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第二輪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落下帷幕。盡管花落誰家尚未揭曉,日前流出的“各項目報價評述”卻端倪畢現。記者注意到,幾乎與去年第一輪招標結果如出一轍,參與競標的民營企業不是因技術不通過淪為廢標,就是在這場價格鏖戰中喪失所有優勢。
在13個競標項目中光照條件最好的“青海共和30兆瓦并網項目”,其最低價爆出0.7288元/千瓦時,舉牌者作為中電投控股公司的身份令市場再度嘩然。不過,業內人士推測,參考去年首輪招標經驗,最終中標者未必是最低報價者。但無論如何,技術標過關、碩果僅存的幾家民企中,確實沒有一家報價可與“國家隊”叫板。
最低價難折桂
0.7288元能否摘下“金蘋果”?不少分析人士都傾向于“未必”。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了解到,此次公開招標并不僅僅是競價游戲,而是類似于一場政策摸底。按照研究員、光伏專家王斯成的說法,新一輪光伏上網電價特許權招標本身就是為了確定比較合理的電價區間,以便在此基礎上確定標桿電價。
“去年敦煌項目最終中標價格比最低價高出0.4元,國投聯合體0.69元的‘白菜價’遭棄,是因為國家想通過招標來發現價格,它最后確定1.09元是有一定標桿性質的,但由于組件成本市場變化,國家需要對定價區間再做一次調研。”一位參與競標的企業市場戰略部人士對記者分析,并非純粹價格競技平臺的定位,讓最低價遭棄具一定可能性。
記者從青海項目報價看到,11家投標人中,除拓日新能、三安光電兩家民企技術標未通過外,有5家報價超過1元,平均報價1.0227元。不過,即使最低價不能中標,這塊“肥肉”也難以掉入民企嘴里。據記者統計,在135份標書中,約4成參標企業報價低于1元/度,唯一投出1元以下價格的“草根”是中環光伏系統公司,隸屬于國內最大多晶硅制造商協鑫集團。
“照8%內部收益率,合理上網電價應該是1.4元。”阿特斯CEO瞿曉鏵在招標前夕曾告訴記者。尚德電力總裁助理劉志波表示,至少到2012年才能將光伏發電成本降到1元/度的水平。記者發現,面對民企的“知難而退”,在最低價中,僅中電投系子公司就占了6個,華能、國電等國有大型電力集團也各有斬獲。
標桿電價難產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發改委06年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時,就已明確規定:太陽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定價,其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制定。但蹊蹺的是,早就開展的固定電價研究機制,一直未能獲得最終審批,一事一議的定價制度還在延續。
據悉,初步方案是“上網電價約1.1元/千瓦時-1.2元/千瓦時”,而各地能源協會又依據當地不同的條件建議各種提升幅度。“全國不同資源條件決定了投資回收期不同,出統一電價并不合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表示,對于合理電價的確立,在政府、企業和社會間都存在爭議。
交通大學能源研究所太陽能專家崔容強則擔心,光伏特許權項目招標未必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成本情況。
記者獲悉,風電在確定標桿電價之前共進行了7次招標,歷時7年,其電價也經歷了從令人咋舌的低價到理性回歸的過程。專家認為,中國需要吸取西班牙政府的經驗,規避將來起伏的補貼政策。據悉,04年在大規模補貼政策支持下,西班牙在4年內的新增裝機容量占到全球新增量的一半,但08年金融危機后,政府大幅削減補貼,導致09年新增量減少8成之多。
薄膜企業邊緣化
此次參與投標的非晶硅薄膜企業屈指可數,深圳創益、日月環、天津津能、北京世華等都未見蹤影,而參與其中的拓日新能在技術標環節就已落馬,映射出薄膜電池的邊緣地位。
不僅是薄膜企業招標參與度不高,尚德電力也于日前關閉了在上海的薄膜電池生產線。公司公關部負責人張建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轉產晶硅電池正是“隨行就市”的戰略對策。過去兩年曾高調進軍薄膜電池領域的新奧集團也以“集團內部架構正在梳理,不便對光伏產品進行宣傳”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要求。
不過,對于薄膜電池的前景,多數廠商仍表示樂觀。江西賽維LDK總裁辦公室主任姚峰對記者分析,薄膜電池和晶硅電池未來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功能互補,不存在誰取代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