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核電事故,都會令發展中的核電產業重新回到起點——該不該發展核電?核電是否真的安全、環保,既定核電計劃是否過于冒進,核電是否真的比光電、風電等更為經濟實用,如此等等,眾說紛紜。
作為目前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所受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3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立即停止建設;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并要求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隨著日本核電事故的升級及其后續不確定性的加劇,顯而易見,中國核電產業正進入新的變局。
多年從無事故
自1984年破土動工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至今,中國已在發展核電產業的路上走了27年。
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成的首座核電站,1991年12月并網發電。但實際上,中國第二個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的起步要比秦山核電站更早。
時間追溯到1980年代初。其時,香港電力供應一度緊張,為抓住商機,中國計劃在靠近香港、廣州、深圳等電力負荷中心的大亞灣畔嶺澳村建設一座核電站。該電站引入香港供電商參股,所發電力的大部分亦將售予香港。
由于大亞灣距香港的直線距離僅有45公里,加上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發生,故在該電站籌備期間,曾先后發生香港民眾集會反對建設核電站等事件。據可查資料,當地56個社會團體發動了104萬港人簽名請愿,要求停建、緩建大亞灣核電站。
但在提高其安全設計等級之后,中國還是決定上馬該核電站。1986年7月,鄧小平通過電報一錘定音:“中央領導對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1987年,大亞灣核電站開工,為了保障安全,其抗震設計達到了十級地震的強度。1994年2月1日,該電站正式實現商業運營。
迄今,中國內地已經有13臺核電機組在運行中,總裝機容量達1080萬千瓦。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評級,中國核電商業運行至今17年時間,從未發生過一次2級或者2級以上的核電事件或事故。
[page]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規定,核安全事件共分為7級,其中1級至3級為事件,4級至7級為事故。
而根據路透社的數據,世界上已經發生過2級及2級以上核電安全事件或者事故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一次5級,加拿大一次5級,英國一次3級、一次5級,法國一次4級、一次2級,西班牙一次3級,比利時一次4級,俄羅斯一次6級、一次4級,烏克蘭一次7級(切爾諾貝利),土耳其一次3級,匈牙利一次3級,斯洛伐克一次4級。日本則有一次4級、兩次2級(不包括此次福島核電事件)。
與上述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核電產業發展還算順利。但其中亦小“險”不斷。2010年9月,嶺澳核電站二期3號機組投入商業運營時,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兼國家核安全局局長李干杰就在演講中表示,中國核電“勢頭不錯,隱患不少,務必保持清醒頭腦”。
李干杰認為,核電建設質量控制壓力在持續加大,形勢不容樂觀,“核電建設過程中,雖然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質量事件,但小的問題卻是發生了不少,并且其中許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引人深思和擔憂”。
5年大步躍進
在此次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前,中國的核電產業發展正在大步躍進。
經歷了近20年的緩慢發展以后,中國核電產業在2004年前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共核準13個核電項目,34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702萬千瓦。最近五年來,中國年均有近七百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機組獲準開工建設。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在建核電站最多的國家。
更大的發展則在后面。2011年1月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至2020年,全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計劃達到8600萬千瓦。而據媒體報道,其實全國各地準備新上的核電項目總規模達2.26億千瓦,三倍于上述計劃的裝機容量。
這些機組大都采用2代核技術,與福島核電站類似,但經過改進,被稱為2代加。
上海電氣集團上海第一機床廠總工程師陳英民告訴《上海國資》,目前中國核電項目技術以二代加為主,但2009年新開工的核電項目——三門核電站、海陽核電站、臺山核電站都是采用的三代核電技術,共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約850萬千瓦。
其中,三門核電站、海陽核電站4臺機組采用的是引進自美國西屋的AP1000技術,臺山核電站采用的是引進自法國阿海琺的EPR技術。
雖然,現今世界上能夠稱得上第三代技術的只有法國的阿海琺掌握的 EPR和美國西屋的AP1000,但目前世界上還未建設起一座利用AP1000的核電站。
[page]
對此,國務院研究室副司長范必曾在《望新聞周刊》中撰文稱,由于AP1000仍在建造中,但是地方領導人有拉動當地GDP的沖動,于是一批技術并不先進但相對成熟的二代改進機組就上馬了。
范必稱,“不少省份甚至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抓核電項目,不斷向能源主管部門提出,希望將本省核電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已經納入規劃的省份都要求提前開工。”
一位核電業專家稱,二代機組的經濟性也是不少地區考慮該機型的重要原因。據該專家提供的數據,在火電機組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國內的二代核電一個機組一年就可以賺數億元,經濟吸引力相當大。
在通常的觀念中,規模性與經濟性是核電發展的最大優勢,目前每千瓦時的核電成本較火電要低20%以上。但安全性也許是核電站無法回避的軟肋。有觀點認為,核電安全事故造成的總體損失,高于其產生的效益。比較典型的是切爾諾貝利。
據保守估計,切爾諾貝利事故后,前蘇聯花了至少180億美元,以及50萬軍民處理此事件。而目前,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總投資不過10億至20億美元。如此懸殊的數據,無疑令其經濟性大打折扣。
誰主未來?
此次福島核電事故,關鍵因素在于福島一號核電站的應急柴油發電機失效。而福島核電站屬于建于40年前的2代機組。
陳英民認為,與福島核電站相比,中國目前運營的核電站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屬于2代加,且堆型屬壓水堆,這使其內部結構比福島核電站先進,安全性亦更高。陳英敏告訴《上海國資》,除了在世界上首先上馬更先進的三代核技術,中國也正在研制安全性更高、更經濟的高溫堆,以及“釷基熔鹽堆”,并走在世界前面。
長期致力于新能源等產業研究的資深評論員宋亮認為,核電在整個能源產業比重不宜過大。他認為,這些年,德國具有預見性的將太陽能作為未來新能源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從歐洲這些年大力發展太陽能產業來看,未來新能源產業中的主導產業將是圍繞太陽能展開。毫不夸張地說,在未來的能源產業中,誰在太陽能產業發展建樹最多,誰將主導未來新能源產業經濟。”宋亮表示。
但看好中國核電產業發展的仍占多數。3月12日,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專欄)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發展核電的安排不會改變。3月21日,農業銀行發布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核電產業發展將更加穩健,日本核泄漏會促使中國加強核安全,但“十二五”期間核電投資不受影響。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亦表示,此次日本核泄露事故對全球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該事件有利于中國核電工業更加安全地發展,但不會對中國核電站的建設造成影響,“‘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大力促進核電發展。”
“由于能源壓力,中國發展核電產業的方向不會改變。害怕沒必要,從福島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才是重要的。無論是設備生產方還是核電站建設方、運營方,都應該進一步加強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陳英民強調。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