似乎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購買這輛混合動力車花了他將近30萬元,這個價格比美國市場高出10萬元左右。[page]普銳斯的國產化率只有3.4%,“只有風擋玻璃和輪轂是國產的”。

而純電動車產業盡管國產化率高,但據記者了解,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電池,現在普遍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鋰離子電池取代鉛和鎳氫電池,鋰電池具有重量輕、儲能大、功率大、無污染、壽命長、自放電系數小、溫度適應范圍寬泛等特點。但缺點是價格較貴、安全性較差。

目前鋰動力電池成本約3000到4000元/千瓦時,而新出臺的國家補貼對純電動乘用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補貼標準為3000元/千瓦時。

“生產成本如果居高不下,純電動汽車未來市場定價也不可能很便宜。”王利民說。

全球真正實現量產電動汽車的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經理杜國忠向記者透露,比亞迪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上市的純電動車E6,市場價格為29.98萬元。

根據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5月31日聯合出臺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對滿足支持條件的新能源汽車,最高補貼6萬元。補貼資金撥付給汽車生產企業。

“而深圳市政府對購買純電動車也將補貼6萬元,兩者相加,最終私人在深圳購買E6價格估計將在18萬元左右。”杜國忠說。

而記者日前在上海國際汽車城舉辦的第二期“低碳之道”環保沙龍上了解到,在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推出后,也只有2.73%的消費者愿意在一年內購買新能源車,認為價格區間應在8萬元到14萬元的受調查消費者達到63%,只有1.8%的消費者接受車價高于22萬。

“押寶”產業鏈

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超過1350萬輛,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2010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達到847.22萬輛和718.53萬輛。國家發改委預計,到2012年,財政補貼推廣節能汽車400萬輛以上,實現年節油7.5億升、減排二氧化碳330萬噸,推動節能汽車消費4000億元以上。

“電動車能源轉換的效率遠遠高于內燃車能源轉換的效率。內燃車的發動機能源轉換效率一般是汽油18%,柴油23%,電動汽車可以達到65%。”郭宇峰對記者說。

“但電動汽車主要問題是能量力度比較低。按照現有技術,車載鋰電池充一次電需要7小時左右,最高時速80公里,續航里程最多100公里。未來十年,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發展順利與否,將取決于我國自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突破,并與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息息相關。”

在這一產業鏈上盡管中國企業具有一定優勢,但“核心部件方面國外企業更有優勢。”

國內企業多以生產電子產品的鋰離子電池起家,但制造汽車電池所需的電池組合技術和一致性的生產工藝,不是靠投資和規模提升就能很快獲得的。日產汽車鋰電池的產品一致性技術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最終完善。

徐錠明對記者表示:“電動汽車的核心在于電池技術,誰掌握這項技術,誰就掌握了電動汽車。現在全國很多電池企業、汽車企業和地方政府都說自己第一,我不太相信。比亞迪公司我也去考察過兩次,我感覺還是要腳踏實地地開發技術。”

國家電網、中石化、中海油、南方電網、中石油等大型央企早已紛紛投資電動車充電站及相關基礎設施,地方企業也在這場“投資大戰”中加速圈地、搶建充電站、搶占產業鏈。

事實上,眼下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統一規劃盡快出臺,“這次補貼細則沒有按時出臺就是因為幾個部門多頭管理、各干各的,相互之間利益博弈。”

“目前國家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方面的45項標準、以及25項安全標準都在制定當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汽車標準化研究所總工程師周榮在面對記者追問時匆匆表示,“我現在只能說,標準體系完善后,我國至少在電動汽車產業領域的標準是全球最多的。”

但幾年前通用在純電動汽車產業開拓失敗,證明了扭轉整個行業和一個龐大利益群體的慣性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決斷力。

眼下國內電動汽車產業鏈市場蛋糕的確很大,但從目前發展情況看,不免得套用一句股市常用語:“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新能源 汽車 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