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福島事故以來,我國核電的在建和審批項目被立即叫停,公眾對核安全的懷疑和恐懼也再次被喚起。不過最近,筆者在網站上瀏覽到一些碧海藍天的美麗海景圖片,這些照片正是一名在讀大學生參加大亞灣核電站“微旅行”的圖片記錄。
“微旅行”的方式不同以往的中小學校和媒體團隊的集體參觀,而是將旅行的機會分給普通網友。只要在中廣核集團的官方微博中發表對大亞灣核電站參觀的意愿,就有可能被邀請分批參觀核電站,頗有點“小清新”的意味。
核電站不再神秘
今年8月4日大亞灣核電站的“微旅行”活動,吸引了網友的踴躍報名,參觀人數由計劃的30人擴增到40人。隊伍中不乏來自各地的在讀大學生,公司白領,還有很多中老年人。
一天的參觀行程包括在觀景臺俯瞰整個核電站、在廠區外繞行、參加核電科普知識講座展覽、觀看核電宣傳片、參觀員工中心和培訓中心。最后參觀團員還在核電沙龍活動邊吃邊聊,互相交流學習和工作經歷。
網友們的記錄揭開了核電站神秘的面紗,參觀并不需要穿防輻射服,也可以看到廠區內工作人員的生活狀態十分輕松悠然,并不是我們一直對核電站環境臆想出的大門緊閉,內部高壓緊張的氛圍。
愜意美麗的參觀圖片也令筆者心馳神往,為此還報名參加了8月18日大連紅河灣核電站的“微旅行”活動,雖由于工作原因最終未能前往,但是筆者的親身經驗證明,只要有參觀的意愿,核電站的大門就是敞開的。
看來在核電重啟的強烈呼聲中,核電企業也開始發力。今年5月13日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被認定為我國核電建設將重新啟動的訊號。
目前,公眾對核電站建設的抵觸情緒,成為了核電項目重啟的巨大阻礙。國家對運行和在建核電站的安全檢查結果依然沒有給公眾吃下一顆定心丸,如今以中廣核為代表的核電企業以積極的態度加入到了核知識科普的行列中來。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能源不僅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也是關系到公眾生存和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節能減排是各國經濟發展相互較量的指標,更是人類改善環境質量的自我救贖。
從我國現有電力能源結果來看,火力依然為主力,發電量比重超過了八成,而核能機組僅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8%,發電量為2.3%,排在所有核電使用國的最后。
重啟核電項目除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之外,在客觀條件上我國具有發展核電的技術環境基礎。世界運行的核電廠大多數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設計建造的,而我國核電廠的建設則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核電廠從設計、建造到管理汲取了世界各國幾十年的經驗,安全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自2011年3月,我國用了9個月時間對全國41臺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3臺待建核電機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環設施等進行綜合安全檢查,今年年初明確得出“我國國內已運行和在建核電項目安全有保障”的結論。
面對國內光伏發電初期推廣緩慢,并網項目啟動遙遙無期。核電作為清潔、安全能源是目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首選。恐核心理產生的對核電因噎廢食想法實非明智之策,只有對其科學認識并有效利用,才能提高核電的可控制性,從而規避風險。
技術爭議仍然存在
單純地從群眾中普及對核電的公眾認知是不夠的,這樣一個核電建設緩沖期正是良好的提高我國對發展核電自身環境和技術走向自我認知的機會。
作為發展指向標的核電裝機容量目標還未發布,我國未來裝機容量與自身核電技術和核燃料對外依存程度有很大關系。為避免重蹈我國在石油、鐵礦石上面臨的困境,筆者期待目標數據能夠在我國核電業對自身發展能力和外部條件的客觀自知前提下認定。
除此之外,未來能否馬上重啟內陸地區建核電站項目以及是采用二代核電技術還是第三代核電技術兩方面仍存在一定爭議。由于現有核電機組已經把沿海地區基本布滿,擬建核電機組全部選址在江西、湖南、廣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地震頻發和嚴重缺水是目前制約內陸核電發展的兩大自然因素。此前美國、法國和德國均建設了很多內陸核電站,今年六月有報道稱歐美內陸核電站正因為缺水而難以持續發展。
在核電技術的選擇上,業內更傾向于新建核電項目對第三代核技術的使用。但福島核事故證明,在重大地質災害不能持續注入冷卻水的條件下,核能熱量仍在釋放,放射污染物就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海,將可能威脅到附近幾億人的生命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些缺水內陸地區的核電站建設,依靠電源驅動的第二代核技術看似更加穩定。目前,我國核電發展還需利用好這個緩沖調整期,為下一步的核電發展目標和路線進行審慎科學的部署。
公眾對核能較強的距離感和長島原子彈事件產生的恐懼,一直將反核情緒和核電建設對立起來。
大亞灣的碧海藍天讓筆者看到,每個人都有接近核電、了解核電、討論核電的機會,核電企業也真正積極投入到核科學普及的行動中去。
當核能發電原理和影響力,能讓公眾像討論水電價格一樣了解,當核電發展問題能夠引起公眾深入參與和探討,國家整體才能對自身發展核能內外環境有更加清楚的自知能力,中國的核電發展之路才能真正的迎來碧海藍天。
責任編輯: 江曉蓓