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濟寧市國土資源局了解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局對采煤塌陷地治理進行了積極探索,就采煤塌陷的發生規律、治理方式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探索出了“挖深墊淺、劃方平整、預制充填、泥漿吹填、生態治理”5種模式,截至2009年年底,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12.8萬畝,恢復耕地5.2萬畝。
在山東省濟寧市1.1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著兗州、濟寧、湖東、梁山、嘉祥、汶上、金鄉、魚臺、新驛等9個煤田和泗水含煤預測區,煤炭總儲量約270億噸,已探明儲量達140億噸,含煤面積39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3以上;全市境內共有生產礦井47對,在建礦井7對,境外(開采境內煤炭)礦井9對,以年產煤炭1億噸的規模,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受惠于煤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土地塌陷也成了擺在全體濟寧人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據測算,濟寧市境內每開采1萬噸煤炭,就會造成3畝~5畝土地塌陷,地面塌陷深度一般為煤層開采厚度的80%左右。截至2010年年底,采煤塌陷地已達40萬畝,并且還在以每年近4萬畝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采煤塌陷地將達到70萬畝,到本世紀下半葉,這個數字將會達到400萬畝之多,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5%,涉及村莊3663個。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意味著,屆時近500萬農民將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近年來,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兩次對濟寧市采煤塌陷地的問題給予批示,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有關領導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如何從過去單一的土地復墾治理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持轉變,是濟寧市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
濟寧市國土資源局借鑒黃河淤背工程模式,組織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山東國地水利勘察院、山東鼎超超熱電設計公司、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實驗室等相關單位及部門進行了聯合技術攻關,通過對濟寧段黃河中泥沙含量的多次實際測算和大量的抽沙輸送實驗,為濟寧市北部塌陷區的復墾尋找了一條高效節能的路子——即黃河泥沙充填塌陷地復墾法。
據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該市引黃充填治理區已治理1萬畝,預計到2020年可治理9萬畝,其中恢復耕地7萬畝,其余可以通過綜合整治用于養殖、加工及旅游綜合開發等,從而最大限度地恢復塌陷地的生態功能。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