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光伏行業雙城記 尚德英利的愛恨情仇

2010-11-08 13:21:53 中國聯合商報

一直以來,無錫尚德的成功都被看成是業界的神話,讓很多人津津樂道。而今年,南非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現,讓中國英利大有“蓋過”尚德的勢頭。

5年前,當尚德剝去國有股份外衣成功上市的時候,苗連生和他的中國英利還在被國有股份制改革所羈絆。而同樣是在2005年,中國英利控股的天威英利與無錫尚德為爭硅源交戰蜀川,卻因英利有國有控股的背景,使獲勝的天平傾向了自己,尚德由此敗北。

如今,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尚德、英利都在借機擴大地盤,但在方式和路徑選擇上則大有不同——前者在提升技術研發的同時,也在打造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后者則以完整的產業鏈做依托,視線開始轉向于做技術和標準的制定者。

英利集團CFO李宗煒曾表示:“目前,國內的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大魚吃小魚’的規模化階段,由垂直并購轉向橫向并購。”那么,尚德、英利這兩大太陽能巨頭在成長了數年之后,新的交鋒是否還將上演?

英利無耐的“紅頂商人”之路

1998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尚德落戶無錫。這兩家企業成立之路都充滿坎坷。

當苗連生厭倦于倒賣化妝品的時候,其眼光瞄向了光伏太陽能。1993年,他從日本引進了一條太陽能霓虹燈生產線,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新能源概念。與施正榮常年沉浸于光伏研究不同的是,苗連生選擇太陽能依靠的是商人敏銳的嗅覺。

不過,要發展太陽能,只能通過國家開發銀行進行貸款,英利作為民營企業當時根本沒有獲得貸款的機會。無奈之余,苗連生只有出讓60%的股權引入國有資本,將公司進行重組,才有了后來的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引入的國有資本便是擁有政府背景的天威保變,雙方達成了君子協定:保變不干涉經營,只以投資者身份參與。英利重組后第二年,便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生產項目,這是我國首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晶硅太陽能光伏產品示范生產線。但很多人并不看好這個項目。

作為投資方的天威保變,在投資英利的時候很多人就有不少顧慮:其一,顧忌于英利的民營企業身份;其二,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太陽能光伏是干什么的。這與施正榮最初遇到的尷尬如出一轍——當尚德決定拿太陽能產品去打開市場的時候,國內沒有人敢保證“那玩意兒好用”,同時,很多人對國產貨也不感興趣。

面臨生存危機均“亮劍”海外

國內市場四處碰壁,無奈之下,英利和尚德將出路瞄向了國際市場。此時,傳統能源危機的加劇迫使各國政府加快了對可再生能源探索的步伐,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太陽能等綠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最有前瞻意識的當數日本,早在1994年就出臺了太陽能電池發電補助獎勵辦法。2004年8月,德國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成為《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對光伏電池的市場需求首先膨脹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苗連生開始改變策略,意識到國際市場才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拉動力。2004年,苗連生從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起步率先啟動德國市場,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緊隨其后。同樣,尚德在面臨成長瓶頸的時候,最大的轉機是從德國弗賴堡——那個被譽為“太陽能之都”的地方開始的。兩者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歷史有著驚人的巧合。

2003年6月,國際新能源產品展銷會在弗賴堡舉辦,這是尚德千載難逢的機會。由于產品質量過硬,又有國際認證,不少德國經銷商在展會上對尚德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大批訂單從海外涌向尚德,公司此前積壓的電池板很快被搶購一空。

如今看來,盡管尚德和英利的市場開拓源自于國際市場,但它們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策略。這自然與他們領軍人物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

發展脈絡大相徑庭

盡管苗連生意識到國際巨大的市場才是中國光伏產品的出路,但卻苦于沒有走向國際市場的“出門證”。彼時,無錫尚德因施正榮技術出身的優勢,在國外市場上游刃有余。

早在1995年施正榮的導師馬丁成立太平洋太陽能公司時,施正榮就擁有十幾項國際發明專利。施正榮正是憑借他掌握的十幾項技術專利,從事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產,把太陽光能通過太陽能電池轉化為電能的創業項目。創業時,除了技術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

施正榮深知技術對于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白手起家的創業型企業,技術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同時,有著留洋背景的施正榮,也深知國際認證對于產品推廣的意義和重要作用。在尚德剛開始投產時,施正榮并沒有急于投放市場,而是把產品送往世界各大權威機構進行檢測。

真金不怕火煉。就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一年內,無錫尚德幾乎拿下了所有的國際認證,繼而又通過了一系列國外權威機構的認證。這些都為尚德光伏產品后來順利進入各國市場打開了大門。在德國展銷會上,尚德之所以能一炮打響,重要的因素還在于這些“出門證”。

與尚德的技術先行完全不同的是,依靠營銷起家的苗連生把市場風格完全融入了英利。英利很早就在海外聘請擁有金融界和政界關系網的當地人成立分公司,并在歐洲太陽能工程主流市場與BP、夏普等國際對手多次對決。

英利另一個敢于挑戰甚至超越尚德的殺手锏,便是完整的產業鏈。英利的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從制造多晶硅錠、硅片、光伏電池片、光伏電池組件、光伏應用系統到光伏系統集成、安裝服務的整個光伏產業鏈。不但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美國BPSOLAR、德國DEUTSCHESOLAR、日本SHARP三家有這樣的實力。

英利正是得益于完整的產業鏈,才與全球主供應商和二級市場建立了穩固的供應關系。這種關系使其硅料庫存可以達到80天左右。而尚德上市時招股章程顯示,公司僅有一天半的庫存量,停工待料的風險劍懸于頭。

如今看來,若不是英利上市面臨更多羈絆,“中國光伏電池之王”的桂冠花落誰家也未可知。盡管此前英利出讓控股權謀取了后發,但等到試圖規劃更大藍圖的時候,卻發現前路依然障礙重重。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吹響上市集結號時 英利卻成哭泣者

對于那時的英利來講,更大的藍圖就是海外上市從而實現快速崛起。同樣,尚德創始人施正榮也有類似的想法,而且尚德的步子顯然要比英利邁得快一些。

2004年下半年,國內光伏市場急劇變化。尚德的競爭對手迅速崛起,此時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已經難以維持其原有的優勢。在股東們無意追加投資、銀行負債率高達60%的情況下,尚德要繼續保持行業地位,上市就成了必然之舉。

對于施正榮來說,能夠通過海外上市取得對企業的絕對控股權完全符合自身的利益。伴隨著李延人國有股份代言人的離開,尚德醞釀已久的國有股退出計劃開始逐步實施,這也是尚德私有化的序幕。

盡管實施初期困難重重,但幸運的是,施正榮的國有股退出方案最終得到了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的肯定。2005年3月,所有國有股東均同意在股權退出協議上簽字。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施正榮說:“國有股的退出,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當時仍經歷了10個月的心理戰,最后還是政府的一聲令下才得以落實。如果沒有那一聲令下,尚德估計重組不了。”

2005年12月14日,施正榮敲響了美國紐約交易所的鐘聲,尚德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英利似乎并沒有那么幸運。2006年上市前夕,為了控股,苗連生必須奪回關鍵性的2%的股權,為此苗花了2500萬元——這可比當年轉讓高出了16倍。根據天威保變公告的《境外上市細化方案》顯示,總體思路是苗連生以天威英利51%的股東權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變以天威英利49%的股權換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最終天威英利成為外商獨資企業,而天威保變成為一家紐交所上市公司的股東。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紐交所上市。敲鐘人正是苗連生。

但隨后的故事卻頗為尷尬,英利綠色能源開盤10.80美元,收于10.50美元,跌破11美元的發行價。而當年在同一地點上市的尚德,開盤當日股價大漲40%,收于21.20美元。業內人士分析稱,英利錯過了最寶貴的上市時機,在經過一輪太陽能企業海外上市潮之后,它才姍姍來遲,較尚德晚了一年半。

如今看來,上市過程中英利和尚德同樣搭建了復雜的海外股權結構,但是尚德的國有股東選擇了退出,而英利內部股權卻一直糾纏不清。

“紅項子”又成克敵致勝的利器

政府扶持、上市融資、迅速崛起,尚德和英利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正面交鋒不可避免。近年來,中國光伏業“南北雙雄”就出現了“蜀川硅源之爭”和“爭奪特許招標權”兩次大的較量。

2005年前后,國內光伏產業正處于快速上升的黃金時期,誰擁有最多、最便宜的多晶硅,誰就掌握了光伏產業的命脈——那是一個“擁硅者為王”的時代。

此時,都有著做大做強目標的尚德和英利四處尋硅,“撞車”則成為必然。

在2005年初,四川新光硅業由于項目進展緩慢,便決定引進新的投資方,消息一出尚德和英利聞風而至。盡管那時,全國號稱千噸級的生產線有好幾個,但因技術、發展時間和能否獲批等原因,短期內能形成有效產能的只有新光硅業一家。為此,尚德、英利都志在必得。

這也是尚德和英利展開的第一次上游資源爭奪戰。

爭奪的結果是,新光硅業選擇了天威保變,也就是英利的控股方。天威保變以1.1億元進入新光硅業成為第二大股東,持有新光硅業35.7%的股權。作為帶有強烈的政府背景的新光硅業,其建立、項目發展的整個過程,都得到了四川省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見,新光硅業在2005年初增資擴股時,選擇“國字號”的天威保變是在權衡利弊之后的明智之舉。

四川失意后,尚德不得已將視角轉向了河南洛陽。因為那時全國擁有“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工藝的除了四川新光硅業外,只有洛陽中硅。

尚德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生產線直接安置在了洛陽,其旗下的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緊鄰洛陽中硅的生產工廠——后者即將成為尚德盤中之餐。

去年3月22日,敦煌10MW項目特許權招標會上,尚德、英利再次相遇。敦煌10MW項目特許權招標——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國家發改委表態將以此項目確定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并確定放開的市場規模。

國內光伏企業的第一梯隊英利與國投電力、無錫尚德與中國節能、中廣核與賽維的百世德組成強強聯合的陣營,在敦煌展開一場貼身肉搏。

在1.53元、1.44元、1.09元等此起彼伏的報價聲中,英利突然報出0.69元/千瓦時的最低價,嘈雜的會場瞬間凝固,頃刻的寂靜后便是一片嘩然。此時的尚德對于這樣的報價顯然也無法接受。事實上,為了應對此輪招標,早在2009年初,無錫尚德就已經聯合了13家主要太陽能企業,將“1元/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的方案上報給了科技部,這當中并未見英利的身影。而不久后的招標會上,英利卻以這種前所未有的低價將上述方案丟到了角落。

這也讓尚德這個國內光伏領域的佼佼者著實汗顏了一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光伏行業 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