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受日本核泄漏事故影響,德國政府決定在2022年之前關閉全國共17個核電站。消息一出,其中8個老式核電站立即停止運營。
一場新能源革命隨即全面展開。按照德國政府能源方案的綜合目標,到2022年,核能將全面退出,通過燃燒煤炭獲得的能量也會逐漸停止使用,除了部分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將占到極大的比例。其中,風電、生物質能和光能將在未來可再生能源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我們決定進行能源轉型時,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由于我們走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沿,我們確信,對德國和德國企業來說,這次轉型是一盤很大的生意。”在3月底舉行的“中德(廣州)綠色能源合作洽談會”上接受《大經貿》記者獨家專訪時,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投資戰略部主管克勞斯-彼得?迪茨爾(Klaus-PeterDietzel)說。
為了實現迪茨爾口中所說的“這盤大生意”,全球資本的參與必不可少,而能源產業方興未艾的中國更是德國各聯邦州政府招商的重點之一。以北威州為例。作為德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北威州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能力均列德國各聯邦州之首。這是北威州首次在廣州舉行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題的洽談會,此前該州已經在杭州、深圳和北京等地展開相關主題活動。
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可再生能源被列為7個戰略性新行業之一。盡管10多年來發展迅猛,但其背后也存在著重復性發展、產能擴張速度遠超市場消費速度之隱患。亦有評論認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在整體上至今仍未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規劃。
從德國的經驗出發,迪茨爾認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同時要打破企業壟斷,實現全民參與。“可以肯定,德國在能源供應的結構和系統上所經歷的改變,也將會發生在中國和它的老百姓身上。”他說,“盡管我們所處的情況并不一樣,但我相信差異并不是那么大,我們可以互相學習。我們應該保持聯系,繼續討論德中兩國企業之間的合作,那將是很富有成果的命題。”
德國經驗
大經貿:在你看來,在新能源發展的推進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迪茨爾:我認為我們更應意識到,未來的能源產生將更加分散化。當然,大型的能源公司并不想聽到這些,但這是事實。對他們來說,關閉核電站會讓他們的收益遭受損失,誰都不能給他們等價的東西。實際上,我們需要有更分散的能源生產和消耗,以及更多的小型生產商和運營商。這是未來很重要的準則,我肯定其他歐洲國家也會這么做。因為像煤炭、汽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負擔不起這些由二氧化碳所產生的無節制的費用。
中國國情有所不同,中國會建很多電廠,使用很多電力。德國是發達國家,現在的政策目標是逐漸降低能源的使用。但是,我希望中國能巧妙地去處理這些問題,不要重蹈工業國家的覆轍。
大經貿:中國國內可再生能源終端消費市場的需求匱乏被認為是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困局之根本。甚至,大部分的中國老百姓都還不知道它是什么,發展這個產業又是為了什么。培養公眾意識、培育消費市場,德國在這方面的做法是什么?
迪茨爾:在德國,我們已經在綠色能源的政治討論上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我們甚至產生了一個叫“綠黨”的新政黨,現在已經是執政聯盟的一部分。我們有一個廣泛的社會和政治共識,就是我們不能再依賴核能,我們需要減少CO2排放量,我們需要開始建立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意味著全社會的參與。到最后,所有人都需要改變他們的習慣。如果中國也出臺節省能源的政策,那最終,所有人都能在家里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燈不僅僅是因為要被關閉才被關閉。這意味著習慣的改變。
另外,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包括歐洲在這方面的研究,都會帶來經濟上的成功。沒有發展可再生能源上的行動就不可能有經濟上的成功。這個領域的研究很有意思,因為它通過法案打開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市場。每一個想在屋頂放置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在儲藏室裝置風車的人,都有權將他們的電能并入到電網中。這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這在中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是不存在。在日本,不同的區域被不同的大型私企控制著,甚至在同一個地區也沒有相同的電流頻率。例如,福島的電流頻率是50HZ,但在日本的其他地區是60HZ。所以在福島核電站被破壞后,他們不能從其他地區輸送電能過來。這是在維護壟斷,只有打破這種壟斷,才可以自由地并入電網。
大經貿:從2009年開始,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規劃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越來越多城市和地區也加入到發展這個產業的隊伍中。由此而引發的競爭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
迪茨爾:我們在電網的建設和運營中也存在競爭。舉個例子,A公司說他們只出售綠色能源。所有德國的老百姓,不管他們住在哪里,他們都可以選擇和A公司聯系,購買他們的能源,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過,A公司不會在你的住處安裝新的線路,他們還是會通過你現有的供應商B公司已經安裝好的線路進行能源輸送。由于B公司是該電網的擁有者,A公司必須付給B公司一定的費用。這在德國很正常,每一個人都有權更換他們的能源供應商。而這對老百姓來說很有好處,因為他們說不定還能以更低的價錢享受到綠色能源。
一盤大生意
大經貿:這是德國第一次在廣州舉辦這類主題的洽談會。據我所知,許多發達國家如英國在尋求與廣東在綠色低碳產業的合作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德國來說,現在才在廣東采取行動是否有點滯后了?
迪茨爾:我并不認為我們來晚了。這個產業在廣東的發展,我們以后會有所判斷,但我認為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這個領域的技術已經在中國有所凸顯。我們北威州投資署的任務,不是把技術帶到中國,而是要把中國的投資者帶到德國。相比之下,在德國的中國投資者更多。
大經貿:電動汽車是北威州這兩年在對華招商時所重點推薦的產業。你能否透露更多關于北威州和中國在這方面的合作細節?
迪茨爾:北威州是一個汽車使用率非常高的聯邦州,很多汽車業的巨頭都在這里設點,國際三大汽車公司——戴姆勒(Daimler)、福特(Ford)和歐寶(Opel)——都將他們的生產基地設立在這里。所以,在智能管理信息系統領域,有很多由德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組成的合資企業。例如德國戴姆勒(Daimler)公司和比亞迪(002594,股吧)之間的合作,他們共同在深圳研制新型的電動車。
在北威州,有約800家各個門類的汽車零配件企業,占德國該行業總數的三分之
一。例如曼奈科思(Mennekes)電氣有限公司是充電插頭方面的專家,它現在是中國企業生產電動車時充電插頭的供應基地。
大經貿: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樣的項目值得中國企業注意?因為在你的演講中,你還提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智能電網、能源銀行。
迪茨爾:是的,為智能電網提供必備的電子裝置,這是未來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而未來,穩定的電網所面臨的挑戰將是多重性的。我們需要整合可再生能源,使它們和傳統的電力生產模式相兼容。
和你說一個簡單的綜述,在德國和中國,我們有3層電網。第一層、也是最高伏特的一層用于長距離的電能輸送,第二層是服務于工業,第三層,即最低的220伏特一層則是作為日常家用。傳統電力系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發電廠在最高一層電網進行輸出,電能被轉換到第二、第三層電網。現在,成千家小型的風力發電廠把他們生產的電能輸送到低層的電網。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分配,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電能會儲存在低層的電網中。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轉換模式,將這些電能輸送到更高層的電網中。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系統。智能電網能夠有效地協調電能的產生、儲存以及運營和消費的關系,能夠將電力市場所有參與者整合到一個系統之中。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多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而它們現在還沒到位。我們需要新的發明,所有有用的發明都意味著市場。對此有所貢獻的人都可以在這分一杯羹。
大經貿:如果中國企業想參與你剛剛提到的這些項目中,他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
迪茨爾:他們應該關注智能電網的需求。我可以給你一個例子。你要買的下一個洗衣機,你只需輸入洗衣時間,洗衣機自己就會決定什么時候是最佳的洗衣時間。有可能在晚上電費不是那么貴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風力而又沒有其他人需要風能的時候。目前,已經有公司生產出了這種智能洗衣機,但現在他們還缺乏一樣技術,即洗衣機需要接收來自電網的信息,決定什么時候開始洗衣。這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電網需要和通信網絡聯合起來,因為它可以把信息傳送到洗衣機那。這就是能源的互聯網,智能產品需要和電網進行交流,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市場。
給你舉另外一個例子。目前,電能的生產是根據消費而定。什么意思?如果你在家開燈,在發電站他們會準備好電能。但是怎么準備風能呢?風能是沒辦法提前準備好的。未來,在原則上,消費會根據生產而定。那意味著,當有陽光有風的時候,你才能消費電能。這是需要管理的,包括機器運行的時間,如果有必要的話生產可能會延遲。所有的這些將依賴于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而上述的將是電網中儲存了50%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時會出現的情況。我們提前20年來做這件事情,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要實現這一切,需要一個智能電子管理系統,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另一個大市場是我們怎樣減少能耗。所以,如果我們需要消耗能源,問題是哪些能源可以被減少呢?每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能源消耗的發明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大經貿:研發和生產這類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成本是中國企業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如何在技術創新、環境問題和成本控制間取得平衡?
迪茨爾:當然,吸引投資是必要的,但他們更需要智慧。我想說的是,能源轉型和在能源供應系統建設上的這種徹底的變革,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他們必須富有創造力,商機就在這里。企業負責人可以告訴自己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朝這個方向上去思考,我們需要你的智慧和概念去實現這個目標。像投資一個洗衣機,你不用自己去找投資,只要你有一個模式,而那就是你的資本。如果有好的想法,投資自然會隨之而來。因為每一個人都很想參與其中,分享你智慧的成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