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士警告說,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密集修建大壩,已導致三峽大壩的生存遭受威脅。作為世界最大水電站的三峽大壩正急需足夠水源發揮其最大發電能力,但它和上游數十座大型水壩之間的爭奪戰正對其構成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干旱季節。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等專家證實三峽大壩正面臨窘境,“當向家壩和溪洛渡等大型水電站開始蓄水時,三峽大壩幾乎不太可能獲得充滿其水庫的水源。”
長江上游大建水壩的累積效應近幾年已顯而易見。隨著上游水庫蓄水,中下游頻繁遭受嚴重干旱的侵襲。下游城市和鄱陽湖、洞庭湖等中國最大湖泊的水源已受到威脅。
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表示,在長江上已建成或計劃建設的大壩達到其最大發電能力所需的水源,已遠遠超過長江的總流量。“很遺憾的是,在正常情況下,三峽大壩真的將沒有足夠水源使其水庫達到最高的175米水位”,他如是說。
四川地質學家范曉和其他專家警告,若政府再不為大壩制訂有序運行計劃,長江將會干涸。他們還指出,盡管存在各種爭議,三峽大壩仍是唯一經過眾多專家廣泛論證,以及自造成災難性后果的三門峽水庫以來最后一座經全國人大批準的大型水電項目。
1955年全國人大批準興建三門峽工程。由于泥沙淤積導致位于黃河上游的陜西省出現嚴重洪災并危及數百萬民眾的生計,大陸當局承認該工程是一個失敗之舉。經過多次無果而終的改造努力后,為解決三門峽工程的災難后果,政府不得不在上世紀90年代興建了規模更大的小浪底工程。但專家們表示,過去的經驗教訓似乎并未被記取。
盡管長期以來,北京因未能有效約束電力公司等強勢利益集團而遭受嚴厲批評,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它將重新審視亂建大壩現象或聽從專家及輿論的意見。已困擾大壩工程數十年的問題,如賠償造成的不滿和負面的社會及環境影響等,仍被視為不宜公開討論的敏感話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