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閘!”12月19日21時,隨著一聲指令下達,內蒙古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0萬千瓦光伏項目成功并網。至此,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量突破1.2億千瓦,繼續保持領跑全國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節點,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占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50%,新能源裝機攻下“半壁江山”,成為內蒙古主體裝機電源。歷史性的跨越,比預期提前了整整一年。
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外送量、電力總裝機、電力外送量等指標一直穩居全國第一,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火電裝機和新能源裝機均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新能源裝機超過火電裝機,意味著內蒙古再次搶到能源結構轉型的先機。
興安嶺上,一座座風力發電機組如同鋼鐵戰士,勁風吹過,槳葉旋舞;烏蘭布和沙漠,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宛若藍色汪洋,烈陽高照,漣漪層疊。北疆大地,從東到西,大干快上推進新能源建設的奮斗足音鏗鏘激越。
錨定“雙碳”目標,聚力打造全國乃至世界新能源產業高地,內蒙古正在以快馬加鞭之勢,如火如荼地推進新能源規模、質量、效益“三倍增”行動,打造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中國樣板”。
一場變革:“質量雙升”的深層次探索
“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標志著內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邁出了關鍵一步,不僅對全區綠色低碳轉型具有特殊意義,也為全國達成‘雙碳’目標提供了內蒙古樣本。”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總經濟師司詠梅說。
多年來,內蒙古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逐“綠”前行、向“新”進發,能源領域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深刻變革。2024年3月,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在全國率先突破1億千瓦,較2014年末增長318%,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變革,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
深冬,走進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零碳產業園,“新”風撲面,白色風機矗立,實時向園區輸送綠電。在這個實現了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的園區里,新能源頭部企業示范帶動、上下游產業跟進配套,“風光氫儲車”產業矩陣快速生長,新能源電池、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規模初現。
零碳產業園,只是內蒙古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的微縮樣本。內蒙古推進新能源產業,摒棄了簡單的“發電賣電”模式,堅持高質量、高水平開發,全產業鏈思維謀劃。如今,新能源“風光氫儲”四大產業集群和“呼包鄂通”四大裝備制造基地在內蒙古強勢崛起。“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大力招引頭部企業,內蒙古‘風光氫儲’全產業鏈條基本貫通,成為全國新能源產業創新高地。”內蒙古能源局局長于海宇說。
強大的產業集群,完整的產業鏈條,強勁的發展態勢,在速度和規模、質量和效益以及時空分布上的統籌謀劃中,無不體現著內蒙古對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
制定《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有序利用方案》,按確定時序分步開發,避免竭澤而漁,給子孫后代留好家底;加強與“三區三線”和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推動新能源開發向“沙戈荒”地區集中集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采取土地入股、以工代賑等模式,實施光伏扶貧、鄉村振興工程,開展“馭風沐光行動”,讓新能源開發紅利惠及百姓。
一次超越:上下“一盤棋”的合力攻堅
“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了,不容易啊,這成績里我們也有份!”聽到消息時,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內蒙古能源集團新能源公司蒙中中心副總經理吳金楊流下熱淚。從業幾十年,吳金楊見證了內蒙古新能源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至今仍然奮斗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150萬千瓦光伏草業項目現場。
內蒙古的新能源呈“加速度”發展,裝機規模從2022年的6000萬千瓦到2024年的1.2億千瓦,僅兩年時間就翻了一番。“實現這樣的驚人跨越,是資源優勢、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升級的合力推動。”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賽男說。
國家項目、政策、資金源源不斷注入,成為內蒙古新能源發展的強力“推手”。內蒙古先后獲批國家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及“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關于支持內蒙古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無不對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給予堅定支持。2024年,內蒙古爭取中央財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達46.99億元。
內蒙古是我國風光資源稟賦最好的地區之一,其中風能資源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占全國的21%。新能源開發潛力巨大,理論可開發量位居全國首位。在主動作為、創新發展的實踐中,內蒙古探索出特色新能源發展模式,讓資源優勢得以最大化發揮。
庫布其沙漠深處,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如“藍色長城”綿延不絕。這是鄂爾多斯“光伏長城”項目,光伏板鋪設到哪里,綠色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內蒙古創造性實施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用新能源開發帶動沙化土地治理,產生了“1+1>2”的多贏效果。當前,一體化工程已實施新能源項目2727萬千瓦,完成治沙面積238萬畝。
自治區出臺加快新能源和電網工程審批建設13項措施,新能源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間由過去的半年壓減至3個月,集中式光伏項目辦理時間縮短至1個月。2022年,新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300億元,是2021年的5倍多;2023年,新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700億元;2024年前11個月,新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612億元。
一個拐點:敢啃“硬骨頭”的闖關探路
提前一年實現“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目標,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來到了新的拐點和關口。
“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結構轉型,不只是簡單的容量替代,而是電量替代;不只是新能源裝機量超過火電裝機量,而是新能源發電量超過火電發電量。“內蒙古新能源發電量,已多年蟬聯全國首位,但距離新能源成為全區第一大電源還有差距。2023年,新能源發電量1665.3億千瓦時,僅占全部發電量的21.8%。”司詠梅說。
推動新能源盡快“立”起來,能源結構轉型真正“轉”過來,已經站在新拐點上的內蒙古,還有哪些難關要闖?
并網和消納是新能源發展的“兩翼”,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中之重,也是內蒙古新能源產業難啃的“硬骨頭”。“要破解這些難題,內蒙古還需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提升本地消納水平、加快外送通道建設、完善體制機制與政策措施等方面勇敢闖關。”李賽男說。
破解消納難題,做好并網文章,內蒙古一直在探路。充分利用“頭上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特有優勢,內蒙古逐步摸索出“保障性與市場化并重、大基地與分散式共存、本地消納與電力外送協同”的發展方式。截至今年11月底,內蒙古累計批復市場化并網項目超200個,配建新能源規模超7000萬千瓦,探索市場化項目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
在氫能和儲能新賽道上,內蒙古也在發力,為拓寬新能源應用場景、解決消納難題提供了多重選擇。在接下來的沖刺中,堅持“源網荷儲”協同推進,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內蒙古的清晰目標。
電源和電網建設方面,要統籌優化新能源規劃布局,確保“沙戈荒”大基地、“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等重點項目如期建成并網;用足用好國家支持政策,超前規劃實施強網、聯網和外送工程,開展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發展智能電網。
消納和調節能力提升方面,要全面推廣綠電交易,開展合金新材料等高載能行業綠電應用,創新綠色算力、電算協同等“新能源+”應用場景,確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堅持“集中建、集中儲、統一調度”,加快推進新型儲能建設,合理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持續提升電力系統深度調節能力。
山水萬程,步履不停;篤志前行,雖遠必達。面向未來,內蒙古的綠色遠征還在繼續。(記者 許曉嵐 康麗娜)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