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與中石油這樣的大鱷合作當然是好事情,但民企也害怕對方“店大欺客”而喪失平等話語權,致使“招親”變成了“招安”。
據了解,多數民營企業對與中石油合資建項目的積極性不是太大,除非是一些本來就在油氣行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更多的民企還是希望進入中石油的采購企業名錄,或者進入中石油的網絡體系。那么,民企對與中石油合作有什么主要的顧慮?“傍大款”會給民營企業帶來什么樣的風險?
多元化風險
8月初的那場中石油招商會,數十名浙商喝彩連連,甚至連娃哈哈這樣的食品企業巨頭也似乎有興趣分一杯羹。不過,對這樣的選擇也有不看好的。浙江華凱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帥新武告訴《浙商》記者:“娃哈哈進入石化行業不一定對路!石化并非朝陽行業,況且娃哈哈進石化行業無任何優勢,還會影響其食品飲料品牌美譽度。”
對于與石油大鱷的對接,浙江海華集團董事長王志海也有自己的親身經歷與獨到見解,以石油買賣起家的王志海今后并不想在這個領域發展了。他對《浙商》記者說:“這不是我們民營企業做的事!如果做油品銷售,倒買倒賣已經不可能了。如果做油品進口,首先我們沒有資本承擔油價波動的風險,此外我們沒有碼頭,油品進來卸不掉怎么辦?沒有煉油廠,不能加工怎么辦?石油大鱷每年有1000多億元的利潤,即使賠,他們也賠得起,而我們民企賠不起。”
根據王志海的分析,民營企業與石油石化巨頭合作沒有任何優勢。他告訴《浙商》記者:“民營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本實力,也沒有資源與運輸渠道。以前鎮海煉化500萬噸的產能規模就很大了,現在煉油廠動輒規模2000萬噸以上,投資上千億元。如果從寧夏鋪設天然氣管線到浙江,投資有多大?民營企業怎么進入?就算投資得起,專業人才從哪里來?”
政策風險
在溫州做汽配生意的何老板早年在新疆投錢買過油井開采權,每年在上交了計劃內的石油產量后才能將多余的散油拿出來賣,結果沒兩年,開采權又被地方國有石油公司收走了。他說:“如果真能夠參股中石油,或者獲得國內小油井的開采權,多少錢我都肯干,就是怕投了錢政策一變(油井)又給收走了;畢竟現在政策到底怎樣,自己還把不準。”
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相關統計數據,我國的民營石油批發企業已從1998年的3340家下降至663家,其中經營情況較好的實際上只有一二百家,民營加油站也從5.63萬家減少到4.5萬家,民營油企每年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由原來的1000多億元下滑至400多億元。
“我們現在只賣成品油,不考慮參與石油開發的環節,暫時也不打算參股國有石油公司。”中球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文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在目前石油勘探、開采方面都受到政策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民營資本對進入石油行業的高門檻可謂望洋興嘆。
“店大欺客”的風險
除了準入門檻高,油企對接也常常遇到不歡而散的情況。據相關媒體報道,中石化與浙江恒逸集團2008年在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投資的20萬噸己內酰胺項目,目前陷入膠著狀態。兩年來,中石化提供給恒逸石油半成品,并向其提供將半成品加工成己內酰胺的技術合作。但雙方合作兩年后,中石化卻突然“變臉”,只同意向恒逸轉讓部分己內酰胺加工技術。一時間,恒逸集團項目陷入暫停狀態。
看來,與中石油合作,大多數民企最擔心的還是投資收益和平等權益的保障。
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對此的看法是,在諸如石油等壟斷行業,民營經濟還有一些看得見卻進不去的“玻璃門”,或進去了又遭遇在非市場因素干擾下被迫退出的“彈簧門”,這使得民營資本面對壟斷行業時總是又愛又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