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中,標準制定是重中之重,標準先行對建設好智能電網的意義不言而喻。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智能電網的標準制定和推廣應用工作,公司集全集團之力,全面梳理國內外智能電網相關標準,加快研究建立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各環節以及通信信息平臺的標準體系,以夯實堅強智能電網發展基礎,并積極參與制定智能電網相關國際標準與規范,以提升我國參與智能電網領域國際競爭的實力。】
個人簡介
白曉民,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生部主任。1977年清華大學畢業,1982和1988年獲電科院研究生部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2至1995年美國Penn State 和IIT高級訪問學者,博士后和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系統自動化專委會副主任,國際自動控制(IFAC)廠站和電力系統專委會委員,IEC SG3智能電網標準戰略組中方專家。
在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中,標準制定是重中之重,標準先行對建設好智能電網的意義不言而喻。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智能電網的標準制定和推廣應用工作,公司集全集團之力,全面梳理國內外智能電網相關標準,加快研究建立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各環節以及通信信息平臺的標準體系,以夯實堅強智能電網發展基礎,并積極參與制定智能電網相關國際標準與規范,以提升我國參與智能電網領域國際競爭的實力。
2010年6月29日,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對外發布《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該規劃一經公布,就受到了業內普遍關注,尤其是在設備制造領域引起了廣泛反響。
為使讀者更進一步了解我國智能電網標準建設工作,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的負責人之一、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白曉民副總工就我國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的制定背景、特點和對設備制造業的影響等方面向本刊介紹了相關情況。
標準制定要立足實踐
“國家電網公司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重要考慮。”白曉民介紹道。
首先、建立標準體系要符合全面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需要,不能偏于某專業領域,如單純考慮用電或孤立的研究自動化問題。
第二、建立標準體系要與智能電網建設進程緊密結合,要結合智能電網實踐。國家電網公司在26個省市開展了21類共228項智能電網試點項目,這些工程的實踐需要標準體系的指導,標準體系的研究也要充分結合和考慮這些試點工程需要。“現在國網公司正全面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多項試點工程建設遍布全國的不同地區和不同系統,這些項目將為我們智能電網標準的制定奠定充分的實踐基礎,為國內外電力行業開展各專業領域內的標準提供系統的經驗。”
第三、標準體系要具有可操作性,“我們提出的標準制定規劃,要綜合電網公司各專業管理部門和專業領域的發展規劃和近期工作計劃,要為具體標準的制定奠定基礎。”
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4月完成的《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及制定規劃》,研究提出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概念模型,構建了“1個體系、8個專業分支、26個技術領域、92個標準/系列標準和若干具體技術標準”的標準體系層次結構。
白曉民指出,該體系從我國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需求出發,結合國際智能電網標準和制定工作的最新進展,在重點梳理已有的779項國際標準和772項中國標準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這對我國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的研制及相關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并有利于促進和帶動智能電網及相關領域與產業有序發展。”
按照《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國家電網公司將分三個階段制定智能電網技術標準。白曉民表示,“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項目中涵蓋的標準并不包含具體的技術標準,主要是搭建起標準的結構體系,為后續智能電網標準的完善和系統化提供指導。”
標準的制定需要長期過程,白曉民講,“對智能電網關系最密切的、成熟度最高的、涉及面最廣的、基準性比較強的標準將先拿出來,以指導智能電網的建設工作。”
特點鮮明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
近年來,國際上對標準體系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IEC SG3(智能電網標準戰略工作組)和美國的NIST均提出了智能電網標準的路線圖,提出了智能電網的概念模型、核心標準和在標準體系方面工作建議。IEC SG3提出了推進智能電網標準的11項建議,NIST提出了首批優先制定的14項標準。
國家電網公司積極促進與IEC、IEEE和歐洲等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標準化組織合作和交流,參加國際標準化工作。在標準體系研究過程中不但充分考慮國內智能電網建設的需要,也考慮了推進標準國際化的需要。
“在標準的國際化建議方面,從智能電網的關鍵領域做起,選擇我們具有較強研究基礎與實際經驗的專業方向,針對國內外重點關注和迫切需要制定的標準,提出了標準國際化的工作計劃。”白曉民說,“中國電科院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戰略研究的過程中,向SG3提出了8項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的重要建議并被 SG3采納。”
與國際標準體系研究相比,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在系統性、概念模型和專業領域劃分,專業技術方向考慮以及標準規劃等方面均有不同特點。白曉民將此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系統性。緊密結合與國家電網全面建設智能電網的部署,提出的標準體系涵蓋智能電網從發電到用電的各個領域。在系統分析國際國內標準基礎上,新的標準體系包括國家電網多年來的企業標準和近年來結合智能電網需要的標準,也包括特高壓標準。所構建的標準體系是一個系統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
(2)全面性。標準體系兼顧各專業領域發展需要。分成8個專業領域,全面分析了建設各環節。綜合與規劃領域,因為關系到電網建設和設計原則,關系到國家電網建設的重大問題,是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的基礎,因此也給予了專門的關注。
(3)重點突出。標準體系劃分出26個專業技術方向,囊括了智能電網各環節的主要發展方向以及智能電網研究與建設工作的重點。所提出的專業技術方向,既有發電領域的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也包括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接入等熱點問題。
(4)完整性和開放性。標準體系提出了92個標準系列,其內在邏輯關系可分為“基礎與綜合”、“工程建設”(含設計、改造、驗收、測試)、“運行與檢修”、“設備與材料”等,使得后續具體標準的制定和補充完善有了清晰的脈絡。
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為國內標準的制定和標準化的國際化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基礎。近期,IEC SG3正考慮在智能電網標準路線圖的基礎上,通過對用例(Use Case)的系統分析,建立標準體系的層次結構和標準的關聯映射(mapping)關系。由于國內有大量不同類型的試點工程,我們的智能電網建設與國外相比更具系統性和更廣的專業覆蓋面,若能結合試點工程的需要和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進行標準體系的深化研究,將會對各專業領域技術的標準制定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參與標準體系的深化研究和國際標準的交流和研究工作,進一步促進國內成功經驗和產品適應國際標準與需求,推進智能電網標準的國際化。
企業如何抉擇
智能電網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學科和專業領域,在它身上聯接了眾多的經濟與產業課題。業內對建設智能電網的戰略意義和實施路線已經達成共識,智能電網在促進能源產業優化升級、新能源產業和基礎產業發展、裝備制造業創新和節能環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實現國家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重大意義。白曉民認為,在這一背景下,許多經歷幾十年而日趨成熟的輸變電設備企業都要面臨著如何適應智能電網需要的問題。
智能電網,標準先行。這是我國智能電網建設最明顯的亮點,也表明了我國對智能電網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謹慎。以前,技術標準往往是在產品已研發并運行后才出臺,滯后于產業發展。而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的預先發布,避免了資源浪費和重復投入,規范了行業的有序競爭,指引企業開發適用的產品和系統。
白曉民指出,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的出臺讓設備制造企業面臨了更為嚴峻的技術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將打破設備制造業原有的市場格局,引發新一輪制造業的市場競爭,促使設備產業發生深刻的變革。在這一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中,企業應該何去何從?白曉民認為,企業要特別關注國際國內技術標準體系的進展,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
白曉民強調,標準作為一種重要的導引技術發展的燈塔和指導性文件,企業通過標準體系能夠了解系統的全貌、相關的重點以及彼此間的關聯性,從而掌握產品開發的主動權。企業如果能夠參與或能引領標準的制定,必有助于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不符合市場需求和標準的產品將會失去商機,也必將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從新產品開發角度,白曉民為設備制造企業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在項目的初始階段,要重視各種方案能否有效地解決需求問題。標準在這一階段將強調用戶的需求,需要企業針對電網和用戶需求,選擇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必須使用針對用戶需求的標準;在項目后期應使用適當的標準來指導技術設計和規范,使得系統設計人員和集成人員能交互協調,甚至可以用互換的裝置。
另外,新產品開發還要考慮如下問題:要兼容、融合和利用現有成熟的電力系統;系統和綜合性的項目工程要考慮多方利益,滿足用戶、設備生產商、電力企業和監管部門的要求;堅持標準化的原則,要在關注標準的約束同時,鼓勵創新,開發出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品;應該對必要的接口和產品進行標準化,避免對具體應用和商業案例進行標準化;側重于描述通用需求,避免對細節標準化;避免將解決方案或應用本身進行標準化,否則將嚴重阻礙智能電網的創新和發展。
白曉民最后表示,目前,眾多的智能電網標準還在制定階段,許多技術設備還不成熟,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全面展開,標準體系和標準也要根據需要補充完善。“在這一進程中,企業會面臨著很多的創新機會和機遇,我們也迫切需要電力企業、設備制造企業和相關組織機構之間密切合作,共同完善和推進標準制定,使標準能夠在智能電網建設中切實發揮出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