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減排目標實現的決戰年,明年初就要對“十一五”減排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總考核。面對“十一五”目標大考,中國將交出怎樣一份答卷?
8月27日,作為全國減排工作的具體主管部門——環保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下稱“總量司”)司長趙華林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透著一份做足了功課的從容淡定。
趙華林說:“中國‘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是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別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0%。截止到2009年底,全國COD排放量累計下降9.66%,SO2排放量累計下降13.14%,可見,SO2的指標已經提前完成,而COD的指標實現也勝利在望。中國的‘十一五’減排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2006年:
地方玩貓膩,監管層被嘲笑
對環保人來說,2007年的“兩會”終身難忘。
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溫家寶總理指出,2006年,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有一項目標卻未能完成,這就是節能減排指標。就污染物減排而言,原定當年COD、SO2排放量要分別減少2%,但結果是分別增長了1.2%和1.8%。溫總理強調:“‘十一五’規劃提出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國務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國人大報告節能減排的進展情況,并在‘十一五’期末報告五年這兩個指標的總體完成情況。”
這讓各地政府充分感受到中央政府推進污染減排工作的堅定意志,也讓環保部門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監管重任。
2007年初,為了檢查地方政府2006年的減排情況,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組織了十幾個檢查組到各省調查了解情況,看到的都是從基層逐級上報的統計減排數據。
趙華林向記者回憶了當年的尷尬。“我們到地方檢查,地方的同志說,我的減排數據統計表都在這兒,哪個不準,你盡管查、盡管說啊。說實在的,近10萬家企業的排污統計數據,幾天時間我們也難以逐一核準,即使他們報一些不真實的數據,也拿他沒轍。要是提出看看污水處理廠,地方的同志就帶你去。反正現場檢查時機器都在呼呼地開著,你也看不出什么貓膩。我們前腳剛走,他們后面就會在嘲笑:這么多企業你們能挨個檢查嗎?你們一走機器就可以停了。坦率地講,當時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方法,真的很郁悶。”
更讓他啼笑皆非的是,“‘十一五’目標,要求5年內兩種污染物減排10%,但有些省份居然2006年上報的統計數據就已經減了10%以上。這就是說,他們僅一年就實現了5年目標,有的還大大超額完成了。”
事實上,趙華林深知這些上報的統計數據存在不少水分,有的甚至是虛假的。“十一五”已經過去了一年,但減排工作卻并無實質性進展,一些地方甚至在數據上大做文章。如果這樣下去,“十一五”目標肯定無法完成。
據趙華林透露,2007年初,地方政府上報的減排數據,兩指標雙雙漂亮下降,但環保總局上報的數據則恰恰相反,兩指標不降反升,這一度讓地方政府與環保部門非常對立。
如何去偽存真,確保統計數據和減排成效的真實可靠,成為當務之急。
2007年:
“羊論”巧監管,“吹牛”要交稅
自2007年“兩會”結束后,趙華林和同事們開始了攻關,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思考如何在工作層面推進減排工作,如何量化減排的實際成效,如何考評各地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的新方法和新機制。
“學校沒教這個,書本上也沒有答案。”趙華林向記者直言:“最終,我們推出了一整套的減排指標考核統計體系。這套體系是中國環保人的創新成果,富有中國特色,其它國家并無先例。”
事實證明,這套統計體系對減排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得COD和SO2就此雙雙步入下行通道,向“十一五”目標大踏步邁進。
這套體系和趙華林的“羊論”密切相關。
作為援疆干部,趙華林曾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保局掛職擔任過三年的副局長。他戲稱自己是“牧羊人”出身。“對牧羊的哈薩克人來說,羊有沒有長肉、長多少肉至關重要。怎么來判斷?把羊一個個放到秤上去稱是最準確的,但顯然不現實。他們有一套傳統的方法,即通過羊有沒有吃草來判斷羊有沒有長肉,羊吃了多少草就可以判斷羊長了多少肉。”
在“羊論”的啟發下,趙華林和同事們開始尋找衡量COD和SO2減排指標的“草”。
趙華林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道:“COD的源頭分為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要計算這兩類COD排放量,只要找到GDP的增量和城鎮化率的增量即可。而SO2的增量則由各省的燃煤增加量來確定。”在一段時間內,單位GDP產生的工業COD的排放量是一定的,這就是“排放強度”;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產生的生活COD的排放量也是一定的,這被稱為“COD產生系數”。
具體計算公式為:
工業新增COD排放量=該省GDP增量ד排放強度”;
生活新增COD排放量=該省城鎮人口增量דCOD產生系數”;
新增SO2排放量=各省燃煤增加量×硫份×固定的轉換系數。
過去,對于地方官員來說,GDP越高越好,城鎮化率也是越高越好,這兩個數字標志著官員的政績,也為官員們所喜愛。但“討厭的”趙華林們出現了,他們讓“GDP”和“城鎮化率”背上了“COD”。
“如果你為了政績,虛報GDP 和城鎮化率的話,那你就要承擔由此帶來的COD的虛漲。比起GDP數據的虛夸來說,COD減排需要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趙華林調侃道:“這叫吹牛也要交稅。”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道:“此舉也得到了統計部門的大力贊成,因為減排COD能有效擠去GDP虛高的泡沫。地方政府報的GDP越高,COD的新增量就越高,你需要承擔的減排任務就越重。GDP讓官員當官,但COD卻讓你完不成減排任務。與其說,這是GDP和COD的博弈,不如說是對‘數字出政績’的一種糾偏。”
“三大原則”完善考核體系
計算出COD和SO2的增量,僅僅是減排指標考核統計體系的一部分。這套體系的核心原則有三,即“淡化基數、算清增量、核實減量”。據趙華林介紹,正是這三大原則讓各地政府自2007年起,開足馬力,深挖潛力,全力減排,不敢懈怠。
“‘十一五’減排目標,是在消化5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礎上,再在2005年的基數上下降10%。10%減排目標的確定和‘三大原則’的提出,就是希望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趙華林表示,基數即2005年各省的排放量,是由地方政府上報的,而新方法的數據來源不再依據地方上報,主要考量的是變化的增量,故而基數不再重要,被稱為“淡化基數。”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