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屆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等展會中,聚焦“智能電網”成為設備相關業的主要話題。
各個會議的與會代表都是業內人士,無論是科技部、國家發改委、中科院專家,還是百余家電工企業代表,都對智能電網乃至國家電網公司的智能電網藍圖了然于心。
但他們還想了解更多。智能的電網需要聰明的設備作支撐,如今智能電網正從概念變成現實,那么電力設備是否更加聰明?智能電力設備的研發路線是否正確?這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此次論壇正好創造了機會。
智能電網“物聯”,電力設備“可追蹤”
智能電網究竟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生活?不同的人描繪了不同的圖景。一些電力技術研究人員認為,智能電網時代,電網應該是“可自愈”的,既能夠將隱患消滅于萌芽,又能夠在故障后快速恢復運行;參觀了上海世博會的普通人更關注智能電網帶來的便捷生活,譬如出門在外也可控制家里的電器。
這些圖景都很美好。不過,對于智能電網專家、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蔡國雄來說,他更愿意把智能電網與物聯網聯系到一起。
蔡國雄以自己的經歷舉了一個例子。他舉起手中的蘋果牌手機說,“這是我女兒買給我的,一周前在網上下的訂單,昨天剛剛收到。”
“幾天前,我問女兒,訂購的手機到哪里了?女兒在網上查了一下,告訴我,已經到首都機場了。”蔡國雄說,“這個手機的位置始終是明確的,也就是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始終處于可追蹤的狀態。‘物’可追蹤,這就是物聯網的一大特征。”
為何物聯網中的“物”可追蹤?原因就在于“物”與“人”是互動的。蔡國雄的女兒關注著這一只手機,而不是其他;手機在運輸過程中,走過的每一環節都被如實反映出來。
蔡國雄認為,聰明的智能電網,也應實現“物”可追蹤,實現“物”與“人”的互動。這就對電力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力設備實現可追蹤了嗎?能夠與運行人員互動嗎?
聰明的電力設備意味著,電網內的每一臺變壓器、電抗器、高壓開關等,都能被運行管理人員區分開;而這些設備的位置、運行狀態、運行年限等信息,也能明確反饋給運行管理人員。
現實,與理想差距頗大
可追蹤、互動,是智能電網對電力設備的要求。但所有人都很清楚,這很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可能實現。蔡國雄因此希望,電工企業“至少現在要做到,每個電力設備有一個獨特的IP地址”。這樣,至少能讓運行管理人員辨識每一臺不同的設備。
蔡國雄的話,讓在場的設備企業看到了產品與真正智能的差距。一位企業代表向專家發問:“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是企業的技術實力不足,還是產品前瞻性不夠?”
專家們認為,電工企業沒有足夠的服務意識,是問題產生的一大根源。只有服務意識上去了,電工企業才能跟上用戶的發展步伐。
這里的“服務意識”,不是指售后服務。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陸燕蓀說,所謂的“服務意識”,就是電工企業要考慮用戶所想,自覺滿足用戶不斷進步的要求。
以變壓器為例。建設智能電網,需要對變壓器進行在線監測,以便實時了解其運行狀態。當前,在線監測的方法一般是在變壓器內特定位置安裝傳感器,但是至今,大多數企業也沒有考慮在制造設備時預埋傳感器,或者為用戶安裝傳感器預留空間。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黃強在研究電氣化鐵路技術時,也有過類似經歷。“在做研究時,我們希望企業提供小而精的設備。小,不是指設備體積小,而是生產批量小。但很多企業說提供不了。比如我們需要100個部件,企業說做不了,只能1萬個起訂。”
對于服務意識的欠缺,企業代表認為有客觀原因。很多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做起,保留著原來計劃經濟體制時的“計劃”概念。再加上這些年來電網建設一直火熱,多數電力設備產品供不應求,延遲了企業從“計劃”向“市場”的觀念轉變。
在服務意識上的“計劃”概念,是企業的思維方法問題。除此以外,陸燕蓀還提到了企業的研發環境問題——“產學研”結合,卻沒有“用”的事情,顯然是不足的。
“產學研”是我國企業科研的重要方法,很多科技成果由此產生。但是“產學研”與“用”往往是分離的,“產學研用”在我國尚未普遍開展。
事實已經證明,“產學研用”更加有效。2008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曾召開座談會,總結特高壓設備研制經驗。與會的國家部委相關領導、國家電網公司專家以及電工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產學研與用相結合,是最為重要的一條經驗。
陸燕蓀說,從“產學研”到“產學研用”,變化的不僅是多了一個參與方,還是一種理念的轉變:從做什么就讓客戶買什么,到客戶需要什么企業就做什么。專家希望企業將來能達到更高一層的境界:客戶未來需要什么,企業現在就要做什么。
設備“智能”未來可期
雖然電工設備與可追蹤、互動的要求尚有差距,不過欣慰的是,電工企業已經在正確的研發路線上摸索。
一個轉變是,電工企業越來越注重用戶需求,并研發相應產品。一位熟悉特變電工衡變技術研發的人士表示,衡變此前已經了解了客戶關于預留傳感器空間的訴求,并正在嘗試研發可預設傳感器放置點的產品。
另一個轉變是,在電力設備可辨識方面,部分廠家已做出探索。在向上特高壓直流工程中,ABB為換流變壓器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還提供了一臺監測設備。同樣,南通曉星公司也研制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嘗試解決變壓器的監測問題。
設備的進步需要標準支撐。作為對設備研發的支持,智能設備標準化研發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標準部主任、北京電工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盧琛鈺向與會代表保證,電器工業標準化工作將根據智能電網發展情況及時開展。
盧琛鈺表示,他們將配合相關部門和電網企業,加大智能電網領域標準化工作。例如,在智能電網設備這一塊,他們已經成立了智能電網設備分委員會,計劃首先啟動輸和配兩方面,爾后全面啟動。
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胥和平說:“我們將面臨長時期的產品升級過程,就是智能化過程。”“聰明”的電力設備是發展的必然,企業要做的就是縮短實現的時間。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