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油荒是周期性的,每年必然進入陣痛期,今年愈演愈烈,成為延續數年的柴油荒之最,川陜交界綿延數十里的加油車,是對中國油荒損害經濟效率的有力控訴。
目前油荒略有緩解,只要機制不改,一旦油價開始博弈,我們可以屈指盼望下一輪油荒的到來。
為油荒辯解的幾個理由都站不住腳。
今年油價短期上漲不可能解釋周期性油荒,更何況,全球原油價格目前正處于震蕩期,并沒有明顯的上漲或者下跌。
所謂供需緊張更是無中生有。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2.76億噸猛增至4.77億噸,21世紀以來的十年,中國煉油能力激增72.8%,中石化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公司,中石油位居第八。據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預計,2010年由于全國將新增煉油能力2000萬噸以上,成品油市場,包括柴油市場總體仍將供大于求。今年以來,中石油、中石化等煉化企業一度擔心柴油產能過剩。作為煉油大國,中國產能絕不緊張。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1到 9月份,全國柴油的產量同比增長了15% 左右,前九個月產能達到 8900萬噸,不存在產能不足的問題。
所謂民資炒作是尋找替罪羊,民營煉油企業處于無米下鍋的饑餓狀態,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韓寶林表示,目前全國民企的煉化能力大約在1億噸,但現實情況是僅能獲得5000萬噸左右的“原料”,普遍“饑餓”,民企只能通過煉化下游的精細化工實現盈利,能供應市場的成品油有限。原料被控制、批發被控制,還要諉過于人,實在是機關算盡。就算油販子囤油,能掀起多大的浪花,石油巨頭自己囤油,還能有市場什么事?
拉閘限電與公路物流不是柴油荒主因,我國的公路物流今年沒有激增,拉閘限電影響的是部分地區,不可能爆發全面油荒。
主因在于石油巨頭對于產量與價格的遲鈍,對于市場判斷失誤在先,有恃無恐自認為油荒無可畏懼才是主因。
在產能過剩的預期下,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為了消化庫存,開始加大出口,甚至不惜低價出口。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成品油出口2102萬噸,同比增長23.4%,其中9月份成品油出口209萬噸,柴油出口36.81萬噸,同比增長25.3%。同時,海關統計顯示,9月、10月,成品油出口均價明顯降低。早在今年5月,《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兩大巨頭以低于國內成品油稅前價10%的價格出口海外,同時在國內一再謀求上調成品油價。
油荒大面積爆發,石油巨頭才開始手忙腳亂地進口,中石油向海外進口20萬噸柴油以解燃眉之急。中石油方面宣稱,11月19日,3.5萬噸進口柴油正式到岸,即將投放柴油緊缺的沿海市場。
從歷年情況看,我國大致存在以下幾種油荒模式:油價大幅上升而成品油價不升時,油企會有賭氣性油荒,主要表現在煉油廠大檢修、市場只有求饒;過度儲存型油荒,在油價節節上升、成品油價格上升時,油企笑逐顏開庫存大規模增加,不料市場風云突變,只好擴大出口,而忽視國內的需求;還有逼宮型油荒,煉油企業虧損,油企就會借口成本上升上市公眾公司需求市場定價,減少對民間油商的批發,造成民間商人無油可賣,只能關門大吉。
本應成為中國經濟干城的石油巨頭紊亂了市場周期,加劇了通脹恐慌,降低了經濟效率,讓市場更不安全。
近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上書商務部,建議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市場主體,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推動民營石油石化企業進入石油上中下游各領域;建立可交易的石油交易平臺,希望大小企業都可以進行交易,從而放開石油進口權。在管理下的民營企業有序進入,開放民營大油企的進口權,是解決油荒的治本之術。
周期性的油荒是價格扭曲、價格遲鈍、壟斷的共同產物,玻璃天花板不破,油荒就不可能緩解。
一年年的油荒,怎么對得起高價購油者,怎么對得起寒冬中排幾十里的隊加油吃方便面的司機?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