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量轉化為電能的光伏電池產業,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較快,盡管我國光伏電池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位,可我們并未從中贏取多大的能源空間,因為光伏電池的“兩頭”都在國外。原料——多晶硅要從國外進口,市場——絕大部分光伏電池銷往國外,我們并沒有從生產的環保產品中分享到環保效益。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也影響到了我國光伏電池產業,因為高度依賴歐美市場,訂單的減少讓光伏產業有些措手不及。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告訴記者,“現在光伏電池的國外需求減少,那我們能不能考慮讓這一產業轉型為內需為主?利用國外市場的縮水期,培育起適合我們自己的光伏電池技術和市場,首先加大了內需拉動,其次實現了產業升級,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并且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發展趨勢。”
日前中國工程院舉辦《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發布會,該研究報告指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將日臻成熟完善,成本持續下降,市場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開始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全球能源供應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預計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滿足全球50%以上的一次能源需求。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原油價格下跌、傳統能源有限、環境壓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專家們認為當前需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有的放矢地規劃布局,特別是能在危機中找到我們的契機,可再生能源定能做到“大有作為”。
從資源保障角度看,根據已有的資源評價和本次研究分析的結果,我國具有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基礎。該研究報告初步給出了我國各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潛力的新數據,并得出了一些新結論,例如,我國風能資源是“陸上大于海上”的新觀點。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等都具有每年數億噸標煤的資源保障潛力,可以滿足其成為未來主流甚至主導能源的資源需要。
該報告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種類很多,能夠采取不同的技術方式和利用途徑提供多樣化的能源產品,不同的技術商業化水平差異較大,開發條件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符合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需求,大規模地替代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資源相對豐富,有可靠的資源保障能力,可以大規模開發利用;技術成熟或有成熟發展的趨勢,可以實現商業化或具有商業化發展前景;經濟合理和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
按照以上的發展原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可以概括為:重點發展發電技術。近、中期主要大規模發展水電、風力發電,適度發展生物質發電,中、遠期積極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因地制宜地發展太陽能熱發電、深層地熱發電和海洋能發電;因地制宜地發展可再生能源熱利用和燃氣技術。近期主要發展和普及沼氣、太陽能熱水、地源熱泵、地熱采暖和制冷技術,中、遠期積極研究和發展太陽能采暖、制冷等建筑應用技術以及工業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等,為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條件做出較大貢獻。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