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市場備受打壓之際,受國內利好政策和市場的雙重“誘惑”,深圳太陽能企業正紛紛轉戰國內市場。記者日前獲得消息,海外投資巨鱷紅杉資本攜招商科技進軍中國新能源領域,深圳格瑞特成為紅杉在中國投資、培育的第一個可再生能源企業。
專家表示,自“十二五”新能源政策規劃利好出臺后,中國許多太陽能變電企業紛紛出口轉內銷,引發了第一波回流潮,紅杉簽約格瑞特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
歐洲太陽能市場萎縮
歐洲是全球最重要的太陽能發電產業市場,全球新增太陽能發電設備一半在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力市場。中國太陽能企業目前積極拓展歐美市場,逐漸成為一支新興力量。
但在火熱了多年之后,歐洲太陽能電力市場出現了問題。其中,德國政府將削減太陽能光伏補貼,原因是德國平均年日照時間只有西班牙的一半左右,而太陽能光伏產業拿走了德國在新能源領域補貼總額的50%,但只滿足了3%的用電需求,遠遠少于風能所實現的8%。為此,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轉而將風能作為新能源的主攻方向。該計劃將影響德國光伏產業10萬個工作崗位,整個產業將面臨嚴重危機。2012年初,德國太陽能企業只有1/3的公司生存下來。
歐洲市場的變動,對眾多開展外貿業務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備受影響,只有掌握核心技術部件的企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因此,眾多在國外開拓市場的中國太陽能企業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
太陽能企業紛紛“回流”
由于德國本土太陽能變電市場份額遭受重大的打擊,德國一些太陽能企業將自身困局歸咎于中國競爭。一些德國太陽能企業希望政府效仿美國等國家,對中國太陽能廠商征收懲罰性關稅。這讓中國企業在歐美主流市場的生存面臨挑戰。
國際市場寒潮,而國內市場卻持續升溫。去年底,中國國家能源局公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目標,將努力建立有競爭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應用。
一冷一熱下,吸引了許多太陽能企業回國發展市場。從2012年初起,很多在外拓展的中國太陽能企業開始著手準備回國發展,涌現“回流”現象。晟納吉、格瑞特、尚德等太陽能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格瑞特負責人告訴記者,歐洲市場風云變幻,對太陽能企業來說又是一次機會,很多企業做好兩手準備:一是繼續穩固現有的市場,二是尋找新的市場空間。
回流企業“混血”成新寵
據了解,回流企業回國更能體現自己的優勢。國內的規模生產和人工、價格、質量等方面,比歐洲企業具有更強的優勢。另外回流企業在國外掌握了不少先進技術,因而具有國內外“混血”的雙重優勢。
就格瑞特而言,在進入歐洲市場的時候,是第一個敢在國際上公開測試的廠商,技能排名全球第一,當其回國后,能將先進的技術帶回來。比如,光伏發電儲能是技術瓶頸,應用領域大打折扣,而格瑞特逆變器采用并網技術,將太陽能的直流電變成交流電,直接可以與家庭、企業的用電系統并電使用,從而解決國內部分用電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國外并購遭受打擊,如中國賽維LDK收購德國Sunway光伏公司,被認為“趁著廉價搶灘歐洲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出于國內外市場、技術、成本等多方考量,許多知名投資公司將眼光轉向中國市場,回流企業由于具備國內外“混血兒”的雙重優勢,成為國際投資的新寵兒。
紅杉資本有關負責人表示,紅杉投資在能源方面經過考察,只選擇了格瑞特一家。原因在于,格瑞特熟悉本國情況,團隊年輕,發展空間巨大,具有全球光伏市場的競爭能力,在抗風險、市場前景上具有優勢。紅杉資本本輪投資約1億人民幣,如全面擴充產品線,紅杉將會進一步追加投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