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電水利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土木工程學家,國家電力公司技術顧問、教授、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家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7月13日12時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個人簡介
潘家錚同志是浙江紹興人,生于1927年9月,1941年7月畢業于紹興一中,195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
工作中,他一直致力于國家水力發電等方面的建設,先后參加和主持過黃壇口、流溪河、東方、新安江、七里瀧、烏溪江、錦屏、磨房溝等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參加烏江渡、葛洲壩、鳳灘、陳村等工程的審查研究工作,指導龍羊峽、東江、二灘、小灣、龍灘、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研究進一步加快開發我國水電資源的措施。在學術方面,主要致力于創造性地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實際設計問題,他運用應用結構理論、彈性理論或板殼理論以及特殊函數,提出了新的計算理論和方法。在設計中注意采用新技術、新結構,推動技術的發展。研究和推導出不穩定場壓力和封閉式排水設計理論等。
他設計的流溪河是中國第一座壩頂泄洪的薄拱壩,新安江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大型水電站,并在設計中采用世界最大的溢流廠房、寬縫重力壩、大底孔導流等新技術并首創抽排理論。龍羊峽是中國已建的最高大壩(178米),二灘是在建世界第三高雙曲拱壩(240米),三峽樞紐更為跨世紀的巨型工程。
潘家錚院士學術淵博,獲得了黨和人民給予的多種榮譽: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1989年被授予國家設計大師稱號,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并推選為副院長。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中國巖石力學和工程學會理事長,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國際巖土工程學會特殊杰出貢獻獎等。后任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告別儀式
7月19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及地方單位、各界人士紛紛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哀思。
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李鵬、朱镕基等中央領導都送來了花圈。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徐匡迪,原國家能源部部長黃毅誠,原國家開發銀行行長姚振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水利部部長陳雷,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等領導同志參加了送別儀式。中組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國家電力公司等單位也贈送了花圈。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西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等國家部委,水利部下屬單位,有關電力部門,國家電網公司有關單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各地方政府等多家單位發來唁電。
原國家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原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主席柴松岳,浙江大學校長楊衛,浙江大學黨組書記金德水等相關同志紛紛以個人名義發來唁電。
子女答謝
由于前來參加吊唁的人數太多,加之受時間限制,有數百人沒能如愿參加吊唁。中國能源網受潘家錚之女潘敏委托,特向本次幫助組織遺體告別活動的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等組織和所有前來參加吊唁的人士表達我們最誠摯的感謝;向因諸多原因未能如愿參加吊唁活動的人士表示由衷的歉意。以下是潘敏的答謝信:
我們的家父潘家錚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12年7 月13 日午時12 時01 分與世長辭。
他老人家的匆匆離去,不僅是國內電力行業的重大缺憾,也是我們全家難以彌補的損失。突如其來的巨變,讓我們感到極度的悲痛,深陷手足無措之中。承蒙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工程院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組織,親朋好友和同事們的安慰、幫助和厚愛,使家父的告別儀式辦得圓滿、隆重、成功,讓他走得欣慰、寬心、安詳。但是由于時間有限,許多前來吊唁的人士都未能進入靈堂與家父道別。謹此,請允許我們向各位領導及所有給予慰問、頂著烈日炎陽前來吊唁的各位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您們對我們的家父誠摯的敬仰和愛戴!
孝子:潘自力,潘自來
孝女:潘敏,潘凈,潘筠 泣謝
2012 年7 月22 日于北京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