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6月11日電“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用電飯鍋做飯的,不敢用,有時候飯做到一半就會跳閘,現在家家戶戶不僅有電飯鍋,有時候一次要做幾十個人的飯”,近日,記者對河南偏遠山區農村電網改造情況進行了走訪,河南南陽市西峽縣雙龍鎮華山村的老支書符合順在向記者描述村子的變化時候,總是要先說說電飯鍋做米飯的事兒。
符合順所在的華山村位于西峽縣雙龍鎮,這里有龍潭溝、老君山等四個旅游勝地。1996年,這里還是一個年人均收入500元的省級貧困村,村民來個親戚朋友,還得四處找房子、借被子。2000年,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村里興起了“農家樂”,村民四處借錢、貸款,在村里修建農家旅館。
“那時候,房子蓋好了,電卻跟不上,游客一多,大電飯鍋做米飯經常跳閘,米飯根本沒有辦法做熟”。符合順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日子,因為吃不好、住不好,到附近旅游的游客都不愿留在村里住宿,看著白白流失的財富,在華山村做了25年村支部書記的符合順自稱“愁死了”。
幾乎在同一時期,西峽二郎坪鄉中坪村村委會主任張小戰也在發愁,村里的百畝獼猴桃種植基需要用水澆灌,每年開春,他先把村民召集起來抓鬮,讓大家輪候用水。地里有5口井,但一口井只能用一臺水泵,多了電力不足帶不動。晚上不敢停,一家一澆就是一個通宵,還得輪班。
“西峽素有"七分山兩分水一分地"之說,土地是河灘邊摳出來后用沙土平整的,滲水快。村民經常吵嘴,心里急嘛,都想往前澆,旱得越狠矛盾越大。”回憶過去的澆地情景,張小戰苦不堪言,戲稱自己干的是“和稀泥”的活兒。
而在河南的最西部,三門峽市靈寶縣陽店鎮羊角寨村村支部書記陳富舉也在發愁。作為一個僅僅靠農業種植為主要收入的村子,這幾年,村民在村里辦起了養殖場,蓋起了塑料大棚,“因為電壓不穩,大棚冬季不敢用自動卷簾機,害怕卷到一半跳閘了,養殖場里拌飼料也全要人工,三夏澆地,村民們因為電的問題吵嘴更是常事。”
“電壓不穩、供電量小,這是當時農村用電的一個最為普遍的現象。”在一線做了十幾年電工的雙龍鎮供電所的所長陳宏偉向記者描述。
1998年,為了解決農村的電力供應問題,中國政府先后在農村進行了一二期農網改造、戶戶通電、中西部地區農網完善、擴大內需電網項目等六次農村電網改造工程。2010年又啟動了旨在解決農村電網供電不足,解決農村生產設施用電問題的電網改造項目。1998年至今,僅河南一省,就先后利用國債資金291億元用于農村電網建設。
河南省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前幾次電網改造最主要的是為了滿足當時農村最基本的電力需求,保證農民用的上電,近幾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家電下鄉”等惠農政策不斷深入,農村電網已不能適應用電快速增長的需求。目前,全省約有155萬用戶存在客戶端電壓偏低問題,網架薄弱、供電可靠性低等問題制約了河南農業和縣域經濟發展。
“沒有農家樂之前,這里一個村子一個月也就是兩三千度電,現在旅游旺季,一個小時就要1800多度電。”雙龍鎮供電所的所長陳宏偉說,以華山村為例,1996年之前,這里只要一臺變壓器,農網改造后,截止2010年,這里增加到五臺變壓器,但是依然達不到要求。2010年,國家啟動了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現在這里又增加了兩臺變壓器。
陳宏偉說現在華山村,僅農家旅館就有142家、客房有4000間、8000個床位,有800臺空調、300臺冰箱,還有每個房間都必備的電視機,一個村的用電量幾乎相當于一個鎮的用電量了。
“村里基本是中午蓋好房子,下午就能掙錢。”符合順樂呵呵地指著掩映在一片翠綠中兩層或三層的整潔的農家院說,如今華山村已是年人均收入1.5萬元的富裕村。符合順表示,旅游業起來了,還要有產業支撐,搞養殖、種植這些配套產業。“現在不僅米飯熟了,村民也富了。”
據悉,2008年以來,河南共投資24億元,實施了農田機井通電工程,解決了817萬畝農田、13.04萬口機井電力灌溉問題,不用費勁調節澆地糾紛的張小站表示打算到西平、欒川學習,在村里建座千噸冷庫,搞獼猴桃切片、果汁深加工。
羊角寨村如今僅是大棚蔬菜這一項年收入達300萬,村民做飯全部都改成電磁爐了,陳富舉說,目前村里的千頭養豬場和3萬只的蛋雞養殖基地也在建設之中。
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召開全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作會議時指出,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的建設重點是對為改造地區全部改造到位;對已改造過的,因電力需求增長又出現供電能力不足的電網實施升級改造;基本解決農業生產用電突出問題;提高農網裝備水平和自動化水平。日前,河南首批30億元農改資金已得到批復,正按計劃進行物資招投標與采購、土地辦理等。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