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的概念正在逐漸升溫,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歐美多國曾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時,公布本國的智能電網計劃。而國家電網也在去年7月確定了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和總體投資。
智能電網被比喻為電力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電力公司可以通過使用傳感器、計量表、數字控件和分析工具,自動監控電網、優化電網性能、防止斷電、更快地恢復供電,消費者對電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細化到每個聯網裝置。
國外在提智能化的時候主要是指配電網的智能化,國網公司則涉及了發電配電各個環節,與國外智能電網并不一樣,是以長距離、大容量輸電特征的特高壓電網將成為核心環節。雖然在發展方向和技術標準上仍然存在爭議,但對智能電網領域的爭奪戰看來已經開始。這將是一個比3G業務更大的產業空間。
按照國家電網的發展規劃,2009年、2010年是智能電網的“規劃試點階段”,主要工作是制定規劃和相關標準,而即將到來的2011年~2015年,則是智能電網計劃的“全面建設階段”,這一階段的投資金額接近2萬億元。
“堅強智能電網”的投資重點集中在光伏并網、安全監控、智能變電站等領域,地方政府目前紛紛開始建設一系列的智能變電站系統及以智能網絡為概念的新能源基礎。目前也已有多家智能電表企業參與到這一市場的競爭中來,據稱將形成一個40億元的產業鏈。國內有諸多的民營企業已進軍智能電表領域,而盯住智能變電站的大都是行業巨頭。
但對于未來智能電網發展的前景,也有專家指出,自2004年廠網分離后,我國電網投資就落后于電源投資,而配電側的電網建設更是電網建設的薄弱環節,未來以特高壓為骨架強調輸電側的智能電網建設將進一步加大這種差距。這些可能使得智能電網建設忽視分布式能源等配電側的智能化,不能讓廣大電力終端消費者更多地受益。這有可能會對未來的市場空間產生影響。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