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十二五”期間污染物控制和減排,應更多使用排污收費、脫硫補貼、環境稅、排污交易、生態補償等經濟政策手段
【財新網】(記者 王長勇) “十二五”規劃中,將增加關涉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指標。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說,在環境和經濟的關系方面,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地位將得以進一步提升。
王金南認為,中國的環境保護存在結構性問題。目前,中國環境問題面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三座大山”。三個問題牽涉國內、區域和全球等不同范圍。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需要平衡以上三個方面問題,“我的看法,‘十二五’的重點,應放在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兩個方面。
在主要污染物減排方面,“十一五”規劃設置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COD)兩個指標。王金南透露,環保部門的意見,在“十二五”規劃中,納入污染空氣的氮氧化物和導致水污染的氨氮指標,減排量在5%-10%之間。
王金南稱,環境污染治理也涉及三個結構層面,包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但這三個齊頭并進,則不太可能。對環境風險防范要有一些基礎性的準備,但不可能同步去推進。如同美國、歐洲的經歷,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存在路徑依賴。
同樣,環境質量改善肯定要做,但能不能做約束性指標,可以因地制宜來考慮,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人口聚居地,質量改善就重要。就要采取措施,比如改善能源結構、搬遷污染企業和調整產業結構,這些措施的效果很明顯。“僅靠末端治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談及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減排,王金南認為“這必然是長期的任務”。根據美國削減的經驗,中國不僅“十二五”要繼續,甚至會延續到“十四五”“十五五”。因為目前的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比如,要達到四類或三類水質的要求,只能排放800萬噸COD(化學需氧量),而現在排放量是3000多萬噸。
王金南介紹說,二氧化硫也是如此,目前的允許排放量(環境容量)也就是1200萬噸至1600萬噸,“十一五”初期為2500萬噸,減去10%就是2200萬噸左右,按環境容量的下限,還有1000萬噸要削減。而這僅僅是存量削減,增量還在出現。
他建議,“十二五”期間應采取一些更有效的經濟手段,如更多使用排污收費、脫硫補貼、環境稅、排污交易、生態補償等經濟政策手段。“有些政策,比如生態補償、排污交易,已在政府工作報告提了兩三次了,希望‘十二五’有突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