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能源供應形勢,日益增大的節能減排壓力,面對這樣的“左右夾攻”,生物質能進入了各國的發展規劃,被認為是破解能源困局的關鍵一子,而探索發展生物質能的“中國道路”,也成為我國政府部門、企業關注的焦點。隨著《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生物質能也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在與風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比拼中,其一馬當先的趨勢漸顯。
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總工程師吳堅昨日表示,目前正在組織編制《全國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規劃(2011-2020年)》,我國能源林面積規劃達到2000萬公頃,每年轉化的林業生物質能可替代2025萬噸標煤石化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達到3%,“今后將積極促進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和社會各界投資發展能源林”。
專家表示,鑒于可利用耕地較少的國情,林業是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最好的突破口,可以成為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質柴油等可替代能源的巨量“蓄水池”。
潛力巨大
生物質能被寄予厚望
生物質能,聽起來頗為生僻,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農業生物質能資源包括油料作物、秸稈、稻草、稻殼和棉稈,以及農業生產、收獲和加工中的廢棄物;林業生物質資源包括樹枝、木屑、鋸末、果殼等森林生物質能源、木材采運和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以及林業副產品的廢棄物等。
顯然,巨量、穩定的原料來源,使得生物質能的發展擁有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沼氣、秸稈發電,燃料乙醇、生物質柴油等。由于符合環境和能源發展方向,生物質能被國家寄予厚望,根據此前公布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在非石化能源2020年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的目標中,生物質能的貢獻為2.4億噸標準煤以上。
更為樂觀的觀點則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最有潛力替代石油的能源,便是生物質能。
耕地“動不得”
林業成燃料乙醇“蓄水池”
鑒于我國石油資源不足的局面,生產可替代燃料被認為是發展生物質能的首要領域,近年來,各界關注生物質能發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引發的巨大爭議。因“與人爭糧、與糧爭地”,被眾多企業視為“香餑餑”的燃料乙醇項目最終被國家叫停。
“這反映了土地資源缺乏與能源需求擴大這一我國生物質能發展中的兩難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介紹,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首要任務是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生物質能受到土地資源的約束。
在耕地“動不得”的現實國情下,林業生物質能顯示出極大的發展潛力,鼓勵使用非糧食類原料生產燃料乙醇也成為國家政策的著力點。吳堅表示,我國有約4404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培育能源林,有近1億公頃的鹽堿地、沙地以及礦山、油田復墾地等可用于發展能源林。“全國櫟類果實橡子產量約2000萬噸,可生產燃料乙醇近500萬噸。”
生物質柴油受央企青睞
扶持政策仍待明確
在燃料乙醇之外,生物質柴油是林業生物質能發展的另一個廣闊領域,很多地方在種植黃連木等植物,發展生物質柴油項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糧集團等央企巨頭均設立了專門機構研究生物質柴油。中石油與國家林業局、云南省簽訂了合作協議,種植麻風樹,用于發展生物質柴油產業。截至2007年底,我國生物質柴油行業年產能已超過300萬噸。
但作為生產可替代燃料的另一個重要方向,生物質柴油項目并不像燃料乙醇一般受關注。“企業現在的經營狀況其實并不理想。”孟憲淦直言,我國從2002年就開始推進生物質柴油的發展,但至今仍未明確生物質柴油供應的扶持政策。此外,雖然《可再生能源法》確定了生物質柴油的合法地位,但時至今日生物質柴油仍然沒有進入加油站主渠道,使得部分生產企業成了“黑油站”,而生物質柴油標準遲遲未出,也使市場呈現較為混亂的局面。
主管部門強力推動
政策“組合拳”破除發展瓶頸
對于林業生物質能的發展前景,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此前就表示,“我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潛力巨大,國家林業局正與中石油、中糧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合作開發生物質能,加速推進林油和林電一體化”。對于產業支持政策,吳堅的表述則更為具體,“將積極促進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和社會各界投資發展能源林;積極爭取單列能源林良種繁育基地、能源林基地建設專項經費;鼓勵將林業生物質原料出售給企業,完善林業生物質能發展政策體系”。
在供銷體系方面,吳堅表示,鼓勵林業生物質能企業,建立一定規模的原料林基地,將企業的原料林基地作為原料供應的基本保障,原料林基地供應的原料應占到企業年生產需求的50%。
而放眼整個生物質能產業,利好政策的頻出,也凸顯了主管部門強力推動這一綠色產業發展的決心。在農業方面,國家鼓勵使用甘蔗、秸稈等非糧食類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在生物質能發電領域,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將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統一上調為0.75元/千瓦時,這樣一個價格有望使全國大部分生物質能電廠實現盈利,而且遠低于高高在上的光伏電價,競爭優勢明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