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清潔能源投資進入技術細節時代,這意味著門檻更高,也更復雜,風險似乎也更大。
未來幾年,最受追捧的"吸金之王"將出現在什么行業?新能源會不會出現新玩法?
對投資者而言,搭上尚德電力、天威英利、金風科技(002202)、賽維LDK這樣快車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掘金地將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美"。
去年年初,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逆勢IPO,卻得到了香港近70倍的認購。這家成立于1995年的公司,既不是組件生產商,也不是硅原料生產商,而是光伏玻璃幕墻設計、裝配及安裝方面的服務供應商。這并非孤例,在風電、生物質能、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領域,最受投資者追捧的,恰恰是那些在產業鏈上另辟蹊徑的服務商或零部件供應商。一個反例是,華銳風電,盡管有可能超越金風科技,成為國內第一大風力發電機整機制造商,其年底上市計劃卻成為懸疑。
在上一輪新能源投資熱中,因為需求爆發速度快,對生產企業來說,規模就是贏得最容易投資者青睞的亮點。尚德、賽維均上演過生死時速,業內素有"達產為金"之說。比亞迪能夠成為電動汽車中的大熱門,其將技術迅速產業化的能力也扮演了關鍵角色。然而,當前產能過剩已成為現實困擾,對于排隊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投資人早已看花了眼,幾頁PPT包打天下已一去不返。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而非絕對過剩,在那些公認的瓶頸領域,雖然新概念層出不窮,但只有能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整個行業帶上一個新臺階的,方能獲得高溢價。
目前,全國至少有20個省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另外有接近100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不過,上一輪脫穎而出的企業,多數是將本土制造業優勢,與政策優勢、技術優勢相嫁接,其中前兩者權重更大,而在未來三年競爭中,技術將擺脫花瓶的地位,成為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新能源的范圍非常寬廣,產業縱深非常大,除了熱門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外,還有很多領域沒有被開發。從表面上看似乎大家都集中到一個點上,其實新能源的相關投資案例已經開始延伸到很多細分行業。特別是風能與太陽能,例如光伏領域的聚光技術與薄膜技術,大功率風機的儲能設備與變頻設備等,都具備再創造一個巨大產業的可能。對投資者而言,這將是一個更艱難的選擇過程。在上一輪中,他們只需要看準行業走勢,在這一輪中,必須更關注技術細節。
不要以為這些"走偏門"的投資者只愿意駐留在利基市場,他們通常會帶來一個產業鏈整合計劃,例如在電動車領域,先鋰電(池),再整車,幾乎已成為標準的投資策略。在投資者眼中,"小而美"的新能源企業,一種成長路徑是成為產業鏈較完備,"大而美"的企業,另一種就是出售給產業鏈完備的企業。這依然有上一輪投資風格的影子,不過全產業鏈戰略是否依然是新能源產業中的王道,尚難判斷。
有趣的是,從2008年至今,新能源產業中雖然偶爾放幾顆"衛星",但再也沒有神話出現,實際處于一種外熱內冷的狀態。正如賽富亞州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所說,"我們特別想尋找真正具有原創的技術進行投資。但是客觀講,中國整個文化,從政治到社會,到經濟,很少有人去做一個看不到賺錢的原創性技術,這個太少太少"。在下一輪新能源投資中,缺乏原創力的軟肋,將進一步凸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