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近半年的等待后公布了中標結果。正如市場此前預計的,四家央企子公司以不到0.8元/千瓦時的低價勝出,華銳風電仍是最大的贏家。對于中標價格如此之低,業界頗為憂慮。
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今年5月啟動,共四個項目,均位于江蘇。其中,兩個近海風電項目位于濱海、射陽,各裝機30萬千瓦;兩個潮間帶項目位于東臺和大豐,各20萬千瓦。9月10日開標,每個項目都有15至19家企業或聯合體參與。最終,四家央企子公司中標——大唐集團旗下的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標濱海30萬千瓦項目,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中標射陽30萬千瓦項目,國家電網公司旗下的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獲得20萬千瓦東臺項目,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拿下大豐20萬千瓦項目。
這次招標的一個特點,是項目投資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施工建設企業須捆綁投標。據本刊記者了解,這些電力央企選擇投標伙伴時,不僅考慮對方資質,也不得不考慮對方與風電場所在地政府的關系——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地方發改委正式發函,強烈推薦某風機制造商設備,這種做法引起了業界爭議。
據參與招標的一位風電銷售人士介紹,華銳風電是此次招標最大的贏家——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均與華銳風電綁定。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與上海電氣綁定。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與金風科技綁定。現在,不少落標的風電設備制造商還在積極運作,希望能從中標業主那里分到一小杯羹。
結果預料之中
游戲規則并非是最低價勝出。四個項目的最低競價全部落選,中標電價在全部報價中處于中偏下。但因海上風電成本投入和技術風險遠大于陸上風電,中標價格被業界認為“很難盈利”。
此前,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的稅后上網電價為0.978元/千瓦時。業內一般認為海上風電成本約為陸上風電成本的3倍,目前陸上風電標桿價已被確定在0.5元/千瓦時以上。
但此次最終中標價格均在0.8元/千瓦時以下——濱海項目中標價為0.737元/千瓦時;射陽項目中標價為0.7047元/千瓦時;大豐項目中標價為0.6396元/千瓦時;東臺項目中標價為0.6235元/千瓦時。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此次中標電價水平過低,已接近于江蘇省的陸上風電報價。
報價最高的是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海油)。中海油在濱海和大豐項目上都投出最高報價(1.178元/千瓦時、0.979元/千瓦時),被看做“異類”。在海上風電項目中,除去風機和塔筒由設備制造商負責,基礎和下部建設費用高達30%。中海油具有豐富海洋工程經驗,其報價被業內普遍認為是能保證盈利的價位。中海油早知中標無望。“我們是來幫忙淘汰的。”一位中海油內部人士曾私下表示。
安元易如分析師徐鵬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此次電價很可能是參考陸上風電的方式,即計算出各家報價的平均值,以均值的90%作為標準,高于這一標準所扣的分數要高于低于標準所扣的分數。這種方法雖可淘汰最低報價,但仍對低報價企業更為有利。
在一位參與競標的市場人士看來,報價是否符合上述標準其實無關緊要。同此前數次陸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一樣,競標方甚至在開標儀式前就知道了大致結果。之所以明知結局,還熱熱鬧鬧地參與,一方面是給企業做形象宣傳,為以后拿項目打基礎;一方面也是給主辦方面子,配合展現出中國風電產業“欣欣向榮”的局面。
“評標程序和標準均缺乏透明。除了魯能,其他三家都在意料之中。”這位人士說。[page]
賠本買賣大家搶
有意思的是,這次招標還出現同一集團的多家子公司以不同報價投標一個項目,來增大中標可能性的做法。譬如在濱海項目中,不僅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公司以0.737元/千瓦時價格競標,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也以0.6418元/千瓦時的價格競標。又如,在射陽項目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0.6559元/千瓦時競標,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以0.7047元/千瓦時競標。
為什么會出現眾多電力央企積極賠本競標的局面?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資風電制造商高管認為,對央企來說,第一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政治意義超過經濟意義。五大電力公司素靠傳統火電業務賺錢,風電盤子小,賠一點不影響大局。而且,搶風電份額實際上是為了搶火電份額——根據2007年9月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發電裝機總容量50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集團,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要達到3%(不包括水電),2020年要達到8%。因此,火電盤子越大,對可再生能源新增份額的需求也就越大。
那些與電力央企捆綁競標的風電制造商也各有動機。排名靠前的風機制造商有做大做強的沖動,規模效應一定程度上能壓低成本,個別企業急需訂單業績為啟動IPO做準備。位于第二第三梯隊的風電制造企業,則還在爭市場份額階段,產能在那,“賣是虧,不賣也是虧”,還不如低價打打市場知名度。
施鵬飛認為,低價中標的結局,一方面與電力企業、風電設備商急于占領市場先機的發展戰略相關,一方面也是因企業對海上風電缺乏開發經驗,對日后將要面臨的成本投入、技術風險等估計不足。
“此次海上風電投出的低報價與幾年前陸上風電出現的情況非常相似,當時陸上風電曾出現0.382元/千瓦時超低報價。目前陸上風電的標桿價格已確定在0.5元/千瓦時以上,海上風電未來也會逐漸恢復合理。” 施鵬飛說。
市場對這一畸形競爭的格局十分不看好。摩根士丹利9月13日發布的報告表示,盡管中國風電前景良好,但國有風電制造商壓低價格的行為,除非建造成本明顯下降,否則將使得上述投資長期得不到合理的商業回報。
需要正視的還有風機技術上的挑戰。海上風電項目的設備生產技術要求和施工難度都遠高于陸上風電。龍源電力可再生能源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吳金城指出,國產風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陸上還可通過勤維護解決,但海上成批拆卸返廠修理的成本要高得多。據他透露,目前陸上風機項目已出現了不少技術問題,很多是由于生產商技術把關不嚴,甚至篡改技術參數造成的。
地方政府跳出來
在一些風電設備制造商看來,此次招標競爭難言公平。由于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所在地都在江蘇鹽城附近,地方政府與風電制造商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結果。
鹽城市發改委今年7月2日發函至五大電力集團,題為《關于海上風電特許招標項目推薦使用華銳公司鹽城產風機設備的函》。函中稱,風電裝備產業是鹽城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凡在鹽城投資風電項目都要求使用鹽城生產的風電設備。鑒于華銳公司是鹽城風電產業領域的戰略合作伙伴,鹽城市重點扶持華銳公司。
“為充分利用這次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機遇,加快鹽城風電產業發展,建議貴公司從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與華銳公司結成戰略聯盟,以華銳公司鹽城產風機作為設備選型,參與濱海縣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并且華銳3兆瓦海上風機有較好的運營實績,也有利于貴公司特許權項目中標。”該文寫到。
華銳風電是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去年亞洲首臺3兆瓦海上風機在鹽城下線并實現量產,已成功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安裝34臺,全部并網發電。最近,華銳宣布1月開工的中國第一臺5兆瓦風電機組已于10月12日正式出產。
對鹽城市政府來說,更重要的是,華銳風電2008年7月在鹽都區開建總投資50億元的鹽城產業基地,2009年5月,1.5兆瓦和3兆瓦風電機組批量生產,當年銷售30億元,稅收1.12億元。鹽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朱靜曾表示,華銳今年要翻倍。“兩三年內,銷售可達300億元,納稅10億元!”
“地方保護主義,地方政府對人情因素、稅收貢獻率的考慮,我們也能理解,但這次鹽城市政府做得太過了。”一位風電銷售人士抱怨。華銳風電的競爭者們批評說,如果每個風電場所在地政府都提出使用本地產設備的要求,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除了華銳風電,上海電氣和金風科技也獲得一定份額。這兩家公司在鹽城地區也建有基地,只是速度慢于華銳、規模小于華銳。上海電氣在當地制造基地總投資15億元,主要生產2兆瓦、3.6兆瓦陸上及海上風機。金風科技在大豐的制造基地總投資3億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