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須探索一個能從中獲利的商業模式
■ 文 / 蘇龍飛
在“2010中國最具創新力公司”調查和采訪過程中,《經理人》發現,低碳創新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新追求。
上海世博會場館,就成為企業低碳創新的大舞臺—主題館和中國館的太陽能光伏項目由無錫尚德承建;所有場館的空調都是遠大集團提供的非電空調;服務于園區的400余輛電動環保車是由日新電動車公司生產;萬科甚至于造了一個“萬科館”來強調其“低碳建筑”理念⋯⋯
由麥秸稈板搭建而成的萬科館
“采用低碳技術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不但為企業帶來收益的增加,而且會帶來品牌力的提升。對中國的制造型企業來說,也是企業改變產品結構和產品升級的良機。”氣候組織中國區總裁吳昌華接受《經理人》采訪時說。
怎樣才能在低碳大潮中挖掘到屬于自己的商業機會?吳昌華表示,“更重要的是探索一個能從中獲利的商業模式。”具體來說,企業可以通過四個層面進行低碳創新獲得商業機會。
以“碳資產”換取資金和技術
目前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參與到全球碳市場中,其具體有兩種交易模式:二氧化碳換資金、二氧化碳換技術。
所ν“二氧化碳換資金”,通俗的說就是,國內企業投資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業項目,將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聯合國氣候組織核實之后,可以出售給發達國家。
所ν“二氧化碳換技術”,通俗的說就是,國內企業缺乏某項關鍵技術,發達國家愿意無償提供相關技術,但條件是,因技術改善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經聯合國氣候組織核實之后無償讓渡于外資方。
舉例來說,投資某個工業項目,按傳統方式運行,可能ÿ年要排放二氧化碳1萬噸,但是如果采取一些替代方式,能使得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減少至5000噸,那ô年排放量就減少了5000噸。而這5000噸的減排量,經過“審核認證”之后,即可在國際碳交易市場出售。
設立一個CDM項目,是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吳昌華表示:“CDM項目目前主要應用于石油、化工、水泥、鋼鐵等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行業,采用一些新的技術實現減排。”
進行清潔能源投資
除了以上傳統能源行業可以從“低碳”中掘得商機,一些新能源行業同樣可以利用低碳獲益。以尚德為代表的太陽能企業、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風能企業,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將陽光、風力、潮汐、沼氣等自然能源直接轉化成電能,同時并不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吳昌華分析道:“有些企業它從創立之初,就是立足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源Σ機這樣一個大環境,去捕捉一些商業機會。”
從事清潔能源開發的企業,其獲利來源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實現:其一,其利用各種自然能源轉化成的電力能源及整體解決方案的銷售收入;其二,實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額度,可以出售給發達國家。比如,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從事垃圾綜合處理,首先他們利用垃圾填埋產生的沼氣發電,將電能賣給國家電網;其次他們將垃圾沼氣發電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出售給了奧地利買家。
從事合同能源管理
除了參與國際碳交易之外,企業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商業利益,吳昌華說道,“有些新型企業,在整個價值鏈條當中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利的λ置,比如提供節能解決方案的一些企業。”有的企業專門從事節能控制,比如對企業的耗電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假如一個月原先需要耗電100萬度,經過節能公司技術改造之后,耗電量下降到了70萬度,就減少了30萬度的電費支出,那ô節能公司就可以就這節省的30萬度電費進行利益分成。整個節能改造的設備及資金支出由節能公司投入,耗電企業無需增加任何投入。
這種模式,無論是對于耗能的企業還是節能方案供應商來說,都是雙贏的。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日趨嚴厲,這一類節能方案供應商,將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爭取政府的節能技術補貼
對于一些非高污染的制造企業來說,因為它們進行技術改造能夠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相對較少,因而難以參與國際的碳交易。這類企業可以通過開發節能產品來參與低碳競爭,然而,畢竟投入節能產品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收益δ必能夠即期顯現,因而其動力有些不足。吳昌華表示:“這當中確實還有一筆經濟賬,這涉及到成本及時間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動。”
目前,政府致力于節能減排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其中就包括協助企業開發節能產品的財政補貼。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家財政給與相關新能源汽車生產商補貼。從事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比亞迪將從中獲得最大收益。同時,比亞迪也獲得了深圳市政府的專項財政補貼。
一些搶先開發低碳節能產品的企業,無疑就占據了更有利的先機,而且現在的研發投入還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財政補貼,等于是政府協助企業搶占δ來市場。隨著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營銷等觀念的不斷傳播與普及,綠色創新不但影響著企業的現在,而且影響著公司的δ來。δ來企業將越來越多地通過低碳創新,參與到低碳市場的爭奪中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