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2011-12-19 09:52:44 水信息網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一屆年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一屆年會12月17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會議就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地方經濟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綠色經濟發展機制創新、生態文化引領中國的綠色消費,以及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生態文明創建全過程等進行了研討。本版今日刊登生態示范建設取得成效的省、市、縣代表發言,以饗讀者。

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

江蘇省副省長  徐鳴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江蘇省始終堅持環保優先,努力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發展。

堅持環保優先,牢固確立生態文明觀。以環保優先方針為指導,把“環境是最稀缺資源、生態是最寶貴財富”的生態文明觀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先后頒布實施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決定以及輻射、固廢污染防治條例等多部地方性環境法規;在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沿江、沿海等區域發展規劃時,均配套制訂環保專項規劃或單獨設置環保篇章,增強環保規劃的指導性和約束性;把環評作為審批新建項目的第一道關口和強制性門檻;今年將省級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增加到6億元,每年安排兩億元省級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把環境指標作為考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學發展的核心指標,實施“一票否決”,樹立科學發展的鮮明導向。

堅持先試先行,不斷完善環保體制機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源泉,全面推進環境改革各項工作。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大幅推進,成立蘇南、蘇中、蘇北3個區域環保督查中心和江蘇省環境應急中心,建立有效的環保督政體系;環境價格改革穩步前行,企業廢氣排污費、污水排污費和城鄉居民生活污水處理費逐步提高,“污染者付費、治污者受益”的機制逐步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取得進展;環境資源區域補償改革不斷創新,補償機制推廣到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建立覆蓋面更廣的上下游污染賠付制度。此外,綠色信貸、企業污染責任保險、環境信息公開、長三角區域環保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創新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堅持廣泛發動,著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群眾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組織的推動作用,加大投入,落實政策,強化監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價格機制、投入機制和污染防治機制,引導和鼓勵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理念,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積極推動消費模式轉變,在全社會倡導節約、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以可持續的消費促進可持續的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覆蓋

江蘇省蘇州市市長  閻立

江蘇省蘇州市近年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將環保優先全面落實到經濟社會建設各領域。近期,環境保護部確定了第三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地區,至此,蘇州市及所轄5市、4區全部成為試點市、區,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覆蓋。

加快環境立法,健全法規體系。自蘇州市成為較大市以來,先后制定、頒布了《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等與生態保護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20多項,今年又出臺了《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目前,蘇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水、氣、聲、固廢和生態等各領域、較為健全的地方環境法規體系,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加強資金籌措,完善投入機制。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累計達1144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倍多。強化財政資金引導,按照不低于地方財政收入3‰的比例,建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和污染防治資金,新增財力的10%~20%用于水污染防治。發揮價格杠桿作用,繼2002年市區污水處理費提高至1.15元/噸后,去年又提高至1.33元/噸,成為全國污水處理收費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蘇州市及各地先后出臺補償意見和辦法,對基本農田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太湖和陽澄湖水源地,以及濕地村實施生態補償,去年底,市、區兩級財政按1∶1的比例共核撥補償資金1億多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建設活力。嚴格執行環保“三個一”制度。創新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市、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4級環境管理隊伍,以適應日益繁重的環境監管需要。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建立重大事項集體決策、重要問題專家咨詢、重點項目社會公示制度,提高環保參與綜合決策的能力。強化區域聯動機制,完善蘇浙團結治污、蘇滬聯合治水、蘇錫互幫互助、市內聯防聯控等機制,保障省、市、縣交界地區環境安全。健全政策扶持機制,實施綠色信貸,推行企業污染責任保險。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確定400多家企業開展試點。建立社會協作機制,發揮各類中介機構作用,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大生態投入  培育生態文化

江蘇省張家港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王亞方

江蘇省張家港市長期秉承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堅持走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升級、人文素質升級的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大生態投入,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全面優化生態環境。

始終堅持把綠色行政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家港市就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創造了環境保護一把手親自抓等“三個一”經驗,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齊抓共管;對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嚴格實行“總量指標”和“容量許可”雙重控制,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嚴格限批;把生態環保指標納入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范疇,對各鎮、開發區實行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雙重考核”。


始終堅持把轉型升級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格落實環保倒逼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累計關停各類污染企業263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大力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全市擁有國家“千人計劃”、江蘇“雙創人才”和“姑蘇人才”39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綠色招商、補鏈引資”,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始終堅持把污染減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大重點工業污染整治力度,全市電力、玻璃行業全部完成脫硫治理,鋼鐵行業燒結脫硫加快推進;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廣精準用藥技術,通過安裝殺蟲燈等手段,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控制化肥施用強度;加快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始終堅持把優美宜居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按照“讓清水貫通城鄉、讓鮮花開滿港城”的工作思路,著力推進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共建共享。規劃上,采取“9+11+X”鎮村布局模式,建設具有濃郁蘇南特色、節地節水節材的組團式水鄉村居;建設上,遵循“自然不足人工補,先天不足后天補”的理念,把廢棄的窯洼地建成山水相依的張家港公園等;管理上,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等工程,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全力打造城市水循環體系。


始終堅持把綠色人文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把生態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規劃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生態教育基地;健全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機制,開展節水、節電、節能等專項行動;廣泛開展節能器具推廣活動,使節能器具在單位和家庭中的使用比例不斷提升;在江蘇省率先批量使用LNG清潔能源公交車,大力倡導綠色出行。

形成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良好氛圍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程渭山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并從有限的資源承載力、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新期待出發,在全國較早開展生態省建設,致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和科學發展之路。

以發展生態經濟為核心,加快經濟綠色轉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實行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推進以區域準入為主導的生產力布局體系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各領域、生產生活各環節的節能降耗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扎實做好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主導作用和推動作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

以優化生態環境為基礎,構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繼續深化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加強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大力推進核與輻射、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的防治。全面實施“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行動,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森林浙江”和“藍色屏障”行動,強化主要流域源頭地區生態保護,加快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和海洋藍色生態屏障建設。開展“防災減災”行動,強化自然災害應對、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預警等基礎設施與隊伍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

以繁榮生態文化為支撐,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氛圍。拓展生態文化建設載體,充分發揮各種平臺的宣傳教育作用,努力培育“生態優先的政績觀”、“科學理性的致富觀”和“適度消費的生活觀”,著力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水平。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和綠色系列創建工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單位創建工作,樹立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創新公眾參與方式,調動各方面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以完善體制機制為保障,激發生態文明建設內在動力。開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完善生態省建設考核機制。強化政策法規建設,從制度層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實施。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江河源頭地區等的財政補助政策,探索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深化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優化公共資源配置。開展水權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省域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

建立五大體系  推動綠色發展

廣東省中山市委副秘書長  方維廷

廣東省中山市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全市的空氣、地表水、飲用水水質、聲環境等仍然保持良好水平。在此基礎上,全市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低碳經濟體系。加快落實市委市政府“三個一百”戰略,積極引進優質項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企業節能降耗改造,進行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污染防治,大力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探索建設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綠色工業;依托不同鎮區的農產品特點,引導和提倡“品牌農業”,推進“一帶、兩區、十基地”的農業現代園區建設;引導綠色服務業發展,完善適應生態旅游發展旅游配套服務體系。

統籌城鄉環境安全,構建健康環境體系。強化總量控制和污染防治,完善現有20個污水處理廠收集管網和二期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內河涌環境整治;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建立中山市生態監測網絡;增加市環境監測站的輻射和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環保業務信息系統網絡平臺,推進環境監管信息一體化平臺建設。

推進綠色生活方式,構建宜居生活體系。合理布局區域生態系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生態景觀;加快市域綠地系統建設,逐步形成“一環、二核、三廊、多楔”的中山市綠地系統;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鼓勵和推廣節能、節水生活器具使用。

強化生態文明宣傳,構建和諧文化體系。設定中山生態文明城市日,制定生態文明宣傳方案,利用中山電視臺等媒體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氛圍;制作印發《中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公民行為手冊》,規范公眾行為;建立生態文明教育機制,開展生態文明課堂教育;積極開展綠色小區、綠色學校等綠色細胞創建活動;落實村級“以獎代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堅持綠色行政,構建高效制度體系。大力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實行綠色準入制度,完善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和綠色采購清單制度;建立五桂山生態補償機制,為五桂山生態保護提供政策支持和穩定的資金渠道;完善綠色考核機制,建立政府領導環保目標責任政績考核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逐步提高生態環保工作指標在政府績效考核中的分值比例。

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現代田園

四川省雙流縣委常委、副縣長  廖維忠

四川省雙流縣近年來立足“生態立縣”,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載體,突出抓好5項重點,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的現代田園,努力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抓根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實施生態保護示范工程,扎實開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切實加強沿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濕地自然環境保護,形成了城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體系,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

抓源頭,強化環境污染治理。積極推行“養殖+沼氣+種植”的種養結合循環經濟模式,對全縣規模養殖場進行綜合治理,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強力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實現了重點工業企業廢水穩定達標率100%、工業企業危險廢物處置率100%。大力實施河流綜合治理工程,使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強力抓好燃煤控減、揚塵治理和秸稈禁燃,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建立覆蓋城鄉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置”垃圾處置體系,建成四川省規模最大的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城鄉生活垃圾集中清運處置率達100%。

抓配套,完善環境基礎設施。突出環保能力建設,建成四川省第一個環境監察指揮中心,實現了對全縣重點污染源的全天候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測全覆蓋;建成成都市第一個縣級飲用水水源自動監測站,有效提高了飲用水水質安全預警能力;建成兩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子站,實現了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和城區空氣質量日報;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了鎮(街道)污水處理廠(站)全覆蓋。

抓載體,不斷優化城鄉環境。大力推行全民環境友好行動,以“生態細胞”工程為載體,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抓落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挖掘潛力,創新方法,及時落實專項資金,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力爭在完成國家環保目標任務的同時,使雙流縣逐步走上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高回報的科學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提高 生態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