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從全國“兩會”到剛剛閉幕的首爾核安全峰會,從國內呼聲到國際社會反應,“重啟核電”的信號已經越來越強烈。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一年,首爾峰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核電國家都對核電安全性重新進行了評估;今年,中國將“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加緊制定核安全規則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
在去年3月日本福島地震發生后,導致中國核電“暫停”一年,許多擬建或在建的核電項目被擱置起來。當前國內重啟核電除了能源多元化的需要外,主要是使用核電能減少碳排放。
根據中國向國際社會的承諾,到2020年,國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15%,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除水電外,還需大力依托新能源,由于太陽能與風電的比例不大,核電將在新能源中發揮“頂梁柱”的作用。
中國核工業集團科技委員會主任潘自強表示,人人都知道燃煤產生的大氣污染非常嚴重。核電基本不會產生有害污染物,且排放的溫室氣體只有燃煤電站的1%。顯然,目前核電的危險被過度夸大。雖然這位核電專家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國內部分公眾對發展核電也有不少疑慮。
例如在日本核事故發生前,江西省九江市彭澤核電廠等內陸首批三個核電站規劃報到了國務院,但還沒來得及批,福島核事故就發生了。雖然沒批,但是國家發改委還是允許三個核電站開展前期工作。
不過,彭澤核電廠建設卻遭遇隔江相望的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政府發出的“紅頭文件”予以反對。他們認為,這個廠址位于兩縣交接地帶的核電站在選址評估、環境影響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并向國家相關部門提交了詳細的評估報告。
出現這種情況,在國內十分少見。有人甚至擔心,好不容易才迎來重啟核電的大好局面恐怕又要泡湯了。畢竟,福島核事故的驚悚猶在。對于核電站建設的質疑,更深層面反映出來的實則是一種要求完全信息的公共需要。
中國核電業需要在陽光下重啟,也需要在陽光下發展,根據發達國家和平利用核能,發展現代核電的經驗來看,從核電的規劃、布點、建設,到投入運營,已不僅僅是專家、業界、政府關起門來討論的事情。
在信息社會中,能源決策,尤其是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措施,已經很難完全在與民意隔斷的情況下運作了。保證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成為政府決策的基本“游戲規則”。像中國重啟核電這樣的重大政策出臺,無疑更需要民意的廣泛支持,否則就會影響實際效果。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