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頻頻爽約,一邊是私人消費補貼試點的不盡理想,這似乎暗喻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成長煩惱”。曾經“鐵定”將在7月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或將再度延期。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可能將推遲到今年年底發布。私人購買的“冷淡”與車企高漲的“熱情”也形成了鮮明對比。新能源汽車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一件不盡完美的新鮮工具,而對于車企而言,則是項目政策邀碼的吸金法寶。
■規劃:或將再度延期
曾經“鐵定”將在7月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或將再度延期。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可能將推遲到今年年底發布。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近日已正式報至國務院,目前正等待國務院審批,不出意外,這一產業規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布。 ”
7月初,工信部官方網站公布信息稱,《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務院審批。
根據業界此前曝光的 《規劃》內容,提到政府財政將投1000億元人民幣,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其中500億元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300億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200億元用于推廣混合動力汽車。
不過,國家部委相關人士卻稱《規劃》不會在7月份出臺,工信部相關人士也否認了千億元政府資金補貼。知情人士進一步稱,“此前曝光的《規劃》中提到的部分目標與實際相近,但是千億補貼數字及其明確流向并不準確。 ”
■市場:純電動汽車無人問津
一邊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頻頻爽約,一邊是私人消費補貼試點的不盡理想,這似乎暗喻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 “成長煩惱”。事實上,自2009年開始,我國就開始推進新能源車,財政部先后規定了對純電動車的補助,并不斷增加試點城市,但是效果極不理想。經過5個城市的一年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國內保有量依舊只有1萬余輛,其中私人購買僅百余輛,與規劃數字相去甚遠。
去年6月1日,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最高補貼達6萬元。此舉拉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的大幕。
轉眼一年已至,嘗鮮購買電動車的車主、加快配套設施建設的地方政府、排兵布局搶灘市場的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的藍圖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同任何新鮮事物一樣,“蹣跚學步”中的新能源汽車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據記者掌握的數據,上海、杭州、深圳等3個城市私人消費新能源汽車的數量尚不足100輛。
嘉定國際汽車城相關人士表示,今年4月6日,上海市第一批純電動汽車私家車主共計8人在嘉定車管所順利為自己的純電動汽車掛上滬牌。而據杭州市方面透露,目前杭州全市僅有25人購買了純電動汽車。最早進行新能源汽車試驗的深圳,私人購買的數量大約在50輛左右。
記者日前走訪了幾家汽車4S店,發現純電動汽車的銷售仍然為零。其中一家4S店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店里沒有現車銷售,如果買的話需要向廠家訂貨。 “純電動汽車是‘雷聲大雨點小’,店里基本沒有現車,買車非常困難。 ”
■車企:熱情高漲為“吸金”
私人購買的“冷淡”與車企高漲的“熱情”也形成了鮮明對比。新能源汽車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一件不盡完美的新鮮工具,而對于車企而言,則是邀碼項目以及政策的吸金法寶。比亞迪上市后的火熱表現似乎激活了汽車板塊上漲的密碼鎖,原本不被很多券商看好甚至認為會破發的比亞迪,帶動了新能源汽車板塊異動,上海汽車、宇通客車,還有一部分新能源電池生產廠家,都因為比亞迪的大漲而火了一把。
對于汽車板塊下半年的走勢,很多券商都明確表示看好。申銀萬國在2011年中期策略報告中就明確指出,下半年看好汽車板塊。他們認為,下半年應該堅定看好業績增長確定、抗周期能力強、市場份額繼續擴大的優質汽車公司,比如上海汽車、宇通客車、華域汽車、江淮汽車、江鈴汽車、悅達、福耀、濰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傳統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電動汽車市場亦有向“紅海”演變的趨勢。科技部高新司司長趙玉海日前公開表示,目前已經有200多個各類電動汽車拿到了出生證。另一方面,電池的壽命也掣肘電動汽車的發展。充電站建設費用在300萬元-500萬元,基礎設施造價高昂等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購車價格昂貴、能源補給困難,亦打擊了消費者購買的積極性。由于沒有規模效應,整車企業也面臨盈利困難。
■標準:亂象叢生
目前新能源汽車仍存在標準的亂象及多頭管理的尷尬。業內人士直言,一部電動汽車現在執行的行業標準大約有七八十個,政策性法規之外,公安部有公安部的標準,交通部有交通部的標準,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哪怕至少是實用性標準。 “這是電動汽車行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從科技部推行“十城千輛”到“863工程”再到“三縱三橫”,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制定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行業標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手腳。
造汽車的不懂電池,做電池、動力系統的未必懂汽車。自稱在行業里最好的配件,不管是電機、電控、電池,組裝到一部車子上往往是最差的。這是因為,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各零部件生產商找不到一個兼容口,能做的僅僅是互相抱怨而已。
中大新能源汽車公司總經理馬憲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進入怪圈。他說,每個企業各自為政,各搞各的技術路線。小成就被無限夸大,問題被深深掩埋,對政府、官員、企業甚至自己都造成了誤導。馬憲強調,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電動汽車的標準缺乏。沒有一個規范的標準,遇到不兼容,大家互相推諉,導致行業發展停滯不前。
為什么這么多城市有如此高的熱情去申請當示范城市,但卻執行不到位。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政策補貼的吸引,二是政府也需要新項目。”馬憲如此分析。此外,缺乏對示范車輛跟蹤、監督、評估,是政策執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專家觀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急需摸清家底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認為,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未來良好發展前景的吸引下,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了一大投資熱點,各路資本聚焦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一方面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但是這也使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內的口號式宣傳現象嚴重,一大批所謂“國內領先”、“世界領先”的技術不時見諸報端,這已經模糊了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差距,所以工信部非常有必要了解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真正發展水平。
李勝茂指出,一方面,目前國內享受節能減排補助政策的節能汽車車型已經有400多個型號,車型已經非常豐富了,但是業界對于這些車型能否真正滿足市場需求,質疑聲一直不斷,如果能夠在《規劃》出臺前摸清這些車型的真實情況,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規劃》實施的具體方案,為確定重點支持方向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這一做法實際上也是在吸取《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一年多以來成效十分有限的經驗教訓。《辦法》實施一年多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運用工作仍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這里面可能存在許多原因,但是沒有準確摸清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肯定是一個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