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內,智能電網正在帶動上下游產業形成龐大的“智網產業鏈”。4月7日,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發布報告,對美國現代化電力系統以及部署智能電網技術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評估。
該報告估計,全面落實現代化電力系統和智能電網將花費3380億~4760億美元,而收益將達到13000億~20000億美元。該報告還分析了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包括改善智能電網對可再生能源更有效的支持,更可靠的電力傳輸及質量保證,到加強電網安全和保障。同時,報告指出,做出這些改變將帶來更高的電源利用率和更有效的高峰負荷管理。
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對于智能電網技術成本、收益的評估分析引起了國內對于智能電網建設的思考。“除了經濟與可靠性,未來中國智能電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設備是目前行業迫切需要明確的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陸燕蓀近日表示。
智能化不是惟一標準
統計數據顯示,未來10年,我國智能電網預計年均投資約3000億元。從產業鏈層面看,智能電網依次分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環節,其所涉及的技術極為龐雜,每個環節都將應用大量的新技術。
科技部有關人士也于日前表示,“十二五”能源戰略將把支持重點放在新能源產業的四大領域上,首先是智能電網領域。同時,國家電網公司也宣布將于今年推廣建設11類智能電網試點工程,包括建設67座智能變電站、在19個城市核心區建成配電自動化系統等。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智能電網的發展有利于清潔能源發展,促進節能減排,但其未來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在他看來,智能電網的發展速度取決于很多因素,如投資力度、技術難題、特高壓和互動用電的發展進度以及清潔能源的發展速度。
“不出1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將降至與火電成本一樣,但要將太陽能發的電與千家萬戶相連接,美國方面預計至少也要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余貽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發展智能電網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事實上,從2009年提出“堅強智能電網”到此后大規模投資,國家電網公司兩年來在智能電網領域動作頻頻,但由于缺乏國家力量的有力支撐,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建設上的力量仍顯單薄。
采訪中有專家表示,除了政策、成本因素的影響,智能電網目前的發展還受制于相關產業,如變壓器、自動化設備、電網基礎設施以及與電網智能應用相關的信息通信軟件等的發展進程。
據了解,智能電網建設不僅將對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還將使集成技術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而實現智能電網的關鍵設備智能化則是未來整個電力網絡的發展方向。
對于電力設備商來說,如何在發電、輸電和配電、用電整個環節實現管控一體化、互動化是關注的焦點;而對于自動化企業來說,提供從發電到用電整個價值鏈中的自動化、IT和可控制的電力設備來滿足智能電網的需求,則是未來占據電力市場的關鍵。
[page]
業內人士分析,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輸變電產品,尤其是一二次設備突破原來的界線互相滲透,在以往開關設備、輸電線路、變壓器產品融入智能化的元素,可以實時監控、可以實現對出現的故障進行簡單處理等。
近日,由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500kV智能變壓器就充分體現了該公司在我國超(特)高壓智能變壓器設計制造上的領先水平。據悉,此類變壓器可通過安裝智能組件和套管式有源電子互感器,實現對變壓器油中溶解氣體、微水、鐵心接地、局放、溫度等狀態的實時監測。
像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采訪中記者獲悉,盡管目前智能電網的建設尚處于籌備及試點階段,但為數不少的電氣設備商早已開始涉足智能化設備研究和制造,而這種研發也引起了業界專家的擔憂。“某些設備上的智能化功能不僅不能滿足智能電網的需要,甚至還會影響設備的穩定與可靠性。”專家提示,設備制造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智能化,更要注重產品性能及可靠性。
國家電網公司南自電網研究院高級設計師陳福鋒對記者說:“從技術層面來講,除了電器設備的智能化,智能電網的發展在建設堅強、穩定的大電網基礎上,還要在微電網技術、能容納各類新能源的調度管理系統、用戶側管理系統的智能配電網技術、基于物聯網的電力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技術等方面著重推進。”
技術方向轉移
事實上,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由于中國能源分布遠離負荷中心,為緩解中國煤電油運的突出矛盾,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走了一條與歐美截然不同的路線,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堅強”智能電網,使得輸電網側的智能電網相關技術在中國率先突破和大量應用。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800千伏四川向家壩—上海直流特高壓示范工程相繼建成,南方電網云南—廣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正在建設之中。
“在輸電側,中國的特高壓遠距離輸送的能力、數字化控制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胡學浩表示,“但是,中國在配電領域就大大地落后了,AMI(高級量測體系),美國覆蓋率6%,AMR(自動抄表系統)美國覆蓋了30%,中國幾乎是零。”
從衡量一國電力可靠性的重要指標“年停電時間”來看,2009年中國平均為每戶9小時,而東京是5分鐘,新加坡是2分鐘。背后的實質是,“電力公司還是管理者的姿態,用戶也沒有停電要求補償的意識。未來配電領域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胡學浩認為,智能電網側重輸電還遠遠不夠,未來5年,技術重點必須逐漸轉移至配電、用電領域。
研究員王凡表示,長期來看,智能配用電建設的熱點可能將多于智能輸變電。
對此,國家電網智能電網部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其牽頭制定的智能電網的標準體系涉及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8個方面,并沒有明顯的輕重之分,只是相比之下,配用電端的智能化程度低于輸變電系統。因此,從這一角度上看,未來可能會對配用電的智能化建設力度更大一些。
[page]
標準之惑
今年初,國家電網公司公布了第二批12個試點項目,內容包括“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智能用電小區/樓宇試點工程、多網融合試點工程”等,試點更加注重于提高電網技術和生產力水平。
然而,在示范工程如火如荼立項、實施的同時,由標準問題所帶來制約卻日趨凸顯。
2010年6月,由國家電網公司編制的《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系統)研制規劃》和《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正式發布。但上述標準卻不是行業內惟一標準。目前,南方電網也在致力于對智能電網相關標準的研究,并也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出爐。
更為關鍵的是,上述智能電網標準均不是國家標準,且同國際標準的對接尚存阻力。
就智能電表領域而言,目前國內有國電南瑞等多家企業涉足生產,但“基本上還是根據地方的試點項目度身定做的,不是一個通用智能電表。在其他項目使用和出口中,還要面臨標準統一問題。”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電力產品部新能源產品經理趙天意表示。
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國家電網公司全面接管菲律賓電力公司后,希望推廣中國國標的智能電表,但是菲律賓傾向于美國的智能電網標準,中國產品的出口即面臨阻礙。
對于設備制造企業,未被統一的智能電網建設標準意味著難以預測的風險。
采訪中一位不愿具名的電氣設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有國家電網方面人士曾在某內部會議上表示,目前可以順利進入示范工程、試點項目中的設備的技術水平及研發標準不能等同于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的實際需要。“即使有的設備已經在示范項目上使用,也不代表這樣的設備就是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真正需要的。”
關于智能電網的眾說紛紜也讓部分業界人士開始謹慎投資。東軟集團[12.27 -1.52% 股吧]在電網信息和系統已經扎根16年,但目前智能電網業務占公司總比重不超過5%,該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認為,由于存在政策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國內智能電網成熟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智能電網是很好的概念,是全世界的趨勢,但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并且投入成本會很高,至少在5年之內還不會達到目前大家的預期。”
“合力”建設
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早已不單純是電力系統本身的事情,而是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性的項目。定義、技術方向、標準、發展路徑……未來的智能電網建設或將使現有的電網管理體制、價格機制、定價等方式都發生改變。
“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推動。”國網能源研究院靳曉凌博士認為, 智能電網的利益相關方涵蓋電力系統全產業鏈,以及政府、裝備和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多個方面,而且各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點也各有側重,智能電網涉及電力系統整體的變革,更需要各行業機構協同以及資金、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建立跨行業的溝通和合作平臺,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形成合力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賽迪顧問能源產業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袁穎指出,要完全實現智能電網是一個分階段、分層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受國家政策、投資等影響,而且包括現有技術的成熟性、經濟性、電網基礎,以及整個社會的用電習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方面。這個實現過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
在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未來5年我國將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開展智能電網建設試點,改造建設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智能電表,配套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
采訪中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惟有形成由政府為主導、多方積極參與的發展格局,才能全面推進中國智能電網發展,也更加便于企業進一步明確并適應智能電網建設需要。
跨國咨詢公司埃森哲的戰略咨詢全球主管馬克?斯佩爾曼表示,下一步中國智能電網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在國家統一規劃和推動下,在全國范圍內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部署試點項目。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