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已實現安全運行10萬小時。藉此,我國低能核物理研究已形成完備的學科創新體系,并取得一大批具有國家需求背景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為提高我國在國際核物理界的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坐落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是我國低能核物理研究基地。作為實驗室的主體設備,HI-13串列加速器于1986年建成,20多年來為國內外50多個研究機構、幾百個課題提供了從氫到金40多種離子束流,累計提供實驗束流超過8萬小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串列加速器上開展的關鍵核數據測量為我國評價核數據庫提供了實驗數據,其中快中子激發函數測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核裝置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應用加速器質譜方法測量了中太平洋海底多金屬結核10Be剖面分布,提供了海底資源生長年代和賦存規律的重要依據,為我國獲準中太平洋C—C區海域30萬平方公里海底資源的開采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串列加速器上合成了新核素90Ru,結束了中國人在發現新核素上的歷史空白。
進入新世紀以來,HI-13串列加速器更是面向國家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在核物理基礎研究、核技術應用研究、核數據測量與評價研究,以及高自旋態、核效應分析和輻射生物等研究領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作用。
20多年來,串列加速器實驗室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國防科學技術獎25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311篇,其中SCI收錄639篇。如今,該實驗室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核科學研究中心和高級核科學研究人員的培養基地,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核科技高級人才,并與來自國內50多家研究單位和美、英、韓、日、俄、德、意等國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國內國際合作關系。
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和國防科技各領域的需要,促進核物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于2011年4月28日正式開工,計劃在2014年4月建成世界上首臺100MeV緊湊型回旋加速器。同時還將積極引進超導直線加速器和多粒子可變能量回旋加速器,建設先進放射性核素裝置等終端設備,促進串列加速器綜合科研能力提升。這些項目的建成和應用,將開拓核物理研究的新方向,滿足國際前沿科學研究的需要和核工業、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實現核物理與天體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加速器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