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二五”,治水被提升至治國高度。繼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召開后,國務院今年1月下發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就水利改革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日前批復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再次強調,突破水利瓶頸制約,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
作為水資源利用、江河治理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速水電開發已成業內共識,但水電發展如何更好地與水資源管理相結合?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
“我國的水庫數量和水電發電量都超過了美國,但水庫的總蓄水量卻僅為美國的50%。未來水電建設,應考慮如何更好地與水利部門配合,增強水電站對水資源的調節能力。”張博庭對記者說。
據業內專家介紹,我國目前水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 “設備不足”。以長江為例,縱然擁有我國最大的水庫———三峽水庫,但相對于長江近1萬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三峽393億立方米的總庫容調節能力仍然有限,存在著汛期不得不泄洪放水、枯水季節又水少慎放的尷尬。
“長江沒有辦法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關鍵在于沒有足夠的蓄水、管水設施,目前20%左右的水庫蓄水能力基本上就談不上管理水資源。”張博庭說,“而在美國,僅胡佛水壩所攔截的庫容就超過科羅拉多河年徑流量,一年的洪水都可以裝進去,可以放心蓄水,有效調節水資源。”具有多年調節能力,是水電水庫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重要保障。據記者了解,水電水庫年調節與季調節的區分主要取決于水庫庫容與所在河流徑流量的比值,一般而言,比值大于1的水庫肯定具有年調節能力。此外,水庫在河流所處的位置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目前,在大江大河上,我國僅有龍羊峽、小灣等為數不多的水電站具有年調節能力。
盡管飽受 “過度開發利用”的指責,但不能否認的是,黃河水資源的時空分配,得益于大型水電集群的梯級調度。1987年9月29日,龍羊峽水電站首臺機組并網發電后,便與劉家峽、包括隨后的小浪底等水電站一起,實現了三庫聯合調節,基本控制了黃河水患。此后,隨著黃河上游一系列梯級水庫的建成,黃河水資源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跨年調節、蓄豐補枯。
“未來,若雅礱江上較為關鍵的錦屏一級、兩河口電站建成,可以實現雅礱江多年調節,待官地、桐子林等梯級水電站投產,可實現枯水期發電量超汛期發電量,反向調節變為現實,有能力完全通過人工調節控制水資源供給。”張博庭介紹說。
張博庭同時指出,重視水資源調節,增加水電站水庫調節能力,對于水電自身同樣重要。“若跨年度的水庫調節能力增強了,枯水期發電量可以接近甚至比汛期發電量還高,到那時,水電的電能質量絕對是好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