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電用煤根本買不到,煤價不斷上漲,誰也不愿意出貨,為了購煤,我們跑遍山西各個站點。即便買到煤,還要千辛萬苦花大價錢運回來。”
山東省政府參事王可敏代表提交了一份議案,背景與該省十幾萬戶企業(yè)和近1億百姓的利益“切身相關”——“那就是電,缺電,更準確的說,缺發(fā)電用的煤”。
幾乎跑遍了山東十七個地級市,王可敏吃驚地發(fā)現(xiàn),這個年產(chǎn)1.5億噸煤的“煤炭大省”嚴重缺煤——“山東省內(nèi)幾無水電資源,火力發(fā)電承擔了省內(nèi)97%的供電重任。”于是,從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新疆等地區(qū),一堆堆的煤炭被裝入火車,日夜不歇地駛向山東,“總量高達2億噸”。
“煤炭短缺”的另一面,則是巨大的用電量:該省用電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在夏季用電高峰,山東電網(wǎng)統(tǒng)調用電負荷最高歷史紀錄在7月刷新了6次,創(chuàng)出4910.7萬千瓦的歷史新高。”
調研中,一個月用電量在1300萬千瓦時的水泥公司曾向他“訴苦”:“在用電高峰期,我們每周都有一到兩天不能生產(chǎn),送上門的訂單也不敢接。”
王可敏認為,“山東省面臨的煤電現(xiàn)實非常典型”。他在議案中提到,我國煤炭儲量76%分布在山西、內(nèi)蒙古等北部地區(qū),80%水能分布在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區(qū),陸地風能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北部、西北等“三北”地區(qū),但2/3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東部地區(qū)。
“如果不從省外受電,全省缺電不可避免。”王可敏決定提交一份議案,建議使用一種更高端的技術,實現(xiàn)電力從北部、西部等“電力富集區(qū)”輸送到中東部“電力短缺區(qū)”的設想,從而解決“用煤急,缺煤苦,引煤難”問題。
特高壓電網(wǎng),被王可敏形容為能夠解決電力輸送“容量”與“距離”的“高速公路”。國家電網(wǎng)的一份報告顯示,同樣的條件下,運用特高壓直流電網(wǎng)可輸送的電量是現(xiàn)有電網(wǎng)的5—6倍,送電距離也是后者的2—3倍。
“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一天滿負荷的輸電量將達到1.2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天運送14列火車的煤炭。”王可敏代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對于外界擔心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是否成熟的疑問,王可敏認為,“這種技術已經(jīng)取得全面突破,我國已經(jīng)具備大規(guī)模建設、運行特高壓電網(wǎng)的條件。”
一個較為成熟的案例便是從山西,經(jīng)河南,到湖北的“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這個被媒體稱為“目前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輸電工程,標志著我國在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輸電核心技術和設備國產(chǎn)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而這項工程對電煤外購比重超過90%的湖北省來說,“不但每年可節(jié)省700萬噸電煤,更相當于支援了一個‘葛洲壩水電站’。”
對王可敏代表而言,這份議案的“加急”之處在于,“預計2012、2013、2015年高峰時段,山東省最大電力缺口將分別達到600萬千瓦、1200萬千瓦和2300萬千瓦左右,急需加快實施‘外電入魯’戰(zhàn)略,推進特高壓電網(wǎng)建設。”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