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核電項目的重新啟動,關于中國核電何時重啟,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中國也暫停了審批核電項目,之后即展開了核電項目的安全大檢查以及核電安全標準的重新修訂。
在停頓一年后,業界預期,隨著《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核電安全規劃》的即將出臺,中國核電項目審批也將重新啟動。有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核電審批大閘的開啟,中國核電裝備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彰顯實力
日前,哈電集團AP1000核電裝備制造傳來捷報。由哈電集團所屬(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承制的三門核電2號機組蒸汽發生器A管板深孔加工工作圓滿完成。這標志著哈電集團在AP1000核電裝備國產化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實現了我國核島主設備關鍵制造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
無獨有偶。近日,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江蘇電力裝備有限公司制造的1250兆瓦機組二次濾網順利通過了山東海陽(在建AP1000第三代核電機組)核電業主方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百萬千萬級核電機組大口徑二次濾網實現了國產化。
山東海陽核電業主表示,該設備的成功制造,徹底打破了歐美國家長期占領中國核電大口徑二次濾網市場的局面,為同類設備國產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實際上,中國企業在三代核電裝備方面實現的突破遠不止于此。無論是由東方(廣州)重型機械公司最近完成的國內首臺AP1000非能動余熱排出熱交換器,還是由哈爾濱鍋爐廠于早先完成的三門核電機組首批兩臺高壓加熱器,都表明了中國企業在三代核電核島與常規島設備制造國產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臺AP1000核電機組建成之后,中國第三代核電設備和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水平將超過80%。從第五套設備開始可以基本實現國產化。”負責引進消化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這樣預期。
如果說三代核電裝備國產化尚停留在遠景預期的層面上,那么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二代核電裝備國產化可謂成績顯著。其中,二代改進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已達到80%以上,核電控制系統、鋯管、蒸發器U型管、應急電源、核級閥門等一大批核電關鍵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
一張張成績單,彰顯著我國核電裝備國產化發展的實力,也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發展機遇
隨著核電重啟,中國核電裝備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其中,核電鑄鍛件、核島常規島主設備、核級閥門和核電空調同暖系統等細分行業有望全面復蘇。
而一張張核電訂單的紛至沓來,也讓中國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競相爭食核電這塊大蛋糕的同時,推進核電裝備國產化也成為其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核島主設備制造布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包括黑龍江、上海和四川三大核電設備制造基地,初步具備了年產10套左右百萬千瓦級核島主設備能力。
在中國企業中,三大骨干集團上海電氣(601727,股吧)、東方公司和哈電集團支撐起了核島和常規島設備制造的一片天;中國一重(601106,股吧)、二重在大型鍛件制造領域占得先機;中核集團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中核科技對于核級閥門的制造則處于國內領先態勢。
日前出臺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掌握在運、在建核電站設備的制造技術。這不僅為我國核能科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無疑也將成為加速核電裝備制造國產化進程的有力支撐。
國家政策扶持下核電的未來成長預期,使中國企業更加堅定了加快發展核電裝備國產化的決心和信心。
瓶頸突破
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中國每年開工建設的核電機組數量逐年遞增。核電的快速發展,讓中國核電裝備業迎來了春天。其間不乏亮點佳績,但 “大而不強”的局面依然存在。
一是一些關鍵部件、關鍵材料和關鍵技術遲遲難以突破。這極大地阻礙了核電裝備自主化進程,甚至間接制約了泵、閥等設備的國產化。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企業投入基礎研發的力量遠遠不夠,導致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是制造工藝和產品質量不穩定。一些企業以往主要制造常規電力設備,制造核級裝備時安全意識不強、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過程控制存在缺陷,導致核電裝備不符合驗收標準或出現質量問題屢有發生。
此外,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同時并存多種核電技術,而各種技術對裝備的要求各有不同,使得企業變成了“個性化”需求商,每生產一件就必須重新設計、重新試驗,這無疑制約了企業的批量化、系列化生產優勢,降低了設備生產速度。
經過20多年的積累,中國已經具備了推進核電裝備自主化的基礎條件,已經形成了政府、用戶、制造企業、研究機構密切配合,協同推進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的機制,但面對核電裝備國產化這一終極目標,中國企業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