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滄州水資源概況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92m3、畝均108m3,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8%和6%,只有國際極度缺水標準的37%,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已超過90%,高出國際對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標準1倍多,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勉強支撐。全區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1m左右的速度下降,全市14000km2多的面積全部是深層下水嚴重超采區,面臨著瀿不內侵的威脅。針對水資源匱乏和水環境惡化問題,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滄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這需要轉變理念,并采取措施。
2 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2.1 加快水利工程建設
滄州市水利工程體系形成于上世紀60-70年代,有主要行洪排瀝河道36條,水庫5座,設計流量在10m3/s以上的水閘267座。但由于設計標準低,工程質量差,加之老化失修和淤積,使主要河道的防洪標準只有10-20年一遇,而且80%以上的堤防存在隱患,難以發揮蓄水能力,平均攔蓄量僅30%左右,大部分水量不得不排泄入海。因此,必須搞好河道清淤與工程維護,提高堤防的防洪標準,修建一些水閘、橡膠壩等蓄水建筑物,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多攔蓄雨洪,以增加地表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并通過補給地下水增加地下儲水量。
2.2 雨洪資源化
規劃興建三大行洪河系的連接工程,把三大行洪河系連接起來,做到一河有水,全區有水。興建和完善行洪排瀝河系之間的連接工程,使各河保持一定規模相互溝通的能力。滄州市區建立屋頂-滲井回灌系統和屋頂-人工湖系統集蓄雨水,可減少徑流110萬m3,用于回補地下水和草坪澆灌用水。修建透水路面、邊道,增大降雨入滲,可增加地下水補給量9萬m3,減少徑流量36萬m3。改高草坪為低草坪,滯蓄汛期雨,可增加地下水補給量76萬m3,減少汛期徑流190萬m3。實行雨污分流,使雨水徑流排入南運河城區段西側的人民公園、勝利公園,東側的南湖公園并通過南運河互通互游。蓄水容積200萬m3,可調蓄雨洪75萬m3,增加入滲量37.5萬m3。
2.3 微咸水、咸水和海水資源化
滄州市地處渤海之濱,淺層地下水60%的面積為咸水和微咸水,目前開發利用程度很低。適度開采利用地下咸水和微咸水,在降低咸水層靜水位、減少農田耕層含鹽量的同時,可相應減少咸水層和淡水層水位差,減緩咸水層向淡水層的越流補給速度。根據試驗資料,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時期需水對水溶鹽類含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利用微咸水灌溉或采取咸淡混澆,擴大農田灌溉面積。咸水灌溉對鹽分控制的要求是使土壤中的鹽分累積不超過作物耐鹽度,而增加的鹽分經降雨或灌溉的淋洗能夠排出,達到土壤鹽分周年或多年平衡,不發生鹽分的累積。
2.4 污水資源化
對于生活污水和工業中污染較輕的廢水,可在建筑物底層(或地下室)直接設置收集池,經過格柵截濾去除懸浮物后,再加以消毒、凈化后,用水泵提升到中水管道系統回用;對于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廢水,可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再進入中水管道系統回用。2004年投資2.2億元建成的滄州市運東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0萬m3,日產中水3萬m3。這些中水可用在噴灑道路、綠化、洗菜、洗碗、洗衣、沖廁、洗車、拖洗地面、工業回用、農業灌溉、環境和娛樂設施、地下水補給等方面。滄州市如建立城市咸水中水管道供水系統,以居民生活用水節省自來水50%計,即可少用750萬m3淡水。
2.5 實施跨流域調水
一是縫續引蓄黃河水。1996年滄州市籌巨資興建了大浪淀水庫,大浪淀水庫自1997年建成蓄水以來,就成為市區人民的重要水源地。2004年,隨著引大入港工程的建成通水,它又擔務起了向我市東部供水的重要任務。根據協議,每年引黃河水3億m3。但由于工程不配套,目前,每年引水尚不足2億m3。因此,要盡快完成工程配套足量引蓄,充分發揮大浪淀水庫的效益。二是實施“王大引水”工程。從王快水庫向大浪淀水庫引水,工程跨越大清河流域,子牙河流域和漳衛南運河流域,輸水干渠西起保定王快水庫,終至大浪淀水庫,全長280km。2005年大浪淀水庫引王快水3200萬m3。這樣使大浪淀水庫有了后備水源,并可解決沿線獻縣、肅寧、河間900萬畝土地的灌溉及縣城供水問題。三是規劃好南水北調工程。從工程規劃來看,可以大大改善滄州的水環境,基本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規劃兩橫一縱十年的生態水網。兩橫是南水北調中線上的邢滄輸水干渠和王大引水干渠;一縱是引江東線總干渠;十庫是白洋淀、大浪淀等十座平原水庫。用輸水渠系把三渠、十庫串聯起來,形成東西連通、南北互濟、庫渠互補的生態水網。
作者簡介:耿曉,男,漢族,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助理工程師。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