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午11點半,南川區德隆鄉洪湖村三社村民王言掐著點兒,擰開了電飯煲和電磁爐的開關。半小時后,飯菜剛煮好,念小學的兒子便踏進了家門……
“以前用柴禾,燒一頓飯要個把小時,現在插上電飯煲就不用管了,十分方便。”王言說。
像王言一樣,南川許多農戶得益于正在實施的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用電方便了,農田灌溉有保障了,生活越來越有規律。
以前空有電器不能用
王言家里電器不少,從電視機到冰箱,從電飯煲到電磁爐等一應俱全。然而,在小水電增效擴容前,這些電器卻幾乎都是擺設。
在邊遠農村,由于農網老化,電壓不穩是常事。洪湖電站建于1977年,多年平均發電量只有50萬度,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
“機電設備老化,渠道滲漏嚴重,能量轉換損耗大,我們也想改造,但一臺機組就要近20萬元,實在拿不出錢。”洪湖電站負責人蒲元勝一肚子苦水。
去年5月,南川成為重慶市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試點區縣,洪湖電站也看到了改造的希望。去年底,改造方案正式確定,總投資102萬元,其中中央補助39萬元,市級補助43萬元,而作為業主,蒲元勝只需投入20萬元。
今年5月3日,洪湖電站改造完成,裝機容量從175千瓦升至300千瓦,每年新增發電量46萬度,增效達92%。當月,電站發電量就達到20多萬度,幾乎相當于過去半年的發電量。
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贏
如此一來,受益的自然是村民。
在村民王啟孝家中,記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被閑置的柴禾灶上方的墻壁熏得漆黑,另一側放著電磁爐、電飯鍋的新灶臺后面的墻壁就白凈多了。“以前電壓不穩,只能用柴禾,砍柴費時又費力;現在用電,省時省力,還比以前干凈多了。”王啟孝說。
記者了解到,位于金佛山區的德隆鄉海拔800-1000米,村民砍柴,是對環境最大的傷害之一。按照當地政府測算,村民少砍1公斤柴,便減少約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洪湖電站改造完畢后,村民對柴的需求量急劇下降,既節省了勞力,更保護了環境。
農田灌溉也得到改善。洪湖電站改造時,對5公里引水渠道進行了硬化、修繕,還根據流經農田的面積,安裝了直徑10-50毫米的放水管道、閘閥50多個,為洪湖村和銀杏村880畝農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村民羅友群告訴記者,以前灌溉水源沒有保障,為了保證第二年收成,冬天只能蓄水。如今水源問題解決了,冬天就可把地里的水排干,種些蔬菜,每畝至少能多賺一兩千元。
另一個好處則是,和諧了鄰里關系。銀杏村村主任邱小勇說,過去因為電力、水源不足,村民與電站、村民與村民之間的矛盾不少,搶水糾紛時有發生,讓他們很傷腦筋,現在小水電增效擴容,這個問題隨之煙消云散。
借改造反哺三農
“小水電增效擴容勢在必行。”據了解,南川的小水電站大多建于上世紀60、70年代,裝機容量設計偏小,設備老化,既不能保證運行安全,又達不到額定功率,水資源浪費嚴重。
去年5月,南川成為我市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試點區縣后,這項工作提上議程。根據規劃,在這一輪改造中,將有28座老舊電站煥發新面貌,今年10月完成全部工程。屆時,南川每年新增發電量1380萬度,改善灌溉面積1.5萬畝,受益農戶達數萬人。
另一方面,南川還借增效擴容之機探索小水電惠民機制。已經完成的5座水電站中,洪湖電站改善灌溉面積880畝,還新修了蓄水池,解決了洪湖村3社50多人、150多頭牲畜的飲水;峰巖鄉千丘村3社的尖石灘電站,讓當地310戶農戶用上了每度9分錢的低價電;石溪鄉三岔河電站則將部分老電站保留,建設南川水電站展覽館,結合庫區發展養殖業和旅游開發,打造水利風景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