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9時40分,隨著計數器的顯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實現安全運行10萬小時。這是我國低能核物理研究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20多年來,我國低能核物理研究從弱到強,形成了完備的學科創新體系,并取得了一大批滿足國家需求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坐落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是我國低能核物理研究基地。作為實驗室的主體設備,HI-13串列加速器自1986年建成后,20多年來為國內外50多個研究機構幾百個課題提供了從氫到金40多種離子束流,累計提供實驗束流超過8萬小時。原子能院科研人員通過HI-13串列加速器,在核物理基礎研究、核技術應用研究、核數據研究及航天微電子器件單粒子效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為提高我國在國際核物理界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串列加速器在高自旋態、核效應分析和輻射生物等研究領域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20多年來,串列加速器實驗室按照國內外開放的模式運行與管理,在核物理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國防科學技術獎25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311篇,其中SCI收錄639篇。串列加速器實驗室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核科學研究中心和高級核科學研究人員的培養基地,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核科技高級人才,并與來自國內50多家研究單位和美、英、韓、日、俄、德、意等國的科學家開展了合作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國內國際合作關系。
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和國防科技各領域的需要,促進核物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作為原子能院四大科學平臺建設項目之一,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于2011年4月28日正式開工,將于2014年4月建成世界上首臺100MeV緊湊型回旋加速器。同時,還將積極引進超導直線加速器和多粒子可變能量回旋加速器,建設先進放射性核素裝置等終端設備,促進串列加速器綜合科研能力提升。其建成和應用,將開拓核物理研究的新方向,滿足國際前沿科學研究的需要和核工業、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實現核物理與天體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加速器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