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云南省,是我國水能最豐富的地區。沿著岷江、金沙江驅車前行,往往車程不到10分鐘,就能看見一座或大或小,運行中或正在建設中的水電站。
水量大的河段建設“攔壩式”水電站,水量小的,或許蓄上半年也蓄不滿水的河段,就建設“引流式”小水電——也就是在小河的附近挖一個隧洞,把河水幾乎全部引入隧洞,隧洞長達數公里甚至更長,到出口形成了幾百米的落差,勢能轉動能后,出口裝有發電機發電;河水在發電后再通過引水渠流回下游河道……
正是在這些大小水電站的圍攻下,岷江的支流和干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干枯。記者看到,尤其在建設了“引流式”小水電的河段,由于河水被大量引走后,干涸的河床完全裸露出來,附近植被得不到涵養……
長江是滋養我們的“母親河”,當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基地正在長江上游形成。在長江上,到底應該建設多少座水電站?利用其中多少水才是不破壞生態環境“最后底線”?
第一現場
我國第三大水電站即將發電
向家壩水電站是金沙江上最后一級水電站,其右岸是云南省水富縣,左岸是四川省宜賓縣。從它上溯157公里,就是溪洛渡水電站;再往上,金沙江上還有白鶴灘、烏東德等巨型水電站。據悉,這4座世界級電站總裝機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
而金沙江中游計劃開發上虎跳峽、兩家人、梨園、阿海、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等“一庫八級”電站,總裝機規模超過三峽;而金沙江上游規劃建設果通至奔子欄共11級電站,總裝機達1500萬千瓦。如此算來,金沙江全流域共計劃開發25級電站,總裝機規模相當于4座三峽。
今年4月,當記者跟隨2012“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向家壩水電站,只見工程車來往穿梭,大壩即將全部合龍。由于金沙江正處于枯水期,不多的江水從大壩缺口往下流,在陽光下,江水顯出濃濃暗金色。
三峽集團向家壩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姚元軍說,向家壩計劃安裝8臺80萬千瓦發電機組,單機容量超過三峽的7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而裝機規模僅次于三峽、溪洛渡水電站,目前為我國第三大水電站。按照計劃,向家壩水電站首臺機組將于今年投產發電。
向家壩成跨區域調水“源頭”
除發電外,一般大型水利樞紐都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航運等多重功能,向家壩水電站也是一樣,并成為跨區域調水的“源頭”。
四川內江市委書記曾萬明告訴2012“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內江城區的主要用水源是沱江,但“沱江上下游沿岸城鎮多、人口密集、工業企業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他說,按照四川“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把內江建設成為100萬人口以上的宜居、宜業、宜商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的新要求,現有水源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必須開辟新的飲用水源。
曾萬明說,向家壩水電站建成后,每年將給內江城區供水約1.42億立方米、向內江隆昌縣城供水約0.47億立方米。因此,他呼吁“向家壩灌區引水工程特別是北總干渠工程盡早建成,讓內江人民早日喝到金沙江水。”
開發影響
水資源利用粗放,環境污染嚴重
在長江等流域上,水電站遍地開花,調水工程司空見慣。到如今,即使在被稱為“千河之省”的四川,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朱兵也表示,“我省是一個區域性、工程性、季節性水資源相對緊缺的地區,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使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更加突出。”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說,目前,長江流域存在著一些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面的薄弱環節。如水資源利用比較粗放,用水定額在全國來說比較高;水污染問題較嚴重,部分河湖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長江沿岸污染帶累計達到600多公里,巢湖、滇池等一些重要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生態保護任務相當艱巨。
長江流域干旱缺水問題越來越突出
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說,近十年來,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流域也經常出現干旱缺水問題,如2009—2011年云貴兩省連續干旱,2011年上半年長江中游干旱及洞庭湖和鄱陽湖地區連續多年出現低流量過程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氣候變化的影響,長江流域干旱缺水問題會越來越突出,開展水量分配和用水總量控制十分必要。
“南方絕大多數河流水資源總量并不缺乏,短缺的是高質量的水和非汛期的水。”陳進強調,長江流域水量分配亟待推進。
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
由于修建水電站,白鱀豚等沿長江洄游魚類被切斷了通道導致滅絕,這是水電站備受環保人士非議的重要原因。在向家壩水電站,記者來到了珍稀魚類增殖放流站。在室內、大棚里,在各個大小不一的水桶和水池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達氏鱘、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魚苗和成魚在其中生長。姚元軍說,從2008年12月開始,增殖放流站就開展珍惜、特種魚類的放流。
“目前,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環境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副總工程師穆宏強說,除了洄游通道被切斷,長江里的很多珍惜魚類是被污水嗆死的,或被下游魚網捕獲的。
“污染對水生態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目前的研究確實還沒有精細到這個程度。不過,無論是破壞還是恢復,都是一個比較長期的問題。”穆宏強說。
專家建議
新《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盡快出臺
與水電工程掀起建設狂潮的速度相比,新《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的批準還處于漫長的等待中。
據悉,60年來,我國對長江流域開展了三輪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工作。最早的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出臺于1958年,1990年進行了一次修編。“1990年修編注重的是防洪、發電、航運、灌溉和旅游等。所有的水利工程基本沒有考慮生態系統,如生態流量,水質、水量和水生態系統協調問題。”穆宏強說。
為彌補1990年修編未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的缺陷,長江水利委員會本世紀初就開始了再次修編的研討論證,修編工作于2007年開始,2009年完成,但至今仍未獲國務院批準。而與之對應的是“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規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復。從上虎跳峽至觀音巖的“一庫八級”計劃也被明確下來。
“這邊拖著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修編的經費遲遲不批,那邊把每個上報的水電項目都批了。”原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說,由于流域綜合規劃的修編落后于水電開發規劃,導致看到利益的水電巨頭紛紛利用1990年“對生態問題考慮很少”的規劃版本,拼命開始水電開發的前期工作,這些水電站已經上馬,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既定事實”。
加大生態破壞處罰力度
2005年,向家壩、溪洛渡兩座超巨型水電站因未批先建,在“環評風暴”中受到懲處,被迫停工。不過,“環評風暴”過后,這些違規上馬的電站交完數額極小的罰單(溪洛渡被罰款20萬元),無一例外地“復活”了。
記者觀察到,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水力發電站,應當保護生態環境,兼顧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竹木流放和漁業等方面的需要”。但該法第七章“法律責任”,主要規定對妨礙防洪、毀壞堤壩、擅自擴大排污口和取水等進行處罰,對破壞生態沒有任何具體處罰措施。
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總工程師陳凱麒等人認為,“跑馬圈水”“未批先建”“遍地開花”、干支流“齊頭并進”式的無序開發,對局地環境造成嚴重干擾,天然江河被渠道化,生態日益破碎,水資源問題更加突出。
剛性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
據悉,目前,長江上游水電站規劃水庫總庫容占年徑流量的61%,其中,金沙江水電站的規劃庫容已達金沙江年徑流量的83%。
翁立達說,對一條河流來說,怎么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有兩個數字須遵守:一條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般不超過40%,調水不超過20%。“在保護中開發”,翁立達說,水電開發遵循的原則是應合理控制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
他認為,對河流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適度,不能超越河流自身的恢復調整能力,應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剛性規定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上限。
他還建議,對于水能資源利用要明確劃定不宜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不宜及限制開發區域明確后,應受有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并在實踐中嚴格遵守,對一些存在較大爭議的項目應當暫緩決策。”
此外,應從全流域的角度,根據其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對新規劃中的各工程進行分級,確定開發的先后順序,在實施中應要求首先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工程,不應放任開發企業“跑馬圈水”、遍地開花。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