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并網配套工程建設,有效發展風電。建設6個陸上和2個沿海及海上大型風電基地,新建裝機7000萬千瓦以上。”
“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促進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推廣應用。”
“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建成太陽能電站500萬千瓦以上。”
“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區發展核電。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開工建設核電4000萬千瓦。”
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描繪的未來5年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藍圖。
經濟轉型需要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比2009年增長5.9%。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強。
“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相關專家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長期過度依賴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費結構明顯不合理。
2009年,我國的全部化石能源消費約占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的90%。以煤炭、石油為主要燃料,導致對環境的污染,加上化石能源儲量有限,繼續依賴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步驟。”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執行會長張征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建成10個規模較大的新能源基地,有近百座城市提出要把太陽能、風能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新能源產業將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
“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使支撐經濟增長的能源需求越來越具有剛性。”張征宇表示,一方面能源需求增長加劇,另一方面傳統化石能源總量有限。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尋求新的供給渠道,新能源正好適應了這一歷史需求。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跳躍式發展,到2010年年底,新能源年利用總量達3億噸標準煤,占當年能源消費總量的9.6%,為降低排放做出了巨大貢獻。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到“十二五”末,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1.4%。新能源產業迎來巨大政策效應和經濟效應,因此新能源領域的產業革命代表著未來經濟轉型的方向。
規劃美好未來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6個陸上和2個沿海及海上大型風電基地,新建裝機7000萬千瓦以上。專家認為,與近幾年的實際發展速度相比,這個目標并不高。
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5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特別是2005年,我國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方向,極大地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2005年我國開始了百萬千瓦級風電規劃,2008年啟動了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2008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630萬千瓦,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22%;2009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1202萬千瓦,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33%。至2009年,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由126萬千瓦增長到近2412萬千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遠高于世界風電平均發展速度。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2011年1月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顯示,2005-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經歷了5年的翻倍增長。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4183萬千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
在發展太陽能方面,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建成5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電站。
“對于我國太陽能資源來說,這個目標并不高。”專家表示,我國太陽能資源被分成4類地區: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太陽能資源很豐富的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太陽能資源一般的地區。最豐富的地區,比如西藏、新疆南部、內蒙古等地區;第二類的比如華北地區,甚至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稍微差一些的,比如云南、四川、貴州??偟膩碇v,太陽能資源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充裕,都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只不過發電小時數有些區別。在我國,太陽能資源比水電和風電更加均勻,幾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page]
針對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核電發展目標,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表示,“十二五”期間,就運行核電規模來說,我國將進入世界核電大國行列。今后5年,將會有30臺左右核電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將達到3200億千瓦時,核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2%。
近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強烈地震導致的核泄漏事故引發人們對核電安全的擔憂。我國目前核電發展已駛入快車道,核電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此前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實際上已指明了我國核電發展的方向。
據了解,2010年我國建成2臺新的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營的核電機組增至13臺,總裝機容量達到1080萬千瓦,占世界核電總裝機容量3.75億千瓦的2.88%;2010年我國新開工建設10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達到28臺,總裝機容量為3097萬千瓦,占全球在建核電總規模的40%以上。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風能、太陽能、核能幾大新能源領域發展迅猛,多項指標已經跨入世界前列,但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比如由于政策效應引發的風能與太陽能產業重復建設和分散經營,進而導致的相對產能過剩現象在全國已相當普遍,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直接影響了新能源產業的規?;M程與整體研發水平。
“與常規能源成熟的技術和龐大的市場規模相比,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成本普遍偏高。”專家表示,如果燃煤發電成本為1,則小水電的發電成本為1.2,生物質(沼氣)發電為1.5,風力發電為2.3,光伏發電為4。高昂的成本是阻礙新能源市場化和商用化的直接原因。
“光伏電池在我國普通消費者中幾乎沒有市場,這與光伏發電的高成本有很大關聯。”專家表示,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占據全球市場1/3的份額,但有近90%銷往國外,國內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技術瓶頸也是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并未完全掌握新能源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仍然依賴進口。比如對風電新機型開發能力不足,控制系統、關鍵軸承仍然依靠進口,且兆瓦級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率不到30%;在太陽能硅原料的制造環節,發達國家提純1000克多晶硅所需的費用約為20美元,我國企業的平均成本是50-60美元,而且因缺少先進的提純技術,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專家認為,針對當前消費理念滯后、市場需求啟動不足,以及企業研發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十二五”時期,我國新能源產業優化發展的形勢十分嚴峻。優化新能源產業,一方面依靠全社會對其重要性、緊迫性的足夠認識,另一方面也依靠先進的技術和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新能源產業屬于新興產業范疇,具有市場不確定性、高風險性以及高技術標準要求等特性,因此政府的強力驅動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