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 9月7日,距離中日敏感日“9•18”還有11天,在中國稱為“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的有爭議島嶼附近,日本海上安保廳兩艘巡邏船與一艘中國漁船發生碰撞。日方隨即控制了這艘漁船,并以日本國內法為依據逮捕了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中日外交戰因此事不斷升級。
9月9日,中國派遣漁政執法船前往釣魚島海域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保護中國漁民生命和財產安全。9月13日,經中國政府嚴正交涉,被日方非法抓扣的14名中國漁民安全返國,但船長詹其雄仍被日本扣押。日本海上保安廳表示,如果詹其雄認罪并繳納罰款,就能很快被“釋放”,否則將接受審訊。其中隱含的意思是,中方船長認錯且“被釋放”等于承認釣魚島屬于日本。而自始至終,詹其雄都堅稱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在中國異常強大外交壓力和若隱若現的經濟制裁,最終日本方面9月25日釋放船長詹其雄,關于此次中國漁船被扣事件暫時告一段落。
釣魚島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日之間懸而未決的領土主權爭議問題。而近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的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沖撞中國漁船事件,及隨后由日方挑起的嚴重事態,讓人們的目光再次凝聚于此.
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不容質疑
釣魚島列島位于中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的東海海域,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主要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及一些礁石組成。釣魚島列島總面積約6.3平方公里,其中釣魚島最大,面積4.3平方公里。
自古以來,中國對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早在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就有關于釣魚島的歷史文獻記載。最早明確記載釣魚島的文獻《順風相送》,這是成書于鄭和下西洋年代的中國重要航海圖書,明確提到了福建往琉球的過程中“取釣魚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發現釣魚嶼的明確記載。而據日本史書記載,其最早“發現”釣魚島的時間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國并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后的1884年,而在這之前,中國已經與琉球國有約500年的交往史,中國發現并命名釣魚島的時間,比日本人所謂的“發現”這個島嶼的時間早了四個多世紀,就算日本人也無法推翻這一鐵的事實。
從歷代往琉球冊使記載看,釣魚島歸屬從明代的陳侃開始,往琉球冊封國王的中國使者就在自己的書中不斷提到了釣魚島,而里面有著明確的釣魚島歸屬記載——“五月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指琉球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古米山,即上述之“姑米山”,今天稱為“久米山”,位于釣魚列島以東數十公里處,屬于今天日本沖繩,琉球人到達此處之后,才是“達于家”,則古米山明屬琉球西境之界山,是毫無疑問之事。另一位使者郭汝霖則曾記載說“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赤嶼即釣魚島附屬島嶼赤尾嶼,“界琉球”為使動用法,即此處連接著琉球,為中國之東界。中國往琉球的使者有過類似記述的,還有多次。
歷史鐵證如山,根本不容辯駁,中國絕對擁有釣魚島的主權。甚至釣魚島、赤尾嶼、黃尾嶼等中國人賦予的稱謂,在日本以往的文獻中也曾經長期存在過。但為何日本總是回避鐵一般的歷史明證,尤其近代以來,日本從不間斷得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打著巧取豪奪的“鬼算盤”?
日本覬覦釣魚島背后戰略位置和海底資源
輿論普遍認為,日本之所以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久懷鬼胎,基于兩個原因。
一是釣魚島重要的戰略位置。冷戰結束后,日本經濟空間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向政治大國邁進的腳步,試圖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而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釣魚列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
由于釣魚島距日本本土1000余海里,距琉球群島80多海里,距臺灣基隆僅70多海里,距中國大陸90海里,在戰略意義上,該列島可以為日本利用、作為日再次侵略臺灣的橋梁或前進基地;也可以成為我保衛國家東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擴張勢力南下的前哨。正如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指出的那樣,釣魚島既適合建立電子警戒裝置,也可設置導彈。這意味著日本可在此建立一個本土以外的軍事基地,從而對中國的國防安全構成嚴重的軍事威脅。
除了釣魚島極具形勝的戰略沖要位置,引起日本圖謀釣魚島主權的第二個原因,在于釣魚島附近海域豐富的儲藏資源。
回顧中日釣魚島之爭歷史不難發現,中日之間對此真正有所爭議并形成第一次爭端高潮的時間是本世紀70年代初。而就在爭議爆發不久之前的1968年,聯合國亞洲經濟委員會通過對臺灣海峽以北海底資源的勘測,發現括釣魚列島在內地廣大東海海域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海底石油資源。作為資源短缺、飽受石油缺乏困擾的日本,對釣魚島不可能不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正是此后,日本政府才在戰后首次正式提出了對釣魚列島的主權要求。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對新發現的石油資源占有欲驅使,日本圖謀釣魚島主權的動機不會如此強烈。
就海底資源而言,釣魚島周圍海域海底石油儲量巨大,可達30-70億噸,甚至被認為很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除了巨額的石油儲量,其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年捕量可達15萬噸。
按照聯合國1992年公布的《國際海洋法公約》關于“主權國家以200海里內的海域為其經濟專屬區”的條款,釣魚島的實際價值是以該島嶼為依托,半徑為200海里的龐大海域以及周圍海域內的海底石油、礦產、海洋漁業等海洋資源以及領海、領空的交通、運輸權和未來潛在的資源,這些資源均應屬主權國。
如果日本侵占了釣魚島就意味著中國東海海域將有74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被日本竊取,這意味著東海海域一半的海洋油氣資源將被日本貪婪瓜分。而如果釣魚島不屬于日本,那么從日本現在所管轄的琉球群島最西方的島嶼畫一個200海里的經濟領海,充其量只不過和中國所屬釣魚島附近漁場有部分重疊,對中國在東海大陸架的海洋經濟利益就無從染指了。這種誘人的資源憧憬,也成為日本不惜一切代價圖謀釣魚島主權的首要動因。
盡管本次中國漁船被扣事件,因為船長詹其雄歸國而暫告段落,但中日圍繞釣魚島主權的爭端還遠未結束,恰恰相反,這次危機只是中日釣魚島問題的一個插曲,僅僅是未來釣魚島爭端的一次寫照,在資源日益稀缺的21世紀,圍繞釣魚島在內的東海爭端或許將成為中日外交層面一個異常不穩定的危險的導火索。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